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周正毅香港买壳资金来源调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04日 08:18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郑小伶 香港报道 周正毅的“投资代表”开口说话 一位曾经为“上海首富”周正毅在香港买壳充当中介人的“投资代表”对本报记者说,周正毅在商场上既无“道”又无“法”,所以才有了今天。 周氏夫妇曾是香港媒体和富豪圈的宠儿,周表情冷漠,财富隐秘,绯闻缠身;而他的妻子毛玉萍时尚前卫,嗜好奢侈品,出手宽绰,为爱情而不掩个性,经常语惊四座。周氏夫妇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现代版的财富神话。 但是,这一对号称耗费3000万港元装修香港一处住宅的夫妇,是否将跌入比他们起点还低的人生位置,这是他们自己现在也难以想像的。 6月2日晚,《21世纪经济报道》在周正毅控股的上海地产(0067.HK)、上海商贸(1104.HK)位于中环中心67层的总部采访时,得知原定第二天(6月3日)召开的股东大会“已经取消并将无限期地延后”。当日,上海地产发出公告,首次回应周正毅在内地被扣查及其妻子毛玉萍被香港廉政公署调查事件:“考虑重新刊发一份涉及7亿港元左右的收购合约,要求于昨日(6月2日)起停牌。” 这个公告一发出,周正毅和公众玩了一周的失踪游戏被揭穿了。 同在67层挂牌的还有周正毅私人全资拥有的上海金融公司和刚完成收购的顺隆证券。铺着猩红地毯的办公室浮现奢华之气,若干职员在电脑上玩游戏,还有几位女士在收拾物品。对记者的提问,职员摆出无心应答的姿态。 6月1日、2日两天,香港廉政公署出动100多名调查员,连续48小时旋风式行动,在香港中环中心写字楼和其他几处私人住宅拘捕20多人,当中包括正欲从码头离港的上海商贸公司主席毛玉萍。 廉政公署在6月2日发表声明,证实这次行动被拘者包括一间香港上市公司的女主席、一名公司董事、一名前银行职员、有关上市公司的3名现任及一名前任雇员、一间投资公司的前职员,及另外12名有关人物,所有被拘者至当日晚仍被扣留问话。 在被拘传者名单中,除了上市公司几位职员、毛玉萍之兄以外,还有一家香港地产公司的合伙人,此人涉嫌将上海地产的东方伦敦伯爵豪园楼盘项目在香港售出时,买卖造假并协助周氏套现;另有新万傣(433.HK)公司高层涉嫌将一幢香港半山豪宅租给中银香港某高层人士,疑与中银货款案有牵连;被拘传的另一位投资公司前职员是曾经专职为收购项目而出任数月上海地产董事总经理一职的人士,此人对周与中银香港的货款细节了如指掌。 有周正毅“左右臂”之称的上海农凯集团和上海农凯联合投资公司副总经理龚倍颖是否与此案有涉,现在尚不得而知。 廉署介入 经证实,廉政公署声明中所指被拘前银行职员,正是几星期前突然离职的前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企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部副总经理吴细荣,他在中银香港负责审批公司企业货款。 吴细荣在中银集团重组上市前是其中一姊妹行中南银行的副总经理,合并后,转任上市的中银香港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工商企业客户的信贷业务。该部门由中银香港一位副总裁执掌,吴细荣为该部门的第二号人物。 吴细荣已有20多年的商业银行工作经验,在中银之前,曾先后服务于中银集团的华侨商业银行及中南银行,在华侨商业银行期间曾被派驻内地多年,主管该行的汕头分行。 中银香港有关人士对吴细荣被拘事件暂时不作评论。香港廉政公署发言人亦对是否有中银职员被拘不作评论,只透露是较早时接获贪污举报,指称有涉案上市公司的雇员向银行职员提供贿赂,以获批核巨额贷款及容许进行涉及欺诈的商业交易。 有当地媒体称,周正毅夫妇涉嫌做假帐等诈骗手法,向吴细荣等提供贿赂款,以取得巨额贷款。