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高级技工比找工程师还难 把脉高级技工缺乏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16日 15:28 新华网 | ||
新华网石家庄6月16日电(张洪河 李焱) 日前,河北省唐山市一家民营企业以5000元的月薪招聘高级焊工,但却未能如愿。记者在部分企业采访中,一些老总们对“高级技工”的缺乏十分焦急:“找一个高级技工比找一个工程师还难!” “高级技工”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有“北方工业摇篮”之称的唐山市,在当前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该市劳动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目前唐山市90万名产业工人中,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仅占32%和5%。唐山市民营企业——隆达骨质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强说:“按我们企业的需求,最少需要10个高级技工,可目前只有三四个。” 在全国这一问题也普遍存在。一份资料显示,在全国7000万名产业工人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占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飘洋过海。然而,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严重短缺,技师、高级技师年龄普遍偏高的状况日渐凸现。 “高级技工”能解决企业在技术上遇到的关键问题,作用不言而喻。像全国劳模、开滦工人技师赵国峰,20多年来总结发明14项先进采煤操作技术,每年为企业创效益百万元。他说:“高级技工好比桥梁,任何知识创新成果没有中高级技工、技师的参与,只会停留在图纸和样品阶段。” 目前这“桥梁”却面临坍塌的危险。一边是民营企业喊缺人,一边是大型国企闹“饥荒”。记者采访的几家大型企业,当问及企业“高级技工”的数字和比例时,对方总是面有难色。某家“拥有十万产业大军”的大型国企,高级技师只剩下十几个;某家拥有20多家企业、两万多名员工的大型企业集团,高级技师人数竟然凑不足“一巴掌”。 “高级技工”不是人才? 为弄清唐山市“高级技工”的有关数字,记者颇费周折,跑了好几个部门总算有了答案:“高级技工”不在“人才”之列,“交流”要到劳动力市场。干部、管理人员和工人身份不同、地位不同,工资、奖金、住房、福利待遇等等都不一样。 “高级技工”的工人身份,使得这类人才处在尴尬的境地。工资报酬、福利待遇等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既定标准,就像农贸市场上的大众菜,全凭双方讨价还价。 唐山有关部门做过的一个近千名技工问卷调查显示:在“你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一栏内,46%的人回答“工资待遇低”;12%回答“只重学历不重能力”。采访中,一些技工说:“这些年,技术工人在不少企业算不得人才,劳动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激励措施雷声大雨点稀,再加上下岗、失业等,都伤害了我们的感情。” 这种畸形的“人才观”直接导致““高级技工”后继乏人,对此唐钢技校教务处长刘巍感受更深。他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企业技校录取分数比重点高中还要高,报考的人却相当踊跃。现在,技校撤并的撤并,改名的改名,仅存的也面临生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 营造“高级技工”健康成长的环境 是什么原因在制约着“高级技工”迅速成长呢?曾对“高级技工”做过深入研究的河北理工学院教授王绍玉进行了分析: 从具体工作层面上,追求人才高学历带来人才消费虚热,使不少企业扭曲了人才标准。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身份,冷落了身怀绝技、掌握绝活的高级技术工人。部分国企在改革过程中,为操作方便,采取年龄上“一刀切”,使许多身怀绝技、正处在发挥作用最佳期的高级技工有的离岗。 从政策层面上,企业技术培训停滞不前,技术工人鉴定工作滞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落实困难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少专家认为,要打破““高级技工”叫好不叫座的怪圈,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全社会要确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评价标准,按照实际贡献兑现人才报酬和待遇,使其劳动得到应有的报酬和尊重;制定一套通行的技术工人考核定级制度,完善每级的待遇;实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与企业的联系,努力促进职业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构建政府-企业-职业教育互动的推进机制,打造“高级技工”培养的大平台;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适合能人成长的制度环境。 当前尤其应当营造“能工巧匠与科技精英一样光荣”的舆论氛围,就像上世纪五十年代宣传发明“孟泰工作法”的孟泰、“万米无疵布”的郝建秀一样。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尊重身怀绝技的技术精英的环境,为“高级技工”健康成长铺平道路。(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