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V.S.李书福:吉利CEO与董事长的亲密合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4日 14:32 中国企业报 | ||
中企/文 几乎没有任何先兆,2003年2月12日凌晨,香港华富财经网披露“香港国润控股0175与内地民企吉利汽车签意向书组合资企业”,吉利以宁波基地即浙江吉利入股,而国润控股拿出4至5亿港元现金占合资总额40%—50%,双方将合资组建新公司,随后,截至当天上午11点,国润控股股价锐升17.78%。而在过去一年,这家公司的股价累计下跌55%。 吉利集团CEO徐刚面对采访者调侃:“看来香港股民买我们的账,因为我们‘吉利’嘛” 这是徐刚担任吉利CEO的第9个月,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段时间还不足以让这个“不懂汽车”的人证明些什么,但是吉利在变。它断断续续由媒体传递出一些信息,比如迁都、与韩国大宇技术合作、分手的李氏兄弟再度携手以及6个月内上市的传闻等等,直到这次,合资的“猛料”被端出来。 这是出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的一手规划吗﹖自尊而敏感的李书福,过往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对合资的排斥,抗拒产业巨头的接近。李书福曾经兴冲冲的和那些上门的巨头握手,后来才发现人家只不过是把吉利当成进入中国市场的一座桥而已,于是颇感受伤害。2001年,他曾经说:“跨国公司第一可能想消灭我,第二可能不把我们看在眼里。” 是什么在改变李书福﹖ 创议合资 2002年6月之前,徐刚一直扮演着一个吉利旁观者的角色。当这个“省地税局总会计师”、“浙江财政厅最年轻的副厅级官员”被李书福介绍给媒体的时候,他的履历并没有满足人们的期望,“26年官员生涯、不懂汽车、没有做过企业”。观者哗然。最终人们勉强得出这样的结论,徐刚可以“改善李书福与政府间的僵硬关系”。 “总会计师”徐刚拿出了这样的蓝图,“在2到3年内使吉利的汽车生产能力达到50万辆以上。”这就是2002年底面世的“骏马”工程。吉利内部有人说:“李书福够大胆的,没想到财务出身的徐刚胆子更大。” “临海生产基地今年需要投入四五千万元资金进行改造,到明年年底将达到6—8万辆年生产能力;宁波基地年生产能力5万辆,今明两年投入1亿元改造,年生产能力将提高至15万辆;新建的台州汽车城年生产能力可达30万辆。” 重要的是,“我需要8到10个亿来完成整个改造。”徐刚说。 合资!徐刚向李书福首次提出了这一想法。据他说,他与李书福迅速达成了一致,李书福反复强调的是,必须保持自己的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实际上我们拒绝的只是被‘控股’。” 当初发誓打破汽车业坚冰的李书福有个知名的称号是“汽车疯子”。徐刚对此的解读是:“他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引起注意,因为那时候李书福也好,吉利也好,太过于微不足道,他需要被注意到。” 吉利迈出的合资步伐,为李书福执着、狂热的理想找到了一种落地方式。徐刚比较喜欢人们后来给他的一种评价——“强大的李书福背后有理性的徐刚”。 据说在杭州吉利的新总部现在是不常看到李书福本人的,李书福正习惯于另一种引领吉利的方式——游走,在国内外各个与汽车相关的场合之间游走。CEO徐刚来了,吉利便像是牵在李书福手上的一只风筝。 15年交错的角色 李书福和徐刚认识了近15年,交情是从李书福开始做生意时就有的。15年间李书福开过照相馆,做过冰箱、摩托车,现在是造汽车。徐刚则一路从浙江黄岩县财政局副局长升到了浙江省财政厅局级干部。从徐刚任黄岩县财政局副局长开始,李书福就习惯称呼徐刚为“领导”。 “领导”叫了近10年,现在自己成了“领导”了。 十数年间,李、徐二人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样过从甚密。“1年里偶尔会打一个电话。”徐刚1995年由黄岩调到浙江省财政厅,而李书福是几年后意外在省财政厅碰到徐刚才得知这一消息的。