此种说法尚未能得到中银香港和香港廉政公署的证实。吴细荣被查,与上海地产在2002年5月获得中银香港22亿的授信额度的时间吻合。 截止到记者发稿时,有消息传出,中银香港一位曾主管信贷业务的副总裁也被廉署请去“喝咖啡”。 5月29日下午,中银香港新任董事长肖钢在股东周年大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重申,“对中银上海分行及其他银行,总行随时进行稽核。” 周正毅大胆买壳 京华山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的首席顾问刘梦熊为周正毅介绍过五个上市公司作为他“买壳”计划的备选。建联通(后改称“上海地产”)也是刘向周介绍的项目之一。 刘梦熊是香港市场著名的买壳中介人,他本人长年持有香港证监会发的“投资代表”牌照。记者采访刘时问起周正毅的买壳风格,刘直言相告,对周正毅可用8个字:无道无义、无理无法。 刘说起一段往事,有一次他陪同明珠兴业(998.HK)的大股东黄坤去上海看周正毅的物业,当时周开着四驱车带着几位香港大亨在上海滩“游车河”,指着几处楼盘说这是周氏公司的物业。当时黄坤问了一句,这些物业有几成出售、几成出租,周的回答让这些人当场愕然:没卖、没租,我不需要动用这些资金。有知情人士透露,更早前另一位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与周正毅谈股权转让,万事俱备,周计划将名下的上海龙柏饭店估值3000万美元抵押给东亚上海分行,再由东亚银行从香港给他贷款做收购款。据称东亚让其一位高管办理此事,该高管坚持周正毅要拿外管局批文才敢接这单生意。后周迟迟拿不出批文,此生意中止。 而到了收购建联通时,周正毅遭遇中银香港之后,其买壳计划才长驱直入。据说,当时周正毅得知建联通的现金接近23亿港元,而几乎无银行负债,兴奋之极,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 这一次,周正毅再也没有为外管局的批文而搁置买壳计划。刘梦熊说,不知道周是以什么方式找到中银香港的。但有一个细节,周把刘这个介绍人甩掉之后,很快找到京华山一的一位投资银行部的主管做他的收购顾问,并许以收购后的上市公司董事总经理之位,但这位“新顾问”只做了8个月就离职了。而这一收购中介人的更换,刘梦熊为此损失了近2000万的中介费。 记者在上周四采访这位“新顾问”时,他仍坚称周正毅与中银香港的过桥贷款(Bridge loan)是正常的。但是,刘梦熊却对此发表了4点质疑:第一种模式:周正毅在上海物业估值50亿,将其抵押中银上海分行,上海分行以此向中银香港作担保,在香港为周正毅提供数十亿的私人贷款。刘梦熊说,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周正毅是否拿到了外汇管理局的批文。如果没有批文,中银香港在海外为私人企业发放如此巨额的贷款,则严重违反了“外汇管治条例”第三章“资本项目外汇”的第二十条款和第六章“法律责任”的第三十九条等。一旦就此贷款查处下来,中银香港当时的直接当事人则难辞其咎。 第二种模式:周正毅如果在香港拥有20亿~40亿左右的资产放在中银香港作抵押的话,拿到中银贷款也算顺理成章。但据已经披露的各种信息,周在香港的财富在收购上海地产前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数字。用香港一位银行家的话说,“周在收购0067(建联通)之前是一个空心老倌。”据周正毅本人对媒体披露的,1997年,周在香港设立了新总部“佳运投资公司”。同年8月份以6200万港元购入湾仔会景阁西翼顶层复式豪宅;1999年4月,他又以8600万港元购入渣甸山白建时道81号900多平方米的独立大屋,并花3000万港元豪华装修,此举为他博得“上海首富”的名号。后香港楼市低迷,“会景阁”缩水至3000万港元左右,“白建时道81号”市值仅为5800万港元。2002年1月,周正毅旗下BVI注册公司以6180万港元向“盈荣集团”(后改名“上海商贸控股”)原大股东收购74%股权。