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土博士”青年教师生存状况调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6月03日 16:46 21世纪人才报 | ||
本报记者 姚海鹰 北京 武汉报道 所谓“土博士”,是相对“洋博士”而言的,是对中国高校自行培养的博士和博士后的通俗称谓。博士是难得的人才,但同是博士,同时进入高校任教,因土洋之差,待遇却是大相径庭。 北京高校:两位“国产”博士教师的生存现实 “今天已到5月18号了”。范小明有点不好意思:“这次北京和我们学校发现非典对我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这个月少挣1000块钱的家教收入。” 范小明是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土博士”,于同年7月分配到中央财经大学经济数学系任教。他在教书之余,外出兼职做家教已有好几个月了。因为中央财经大学是SARS重灾区,从4月上旬开始,范小明就不得不中断家教兼职。 他告诉记者:“我一周出去三四趟,教初中和高中两个学生的数理化,每月平均下来有1000多块钱。学校不提倡这样,我也是不得已,工资待遇太低,只能这样捞点外快。” 中央财经大学安排给范小明的单身宿舍,是学校临时的教工过渡楼,只有一间房,约15平米大小,平时白天当客厅晚上是卧室,外带的厨房和卫生间特别小,仅容一人进出。有电话,但没有开通网络宽带。 范小明有些抱怨:“这里的条件甚至无法上网,特别是要查相关教学资料的时候,简直没办法,到外面找网吧现在又不可能。” 范小明每个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加起来只有2000多块钱,扣除房租水电物业管理等费用后,就只剩下1600块钱左右了。他今年已29岁,有个女朋友已谈了两年多。很明显,要结婚首先就得有房子。可依照北京地区的消费水平,这每月的1800块钱穿衣吃饭后所剩无几,偶尔和女朋友出去搓一顿,还不能去门庭光鲜的大餐馆。 据了解,2002年和范小明一起到中央财大的“土博士“教师有20多个,大多都是这种情况。 中央财经大学的“土博士”教师的景况如此,北京其他高校如何呢? 5月19日,记者辗转与北京大学的一位青年“土博士”教师取得了联系,以下是对他的采访录音记录: “我这个月份的工资为1073.33元人民币。我是2001年北大博士毕业,先是在某IT公司干了一年活,觉得有些厌倦,所以2002年又回到北大,当了老师。现在的工资加上不到1000元的岗位津贴,每月应该接近2000元吧。扣除每月生活费300-400元,零花200,水电,房租(学校还没有叫我交),我想,总不至于入不敷出吧。还好,我是过惯苦日子的人” “拿我同样级别工资的年轻教师比比皆是,都是处于学术阶梯的最低层,拿得最少,干活跑得最快,也最卖命。” 这位牢骚满腹的北大“土博士”教师最后对记者说,也许,等SARS结束,他就会找家公司离开北大。 武汉大学:“土博士“教师生存状况的标本 海龟上岸,土鳖滚蛋。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武汉大学,“土博士”和“洋博士”在待遇上的差距现状,在国内高校中极具标本意义。 武大人事部负责计划调配的谢献谋主任告诉记者:凡被武大认定为学科带头人的“洋博士”,进校任教后科研启动经费理工医科一般在20—100万元,文科4—6万元,并配备学术梯队,提供实验用房。一次性补偿的安家费是50000元。属学术骨干的“洋博士”,科研启动经费理工医科一般在5—20万元,文科1—3万元,给予的安家费是30000元。 “在解决住房问题方面,更体现了武大对‘洋博士’的重视程度。”谢主任说:“凡是来我校的“洋博士”,我们的政策至少是2室1厅,一般情况都是3室1厅。” 与“洋博士”这些优惠条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武汉大学对“土博士”教师实行的另类待遇标准。 “但学校对‘土博士’的安家费补助就只有10000元,至于科研经费说的是最高可以给2万,实际上都只给了5000元,住房一般是一室一厅,但从2000年学校住房紧张后就不能完全保证了。”谢主任并不忌讳武大对青年博士教师土洋有别的政策,在他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原武测校区陈旧的1室1厅35平米的青年教工宿舍里,一位2001年武大博士后毕业留校的教师说:“2002年进来的‘土博士’就没有我这样的房子住了,今年的更不用奢望。但只要你是‘洋博士’,学校总有办法为你解决这些在我们看来比登天还难的问题,并且至少还是2室1厅。” 武大法学院的一名教授告诉记者:“实际上连‘洋博士’的家属武大也都负责安排工作,即便暂时解决不了的,学校也为洋博士的配偶提供每月1000—1500的生活补贴,就相当于发工资了。” 一位在武大已任教两年的“土博士”说:“学校几乎没有给我们这些人提供任何科研经费,我们无法做学术研究。好象我们这些“土博士”基本的任务和主要精力,就是以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为主,事实也是如此。” 武汉大学博士管理办公室的王主任承认:“‘土博士’与‘洋博士’在武汉大学的待遇的差别是存在的,这也是长期让行管部门头疼的事,这在全国高校是一个普遍现象。” 专家建议:“土博士”教师应提高素质 “土博士”是在国内培育成才的,“洋博士”是在国外培育成才的,从整体上看,他们都是中国高校需要的人才。 “洋博士”在高校比较受重视,有诸多原因。有人说,能拿到博士学位并回国工作的“洋博士”有限,他们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目前,国内各个高校的学术带头人基本以他们为主。 但“土博士”并不一定逊色于“洋博士”。 在上海交大已任教3年的王博士告诉记者,“土博士”和“洋博士”各有所长。“洋博士”了解国际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可以作为学术带头人。但搞科研必须要跟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而“土博士”对国内的情况较熟悉。国内有一种倾向:“洋博士”是人才,“土博士”未必是人才。但是事实是回来的“洋博士”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从学术角度讲,不管洋的土的,都要靠学术和科研成果立足,这一点土洋没有区别。 “‘土博士’教师的另一个问题非常让人忧虑。”武汉大学人事部副部长郑先公对记者说:“就是如何确保我们这些博士生教师的培养质量,目前我们国内高校的博士产量很高,但产值不一定能保证,武汉大学也有这个问题。” 近10年来,中国高校培养“土博士”的增长速度可用“惊人”这个词来形容。 有资料表明,到2010年中国授予博士学位的人数,将跃居世界第一。这种教育规模和速度无疑展示了国人追赶世界博士教育水平的心理,但以这样的速度增长,要保证国产博士的培养质量委实是一个现实难题。有教授将此现象称为博士“大跃进”。 “这种国内高校博士大跃进大生产,所导致的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我们目前这些高校‘土博士’教师的素质问题。”武汉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朱国昌教授说:“很明显,现在高校引进教师的主渠道和来源,就是这些国内高校培养的博士生。” 这位博导一语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