本报记者袁一泓
北京报道
有人说,京城房地产界嗓门最大的,是任志强。
任志强“爱说”。大大小小的房地产会议(论坛),总能看到任志强的身影。没有任志强参加的房地产论坛,多少欠一点热闹。
任志强“能说”。举凡任志强发言,他似乎从不觉得累,打断他讲话很不容易——他的语流像湍急的河水一样奔涌而下;驳倒他也不容易——任志强甚至可以引用10年前的某部法规的某某章节,他还是法学硕士。
任志强“爱写”,也“能写”。遇有国家或北京市出台大的与房地产有关的政策,任志强在动嘴评说之余,还要捋起胳膊,写下少则数千字、动辄万言的文字,而且绝不由他人代笔——本报记者去采访任志强,至少两次看到他正在办公室用笔写而不是用电脑打字,写字台和窗台趴满摊开的书本。
如此,有人视任志强为房地产企业的代言人就毫不奇怪了,而任志强似乎也乐此不疲——譬如在央行出台“121”文件之后,他对该文件的狙击可谓不遗余力,又是发言,又是写文章,还向中央上书。国务院18号文件对房地产业亦即地产商们地位前所未有的抬升,任志强很自然地认为其中也包含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意思的是,任志强的文章是如此具有研究意味——譬如他将物权概念引入物业管理,连不少业内专家都自叹弗如——以至于传说原建设部部长当年都动了要请他当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念头,其实任志强也没少“攻击”建设部的政策,包括房改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政策。
然而,任志强是以地产商而非演说家或理论家著称于房地产界的。
2001年9月,毅然诀别自己亲手打造了7年之久的“老华远”(由华润控股的原北京华远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任志强有一种12年军旅生涯带给他的决断。自1994年华远与华润合作,1996年将“老华远”打入香港股市,至2001年8月,“老华远”共从境外筹集资金4.1亿美元,总股本从合资初的3.75亿股扩至分家前的13亿股,总资产达80亿元。其间,总操盘手任志强变成了一条打通产业与金融链条,悠游于资本市场的狐狸。
华远与华润分手时,任志强50岁。这不是一个创业的年龄。但任志强选择了从头再来。他果断地控股一家房地产公司,将该公司正在开发的海润国际公寓植入“新华远”。2002年3月,华远与首都旅游集团合作成立两家公司,当年即启动了两个项目。2002年,“新华远”总建筑面积超过34万平方米,主营业务收入超过6亿元。2003年,“新华远”在CBD一举开发“尚都国际”、“盈都国际”两个项目,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9月底,传来消息,任志强与嘉里集团签订协议,在北京物流港合作建设80万平方米的住宅组团。毫无疑问,到2004年,任志强将以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如期实现两年前他对本报记者所说的“三年内开复工面积达到70-80万平方米”的目标。
在实现产业跨越的同时,任志强没有也不可能丢弃他在资本市场的优势。很显然,以常规的发展速度,“新华远”可能永远也无法赶上现在的华润北京置地(“老华远”)。事实上,2001年12月任志强即是运用资本嫁接的方式创立华远新时代公司(新华远的前身)。2002年11月,华远新时代更名为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私募2亿元,股本超过5亿元。任志强告诉本报记者,华远地产将会继续扩大股本,通过私募达到8-10亿元的规模。
新华远创立之初,任志强就向本报记者透露了“三年内上市”的计划。今年3月28日,华远地产进入上市辅导期。如果不出意外,2004年就可以如期奔赴A股市场。突然,京西旅游(SZ000802)9月29日发出公告,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在向北京戈德及其三方股东支付1000万元收购定金后,将获得收购部分北京戈德股权及部分京西旅游优先权和一定时间内的独家谈判权。任志强等不及了,他要买壳上市。倘若进展顺利,可能就在11月签订股权转让协议。
当任志强还是“老华远”董事长时,就透露了自己年薪达700万元的消息,“仅我每年交的党费就够全村用3年”——任志强说的是他插过队的陕西省延安县那个村庄,他个人至少向该村捐款10万元。但无论年薪多高,任志强仍然是一个“高级打工仔”,因为他没有股权。但对新华远,任志强有自己的如意算盘。2002年9月,华远浩利投资管理中心成立,它将改制为以任志强为代表、管理层控股、所有员工参股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并将至少持有新华远20%以上的股权,任志强为其单一最大股东,持股比例约10%。任志强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华远浩利成为华远地产的单一最大股东,而他本人则是华远浩利的单一最大股东。如此,任志强成了真正的老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