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郎
高官与贿选问题
7月初,有媒体称,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要公开100多张来自省部级干部“走后门”的条子,随后中国工程院发表声明称之为“纯属杜撰”;又有消息称一些候选人多方公关,
包括出钱作广告。除了担心暗箱操作,高官能不能参选也引起了广泛争议。直到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一轮评审揭晓,628位有效候选人锐减为170位,几位现任省部级以上高官落选,民众对权势渗入评选的担心才得以缓解。
7月中旬,一则“众多高官、企业家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新闻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在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学部--工程管理学部的院士增选中,候选人名单里出现多名在职或已卸任的部级以上官员的名字。社会压力迫使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亲自召集记者说明,工程管理学部“绝不是所谓的‘官员和企业家俱乐部’......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够条件的官员、企业家是很难进来的。”8月底第一轮选举结果公布诸多官员果然纷纷出局
院士膨胀与浮夸风
从“基因皇后”自我炒作,到“核酸营养”的大肆宣扬,更有“水变油”的闹剧,一幕幕科学丑闻令人心寒。目及中国科学界的现状,造假、剽窃层出不穷一些人伪造学历、编造科研数据,贬低前人的成果,论文“搭车署名”拔高自己,以“权威”的身份为某些低劣商品或伪科学摇旗呐喊……
6月底,在“北京市科协成立40周年座谈会”上,何祚庥院士说:“曾经有几位院士,联名向国家打了一份报告,想要国家拨款40亿元,发展一个新项目。可是结果发现,报告中的一些基本数据都算错了,其中一个关键技术指标算错了100倍,产量算错了60多倍!后来幸亏有人发现,才及时制止了这个错误。”何祚庥院士说,人们普遍认为院士治学严谨,说话可信度高,但如果科学家不是靠严谨的治学精神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而是依靠自己的影响力去给决策部门施加影响,一旦国家按照这些缺乏严格评审的错误计算进行投入,岂不是要出大错?
近年我国各地掀起“引智热”,院士备受重视,然而背后却存在着可怕的浮夸现象,浮躁像“科技界流行的瘟疫”。一些人道德滑坡,“学术霸权”并不鲜见;有的忙于做商业广告和炒作自己;有的急功近利,动辄给自己冠以“世界领先”;千篇一律的论文很多而专利很少......人们普遍认为院士治学严谨、说话可信度高,但有些人因浮躁往往铸成大错、误国误民。
院士失意为哪般
与沸沸扬扬的院士增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技界近年来世界舞台上连连失意。1998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排名世界第13位,到2002年已降至25位。2003年,美国《科学》杂志网站率先刊登的两篇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的论文均非来自中国科学家。此外,中国科技三大奖之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已连续六年空缺,国家自然科学奖则四年空缺……
一面是热闹的院士增选,一面是一长串令人遗憾数字,这究竟是为什么?危机之下,中国顶尖科技界的整体实力与名誉该如何自救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