在徐刚的印象里,李书福是一个执着的、做实事的人,“书福跟我一样,没有任何其他爱好。从冰箱到摩托车、汽车,他总是希望找到更大的事业空间。” 10年前李书福开始了他的“挖角工程”,徐刚不以为然,但是由此他们相互了解,并得到了相互的尊重。李书福攻势坚定且柔韧,10年之后徐刚终于动心了。 他问李书福:“我不懂汽车,怎么能做汽车企业的领导呢﹖” 李书福说:“你可以请更懂的人来当副总裁嘛” 但是放弃过去、告别仕途使徐刚的心情很复杂,他想听听老领导翁礼华现任浙江财政厅厅长的想法,翁礼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约好了第二天一起爬山。凌晨六点他们到了山上,下山时翁礼华笑着说:“今早你看见了山,听见了鸟叫,看见了朝霞里的西湖,昨天你躺在床上什么也没有。”他接着说:“你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徐刚笑着说:“那我就跟上它。” 徐刚改变了吉利——这个典型的民营企业的空降兵,他的家乡有人讥笑:“徐刚跑去给个体户打工了。”很多人打电话过来,有一段时间徐刚的母亲甚至不敢接电话。但是李书福给了徐刚最大的权力,他对员工说,“以后任何事找徐总,不要跟我谈了。”董事长和CEO两个人就在一间办公室里办公,两张桌子肩并肩挨着,这简直是吉利的一大特色。在吉利内部众口一词:“董事长把握大的方向、具体的操作,公司的管理都是徐总负责的。” 李书福从此天南海北地飞,外界说,“李书福退位了。”李书福却说,“我归位了,现在我开始做我该做的事,比如思考公司的方向。” 李书福想迁都,让吉利从宁波搬到杭州,一个更适合吉利发展的资本、人才、信息平台,徐刚几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帮李书福实现了这个想法。徐刚仔细研究了那些在迁都路上栽跟头的企业,在跟台州市政府沟通的时候,他说了三段话:“将在台州兴建吉利汽车城”、“纳税地不变”、“吉利是台州的吉利,杭州的吉利,也是未来中国的吉利”,有政府背景使他能够换位考虑,他最终获得了台州市政府的理解。 9个月的合作下来,有人评价说,“李书福说到了,徐刚做到了。”徐刚简洁地说:“我们相互信任,最重要的是你要准确定位自己,我知道什么应该由我决定,什么应该由我执行。”对于人们通常意义上把董事会与CEO之间的关系定位为“博弈”的说法,徐刚却不这么看:“博弈可以理解为斗智斗勇,这把双方首先对立起来了,而我认为我们共处于一个合作的平台,共赢合作才是永久的合作,不要向对方要什么,是双方都去向市场要。” 在两个时代之间 熟悉李书福的人说他很善良也很容易感情冲动。在吉利10多年的成长中,李书福也一次次在家族情感漩涡里挣扎,比如不得不与他的叔叔李国顺因为合同纠纷而对簿公堂,比如纷纷扬扬的传说兄弟“分家”。请徐刚来的时候,李书福曾经对媒体说“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他确实迫切地希望徐刚的到来能使吉利从传统的家族牵绊中裂变出来。 在现在的吉利管理团队中,徐刚就像那个1,在他后面是一串职业经理人的零,而这串零还在变长。2003年2月中旬,吉利挖来了原上海大众总经理南阳担任集团副总裁,其实从2002年年底开始吉利即已先后挖来了数十名车界精英担纲重要职位。外界评价说,“李书福——徐刚——南阳,三位一体的吉利新高管格局已经形成。”从这个格局也隐约可以看到,从吉利的“家族时代”到“经理人时代”,徐刚衔接两头。 从某种意义来说,徐刚与李书福的距离远远超越了一个企业里董事长与CEO之间的距离。15年的交往,在他们之间建立了在普通经理人和老板之间无法超越的信任和情感。徐刚坦诚地表示,作为一个“空降兵”,在吉利他从来没有那种“空降”的感觉,“我们沟通得非常顺畅,很默契。” 他说了一个小细节,“我跟书福讲我工资不够,你能不能给我提一点,他说你看应该有多少自己拿好了。于是我想那算了,不拿了。”吉利内部有人说,他们好得像亲兄弟。道德、情感和责任,使他们如此密不可分,亲兄弟也不过如此。但是随着吉利格局的做大、外来资本的进入、商业蓝图的展开,谁又能预想这种亲密合作的甜蜜是否会永远持续下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