如果仅凭这些资产作抵押的话,周正毅远远拿不到20亿的授信额度。 第三种模式:建联通的收购计划完成前先将自己的22.5亿现金放在中银香港的帐户上做担保,为周正毅提出全面收购所需的25亿部分收购款做抵押担保。据建联通的公告称,其前身国浩地产实行选购权动用6亿现金购买上市公司三项物业,入帐7.5亿,撇帐后减值1.5亿;发行股本30亿股,每股资产净值0.83元含溢价),因此,16亿现金+6亿物业+400多万美金科技项目+2亿溢价,这就是约25亿收购价的来源。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周完成收购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拿下和黄(占9.9%)加上爱立信基金的股份,共60%股份,这一部分的收购款为:25亿元×0.60=15亿元;第二步,提出全面收购,收购其他小股东占40%的股权,但实际出让的小股东股权只有27%,因此第二次收购款为:25亿×0.27=6.75亿元;第三步,周正毅持股87%之后再向市场配售12%的股份,周持股为75%,而配售所得为25亿×0.12=3亿元,这部分配售所得有可能作为中银的首期还款。综合以上三个步骤,中银香港给周正毅的贷款应在18.5亿左右。 如果中银香港是以建联通的资产(存款)作抵押给收购方作贷款担保,则是严重违犯了香港的证券监管和上市公司条例。 第四种模式更是天方夜谭,中银香港有可能是无抵押贷款。在目前严厉整顿违规贷款的时候,相信难得有人去冒如此之大不韪。 四种路径必选其一。周正毅给中银香港出的难题是如何化解的,至今还是一个悬案。 收购梦破 有人说来自上海社会底层的周正毅在香港商业圈中并没有找到朋友和人情。 周氏夫妇的创业神话经过不同版本演绎之后,他们自己给自己套的枷锁再也解不开了。周氏夫妇的衣着、住地、消费方式甚至更换的异性同伴都要以香港最昂贵价位为标准。 但是,他们仍没有得到融入这个阶层的机会。在周正毅调查事件曝光之前,香港一位上市公司主席分头向一些媒体透风,告知周氏旗下两家公司出现“巨额财困”,使得这两家公司在三天之内股价蒸发了8亿。而数月前向香港廉政公署举报周氏贷款丑闻的,应是与周结下不解之缘的商界人士。 除了收购上市公司之外,周正毅以海外注册的上海金融有限公司和新农凯公司之名,开始收购香港金融企业,并以重金四处挖角。 今年1月份,周着手收购逾五十年历史、曾被称为九八年港府救市“御猫”的顺隆证券公司。这家公司业务范畴包括股票、期货、黄金、外汇、美股及道指等,持有五个经纪牌照,两个期货牌照,三个黄金牌照及一个外汇牌照等。净资产作价2亿,而最后谈定的收购价相当于净资产值。由于周正毅用上海金融控股公司(私人公司)之名收购顺隆证券,具体收购细节一直未作披露,但也有媒体说动用的收购款是5亿港元。 另据一中资证券公司的人士透露,周正毅年初还悄然收购专门从事杠杆式外汇买卖服务的香港讯汇集团,作价约8000万至9000万港元,据称周正毅已经付了1000万的定金。由于这家公司有外汇交易牌照,而且在香港外汇经纪行资历深、客户多,因此市场认定周正毅做了一笔合适的收购。但也有消息人士分析,周正毅有了顺隆证券,再收讯汇公司,不可能仅是为贪便宜,“也有可能是为不方便露面的某银行家代为出手”。据称,一些小型的金融公司的壳已成为一些银行高官退职之后的“最好去处”。通常的做法是,表面上由一些年轻人执掌局面,可能公司主席或董事才是真正的投资老板。 “周正毅被调查事件”不断升级,上海地产和上海商贸股票抛盘者集中于新鸿基和申银万国两家。有市场人士说,申万也只是替新鸿基帮手清仓。如此集中的筹码,一个可能是证券公司与上市公司大股东做“行家盘”,即大股东以“阴手”方式买卖自己的股票,将部分股份抵押给证券公司,一旦出现沽空行情,届时大股东或补按金或自己将股票炒高,否则将会被证券公司斩仓抛盘。 有分析人士认为,周正毅失去理智的收购之举,加上炒股连连失手,才使得他在上海、香港两地的“问题贷款”得以见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