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代理”介入大学生就业 人才配置更灵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31日 13:23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本报记者 田泓 学校毕业后,不直接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而由人才中介公司派出工作。这种被称为“人事代理”的形式,开始被上海一些大学生接受 包文豪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2届会计高职毕业生。去年,他与另外16名同学通过招 包文豪说,如果没有“人事代理”,像自己这样的大专毕业生不可能进银行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几年前曾明文规定,新聘员工必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对于这批“编外员工”,工行规定,如果在8年内取得本科学历,且达到岗位相关要求,可转为正式工。“有了这个目标,我们比在学校时更迫切地想读书”。当初进工行的17名毕业生,现在无一例外在业余攻读“专升本”课程。 由于不招本科以下学历人员,这两年不少本科毕业生被安排到银行柜面服务。但是,试用期一过,本科生往往不安心,倒是中专生和高职生更珍惜这样的岗位。 “做同样的工作,我们比正式工更小心。”包的一位同班同学说。与正式工相比,他们的月薪少了一截。“不过,时间长了,多少会影响我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一些从事就业工作的老师认为,人事代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就业。人才中介公司的介入,扩大了就业的信息渠道,也使大学生就业工作更社会化。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招生与指导中心副主任经晓峰告诉记者,由于学历准入限制,该校金融、会计类专业已连续3年没有高职毕业生进银行工作。引入人事代理后,今年学校有大批高职毕业生得以进入贝尔、阿尔卡特、工商银行等大企业。 人事代理制度最早出现在没有人事权的外资企业。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一方面降低人事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灵活、合理地配置人才。 人事代理尚属新事物。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利益,学校正着手在人事代理用工较集中的企业设立联系人,帮助协调企业、人才中介公司和毕业生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