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雏军: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11日 10:27 中国经济时报 | ||
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让人满意的答案,顾雏军至今仍是一个谜。 6月1日格林柯尔收购美菱,据称此举可以使格林柯尔占据中国冰箱行业的半壁江山。 顾氏“迷雾”:让人看不清 很多人感兴趣却弄不清的首先是顾雏军的“发家史”。按照公开报道我们可以理出这样一条线索:顾雏军生于1959年,江苏人,在江苏工学院热物理专业毕业后进入天津大学读研究生,1989年去了英国,创办了顾氏热能技术(英国)有限公司。1992年,顾雏军在加拿大成立了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2月,顾雏军回到国内发展,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2000年“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1年,2003年,格林柯尔相继收购广东科龙和安徽美菱。 这个线索算是比较明白了,但是在国内仍有不少传言和疑问:一个技术人员到国外几年怎么就摇身一变成了资本高手? 其次是他发明的的制冷技术。早在1989年顾雏军就因提出“顾氏热力循环系统”理论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而学术界也对此展开了长达数年的争议。尽管过了多年后,顾雏军带着他的技术专利回国创业,但还是受到了包括他原来的导师在内的一些国内专家质疑。 顾氏“暴雨”:都能感受到 如果说“发家史”因为遥远让人难以捉摸,制冷技术又太过专业让人茫然,从而导致一般人难以了解顾雏军而觉得如坠雾里的话,那么,顾雏军1995年回国以来的动作,从天津建厂,到香港上市,再到收购科龙、美菱,一连串的“大手笔”就象一场接一场的暴雨,让每一个业内人士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他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 有业内人士评论这次格林柯尔购美菱,是“投向冰箱业的深水炸弹”。格林柯尔收购科龙主要是科龙内部的事,而有了科龙再收购美菱就是冰箱业格局巨变的大事了。以2.07亿元的巨资、每股2.5元的高价鲸吞了冰箱四大家族的另一成员美菱之后,格林柯尔有了800万台的产能,已经在规模上坐拥中国冰箱业的三分天下,更何况,有了科龙的先例,美菱的转制成功似乎不难,海尔、科龙、新飞、美菱,表面还是原来的四大品牌,但反掌之间已经改变了竞争地位,长久以来的稳定格局土崩瓦解。 在格林柯尔宣布控股美菱当天,美菱的股票一开盘就跳上了涨停板,一直萎靡不振的ST科龙也开始爬升,3天后,科龙摘掉了ST“帽子”。这样,一个由格林柯尔、科龙电器和美菱电器组成的“格林柯尔系”就在中国资本市场诞生了。 甚至有人在揣测,格林柯尔收购的“下一个会是谁?”因为此前,顾曾对媒体称,欲拿下全国半数冰箱企业。在一系列收购以后,目前已经达到800万台的产能,据其目标1000万台尚有差距。科龙目前是华意压缩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22.73%。证券业分析人士称,华意压缩主营压缩机等制冷设备的配件的生产,有着顾氏的制冷链条的对接基础,因而格林柯尔方面随时可能增持。该分析员认为,顾雏军下一个控股的目标很可能就是华意压缩,这样,从制冷剂,到核心配件压缩机,到整机,顾就可以真正实现把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 顾氏“旋风”:还要刮多久 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公司,更象一场从大西洋彼岸刮来的旋风,引起了中国大陆业界的震动。首先感到风力冲击的,也许是那些国内经营了多年的冰箱业巨头。他们也许会思考:为什么一个从海外回来的个人在短时间内成为霸主?海外背景到底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接下来要考虑的也许是技术对企业到底有什么价值。尽管受到质疑,但顾雏军还是依靠自己的专利推出了多个品牌的新产品,赢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了解顾雏军的人都知道,1998年中国氟里昂替代进入倒计时的时候,格林柯尔瞅准商机迈入中国市场,利用自己的专利技术,不到3年,在中国的北京、深圳、武汉、海南、天津分别建立了高科技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从而赢得了2000年7月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筹资7000万美元,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最值得思考的恐怕是如何从国资公开交易中挖到“金矿”,低成本进入资本市场。有业内人士分析,格林柯尔此次控股美菱,“这笔买卖非常划算”。前几年,建一条产能100万台的冰箱生产线,投入资金达8000万美元约6.4亿元人民币,而此次格林柯尔仅掏出2.07亿元,就将拥有150万台产能、市场份额在全国位居第四的美菱股份收入麾下。而此前控股科龙,更是一笔轻松赚钱的买卖:当年格林柯尔拟出资5.6亿元收购科龙20477万股,首笔款为1.5亿元,其余款项在2001年12月23日开完临时股东大会后按协议到位。而在2002年4月,科龙宣布2001年巨亏超过15.55亿元,这使顾雏军的出价也顺理成章地变为每股1.70元,合计转让价款减少为3.48亿元。 分析人士认为,国有资产转让采取公开方式,不需要用“暗箱”,完全市场化运作,受让国有资产完全靠投资者的眼光和实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国有资产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国有资产转让的额度以及涉及的行业都是空前的,加上前期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上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加速处理,可以说是遍地是金。(冀文海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