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带薪下海”新闻不断 个别人借机洗钱?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15日 07:15 中国青年报 | ||
童大焕 日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式表态,明确要求各地不得搞公务员“带薪下海”。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鼓励公务员下海的新闻就没有断过,基本上有这么几种形式:“停薪留职”,也有后来的“停职留薪”,同时还有一次性买断工龄,或者给一笔创业基金让其脱离“国家公职人员”。 应该说除了买断工龄和给创业基金两类,其余诸如“停薪留职”和“停职留薪”,都与原单位藕断丝连,都属于不合规矩的行为,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并没有人以此为怪。而且,绝大多数时候上述种种鼓励公务员下海的举措,还被作为“发展民营企业”的经验,引来众多效仿。我原先所在的那个地级市还曾出现过这种事为了凑足私企数量,县长、书记星期天亲自上街摆摊。人们顶多只觉得好笑,并没有想更多。 但这次湖南省人事厅出台规定,“公务员可以领取最高5年的基本工资补偿,到民营企业上班”,“如果今后还想回政府机关,只需将辞职费交给原单位即可”。尽管它打着“大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公务员辞职从事民营企业工作”、“为给有志之士系上‘安全带’”的旗号,消息一经媒体披露,还是立即引来千夫所指,国家有关部门的叫停也出乎意料地迅速。 以今天的眼光看,不论是公务员的“停薪留职”还是“停职留薪”,这种“可下海可上岸”的政策都是在制造一批又一批的“官商”,是公务员直接与民争利。它虽然打着“发展民营经济”的旗号,实际上却是在制造社会的不公平竞争;而“停职留薪”同时还意味着,不干活可以拿钱,无疑是对广大纳税人的不公平和不尊重,对纳税人所纳税的浪费和滥用。 另一方面,鼓励公务员下海并给相关人员系上“安全带”,在一些地方往往还有“精简机构和人员”的说辞。政府机构和人员精简之难,50多年机构改革的反反复复早已说明一切。但是上述鼓励办法只会使公务员队伍越来越庞大。因为如此办法下,一个人一旦成为公务员,就仿佛进了国家最大的保险箱,包赢不输。用一句民间的评论说,“就算是不想做公务员,至少也要先进入公务员队伍才好‘系上安全带’啊”,人们不趋之若鹜才怪呢。 可是,为什么直到今天,“带薪辞职”之类的新闻还会不断出现? 首先是地方官员短期政绩的需要。公务员下海,短期内或者至少从统计数字上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增长,也可以看到公务人员的减少,一箭双雕,甚至还可能在公务员的“吐故纳新”中来一点“公私兼顾”。至于长远效果如何,“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 其次是满足了地方公务员强烈的逐利要求,甚至不排除个别人借机下海“洗钱”。所以类似的政策,往往能在公务员系统中得到多方响应和支持。 更重要的是,直到今天,许多地方政府在自己的职能定位上还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公司来看待。无论从政府系统还是公务员个人,都把逐利当成主要目标,这是非常有害的,说明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位和转变至今没有迈开最关键的那一步。 最近《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朱健国先生的文章《访旧半为囚》,谈自己回乡的所见所闻。故乡那个当年的“湖北十强”县,一百多家知名企业如今已荡然无存,好不容易新开一家上市公司也已很快倒闭;自己当年那些旧友,则半数已因当了官后的经济问题成为囚徒;政府公务员则已多半发不出工资,男的五十岁女的四十五岁一律办退休。以上种种令人唏嘘。虽然一县一地的发展轨迹,有它的特殊原因在,但我以为,地方政府和公务员过度逐利,即使它能在一时取得奇迹般的成功,也一定会为它最后的衰竭埋下伏笔。 所以,地方政府如何真正地从“大公司”向公共服务转变,如何从“发展经济”为主转变到“社会发展”为主的道路上来,仍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大课题。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