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仅排在第三档?高校就业率排行榜的是与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18日 07:46 南方周末 | |||
□本报驻京记者林楚方 公布就业率触动敏感神经 “清华仅在第三档?是吗?让他们排去吧。”电话里传出一阵笑声。4月11日,本报记者拨通清华大学一学生宿舍电话,一男生如是回答。 4月7日,中国教育部公布了其直属高校2002年毕业生就业率,全国74所高校被划分为6个档次。一向在各项大学排名中位于前列的清华大学仅仅处于第三档,就业率在85%至90%之间。 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陈基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便对教育主管部门的排名和清华此次位置进行评价。 他认为,虽然清华的声誉不会因为这件事情受到毁坏,但数据摆在那里,多少会有影响。“我们不会对公布行为提出异议,这不是我们清华人的做事方式。” 教育部有关人士在公布就业率时强调,毕业生就业率并不是反映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惟一指标,也不是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惟一指标,因此,不同地域、不同科类、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不宜简单比较。 “教育部可以不作简单比较,但考生和考生家长怎么会不作简单比较?每年4月都是各高校招生宣传时期,对排在后面的学校肯定有影响。”排在第四档的某高校负责人强调。 据了解,教育部在1999年就公布过高校就业率,而此次公布反响尤为强烈。今年恰逢扩招后本专科学生全面毕业的第一年,一些地方更把就业率与专业的生死存亡联系起来。广东省明确提出,把就业率作为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那些社会需求不大,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专业,根据情况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就业排行榜引起的震动当在意料之中。 北京林业大学在此次公布中排在第五档,本专科毕业生就业率在70%到80%之间,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一位老师对排行榜有“保留意见”:这次的公布方式不明确,不是很客观。 他说:“这次就业率是本科、专科和高职在一起进行统计,公布的时候是合在一起只公布一个数字。由于专科和一部分高职的就业率较低,这样会拉低整个就业率,使得设专科的学校和不设专科的学校差别较大。” 中国政法大学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谢廷民处长则对教育部的公布行为表示理解,“高校就业率以官方名义来发布,会使可信度更高些。有些排在后面的学校认为在高考咨询的时候公布会严重影响生源,但是排在前面的会想,这样公布能够促进我的生源,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 据了解,个别排在后面的学校已经在招生工作中用各种方式“消除影响”。 有人造假? 一位长期关注教育工作的专家认为,高校就业率是公众、尤其是考生和考生家长最关注的信息之一,但长期以来,各高校就业信息很少对公众公布,甚至讳莫如深,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学校更是把就业率当作死守的秘密,担心公布会影响招生。 “教育部公布高校就业率,受到公众欢迎是肯定的,这是力促高校工作透明的重要举措。” 但也有人担心,在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和就业形态复杂的情况下,就业率的统计是否准确? 此次公布的高校就业率分成2002年7月份和2002年12月份两个部分,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一位官员表示,之所以分两块,就是有防止虚报就业率的考虑。7月份的统计数据是根据各高校的就业方案生成的,造假的可能性不大。至于12月份的数据,这位官员认为,存在着虚报的可能。 “这部分是学校自己报的,12月的时候,学生都离校了,有的学校统计得好,有的学校统计得不好,这要看学校的跟踪情况。” 教育部发布的信息说,就业指导中心在统计时,将毕业生到非公有单位就业、自主创业等项列入12月的就业统计口径,并将考取研究生和出国、出境学习及工作的毕业生计入就业总量,力争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实际的就业情况。 在记者接触到的高校人士中,大多数认可教育部的做法。一般来说,排名靠前的高校认为基本准确,排名靠后的学校认为统计不是很客观。 如何看待毕业生就业率 对此次公布就业率行为表示异议的某高校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教育部开统计会的时候,很多学校已经把自己的想法向上级机关反映过。“我们提的意见是,就业的概念是什么,是不是有固定岗位、固定收入的就算就业了?这很难统计,目前隐性就业是很普遍的,现在很多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想工作,想出国,还想锻炼能力,重修一些课程。你说就业率能反映什么?” 北京科技大学就业工作负责人认为,“我们的就业率虽然在80%到85%,不能说剩下的学生就没有工作了,我相信90%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位于就业率排行榜最后一档的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处一位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用人需求和计划经济时代有很大的区别,过去就业讲究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而现在私企增加了很多,有许多人转到那里面。“像我们这样的院校到设计公司去的很多,学生根本就不需要什么报到证,只要去干活就行,没有什么正规的就业手续。有些学生就是想做自由职业,不急于就业,这样的学生从就业统计口径上就没有办法反映出来。” 尽管如此,这位老师还是对自己学校排在倒数第一感到有些忧虑,“(公布)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能通过各种途径把一些客观情况反映出来,一方面,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件事情,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多搜集就业信息,给学生指导和帮助,这是我们的工作。” 陈基和介绍,以清华大学为例,2002年学生毕业后有将近一半学生读研,10%多一点的人出国,余下的人中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民营外资企业的各占三分之一。清华大学的就业率不及很多学校,与学生目标较高和相当一部分人准备出国有关。 动因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校就业率恰好在各高校招生宣传期间公布。有人认为,教育部在这一“敏感时期”作出如此举动,目的是给各高校施加压力和影响,推动各高校就业工作透明化。 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陈曦女士则不赞成将公布行为和公布时机联系到一起,“无论什么时候宣布都会对社会有影响,并没有时间上特别的考虑。” 针对一些高校对公布行为的质疑,陈曦女士表示,“总要有一些学校排到后面,排到后面就会不满意。但不是说你不满意,我们就不让社会和老百姓知情。” 陈曦强调,“社会和老百姓有知情权,我们应该很负责任地让社会了解各个学校的就业状况,如果有不满意,学校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良好的工作态度把就业率提上来。” 教育部为什么作出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决定?陈曦分析说,中国高校过去是不重视就业率统计的,这和国外不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只重视学生的培养,认为就业的事情不归学校管,所以就业率高还是低对学校来说无所谓。无论就业率高还是低,学生该招还是招,国家该拨款还是拨款,学校也不会破产。” 她反问,为什么许多民办大学就业率反而高?因为生存的压力促使它们必须重视就业工作。学生都就不了业,谁还上这个学校。而我们一些公办大学却持无所谓的态度。“我们想今后要引入市场机制,公布就业率就是这个目的,对各高校触动非常大是肯定的。我们已经料到了这一点。” 改革方向 陈曦说,她走访过国外一些大学,在那些大学的学生事务中,就业是主要的工作,这些学校非常重视就业率。 “学生也非常清楚,上大学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能够掌握继续生存的能力和技能。” 她认为,公布高校就业率,促进高校改革,重视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介绍了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就业工作。 利物浦大学设有终身教育中心,就业指导是终身教育中心的一部分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力,利物浦大学提供了许多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灵活、多样,有假期的全天集中培训,也有利用业余时间的短期训班。学校提供的与就业有关的信息快捷、通畅,包括了学生需求的方方面面。”此外,中心还通过各种方式与雇主联系:就业招聘会;访问雇主,得到最新动向;等等。 据介绍,利物浦大学的就业指导师一般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多年从事社会工作的经验,了解各个职业特点,具有一定的心理咨询分析能力,能够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和个性化的指导。 “每周从周一到周五的上午9时到下午4时45分,学生都可以和中心的就业指导师在接待处进行交谈。” 有研究者指出,中国高校不论是办学模式、管理理念还是课程设置受传统思维的影响还很重,“计划经济的色彩浓厚”。与急速深刻的现实变革相比,高校体制离社会需求显然有较大差距。教育部力促各高校更加面向市场,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市场化程度被看作是推进高校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目前,各高校就业工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在北京,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设施简单,工作人员能力有限,人手不够,谈不上专业化水平,就业指导中心甚至被看作是安排人的地方。 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普遍认为,依靠教育部外力推动,有助于各高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提高就业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 但也有专家担心,在高校整体改革未到位的情况下,会不会出现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而造成短期行为,从而使学生利益受损? 有学生在中国青年报撰文反映,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变相将毕业生档案转移到人才中心。为了档案户口等问题,学生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甚至大四一年的主要精力不是学业,也不是毕业设计,而是考虑就业。 “学校为何不愿留我们的档案呢?因为涉及就业率,这是最直接的原因。” 一位熟悉高校工作的专家表示,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注意,一项政策也许是出于好意,但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被各学校走了样儿,那绝不是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应该采取措施杜绝高校的短期行为。 “这些工作也不能仅仅作为教育部的责任,各高校应该有自己的约束机制。” 也有人提出,会不会出现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导致一些基础性的学科被忽视? 有关专家认为,就目前来说,解决高校工作与现实变革的脱节这一主要问题,“是当务之急”,至于基础性学科的加强应该通过一整套的配套改革来实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而成为不变革的理由。 就记者了解所知,对中国教育部公布高校就业率的举措,社会持普遍支持态度,被认为是“动真格的”行为,但也有人指出,就整个高校工作来说,就业率只是冰山一角,高校整体改革的加快是解决包括重视就业率等问题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