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经济学家--钟朋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20日 10:52 北京现代商报 | ||
商报记者徐日/文 在《勤劳人的经济学》一书的首页,钟朋荣写下了这样的三句话:“国富之本在民富,民富之道在于民勤,民勤之理在于私人财产的安全性,在于低税负,在于政府的廉洁高效”。 简历 1954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恢复高考后考入大学,曾在乡、区、县、中央四级党机关工作过,在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从事过6年调研工作,参与过中央一系列重要政策的制定和文稿的起草,对我国宏观经济情况和政府动作机制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1994年钟朋荣下海创办金思达策划中心,后改名为“北京视野咨询中心”。 钟朋荣现任北京视野信息咨询中心主任、研究员,兼任西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并兼任裕兴电子、诚成文化投资集团等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兼任三九集团等20多家大型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钟朋荣说,他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过来的人,30多年的观察20多年的研究,自己的经济学思想,都汇集成了上述三句话。如果将这三句话倒过来,则有以下逻辑关系,即只要私人财产有充分的安全性或永久安全性,只要低税负,只要政府廉洁高效,则多数老百姓都会勤劳;只要勤劳,多数人都会富起来;只要多数老百姓都富起来了,国家自然会富起来。 钟朋荣的助手说他是一个诗人化的经济学家,他能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深刻的经济原理表达出来。让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都能看懂他写的书。在长时间与钟朋荣的共事过程中,助手也被钟朋荣的做事方法、写作风格所感染。而这位从地方一直做到中央的经济学家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深入实际生活,善于实地调查研究。 与钟朋荣谈话,你不会感觉到有压力,他总是微笑着,带着浠水味的普通话是他说话的特点,与他的助手加同乡谈话时他还会使用方言。也许这就是生活中的钟朋荣,但谈论到学术观点时,他似乎就没有那么“温柔”了,他的观点大都是比较尖锐而深刻的。 资产流动与流失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国有资产流失。应当肯定,国有资产流失确实存在,但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需要认真研究。 首先要区分流动与流失两个概念。有的人为了反对国有资产流动,把流动说成流失。在这种人的观念中,国有资产如果表现为实物形态,如厂房、设备等,它就存在,哪怕是机器在生锈、厂房在闲置,国有资产一天天在化为乌有,国有资产照样存在;而国有资产通过流动转化为货币形态或证券形态,那么就是流失了。这显然是一种自然经济意识。 其实,国有资产通过流动转化为货币形态或证券形态,只要其价值量没有减少,那么只是改变了形态,并没有流失。今天可以通过出卖,将国有资产由实物形态转变为货币形态,明天也可以通过购买,将国有资产由货币形态变为实物形态。 国有资产流失只是在国有资产流动过程中的不等价交换才会发生。国有资产由实物形态出售为货币形态时,由于出售价格低于实有价值,一部分国有资产就会流失;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购买或兼并其他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实物形态时,由于购买价格高于应有价值,同样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 因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是要在国有资产流动过程中,避免不平等交易。而如何避免不平等交易,关键是要由买卖双方一对一谈判转向竞价交易。国有资产竞价交易的最好方式是挂牌上市。 需要转让的国有企业,在产权交易市场挂牌上市后,由于购买者成千上万,大家根据企业国有资产的实有价值竞价购买,市场最终的出售价,是通过电脑综合的成千上万个购买者的报价,这样就有效地杜绝了少数人私下交易所产生的漏洞。 国有资产通过上市挂牌交易的方式进行转让,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它能将国有资产量化成无数个等份,便于一般居民购买。一般居民可以购买1000份(或1000股),也可以购买1万或几万份。如果企业的资产整体转让,就限制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进入;由于购买者很少,也就很难采取竞价的办法,在操作中只好是一对一的私下交易。 财产重在为谁所用 有的人创造很多,但个人消耗很少,其财产名义上归私人所有,实际上为国家提供税收,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对社会财富的创造贡献很大,可以称作实际公用。 钟朋荣把私有财产按照最终用途和归宿分为两类:私有私用制和私有公用制。私有公用制又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私有财产最终捐献于公益事业。这是通过所有权的转移而改变其最终用途和归宿。如美国著名金融炒家索罗斯已经将巨额个人资产捐献于世界的公益事业,并计划在有生之年将自己的全部资产都捐献出去。 第二种,财产的私有制性质没有改变,仍然归个人所有,但所有者永远也没有消费这些财产所带来的收益。他本身就是经营者或劳动者,当期的经营收入或劳动收入支付当期的消费支出还有剩余,资本收入完全用于积累,使资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这种人集资本家和企业家于一身,其合法私人财产,只是他经营企业、为社会做贡献的、稳定可靠的基础。但这种财产本身已经不是他追求的目的,正像许多钓鱼人只是追求钓鱼的过程,而不是吃鱼一样。资本对这种人来说,只是一种责任。他今天有价值10个亿的资本,意味着要获取1个亿的利润。如果他不能获得这些利润,则达不到银行存款利息的水平,他就会感到企业办得不成功,就会吃不香睡不好。这些资本的真实功能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供就业机会,为国家提供税收。因此,如果将所有制细分,它应当属于私有公用制。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财产的实际归宿和最终用途,在社会上形成这样一个机制:让财富更多地积累起来,实际上为大家所用,为社会做贡献,为大部分人带来实惠。 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是形成公用机制即公用制的前提。越是个人产权合法化、产权明晰化,越有利于名义私有财产变成实际公用财产。反过来,越是强调“一大二公”,强调无偿没收个人财产,就会促使更多潜在的私有公用财产转化为私有私用财产。 民间投资增加就业 应多方鼓励人们投资,使整个社会进入“直接生产者的税负越来越轻——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多——需要人养的人越来越少——直接生产税负进一步降低”的良性循环局面。 强调扩大投资,增加就业,不是不要稳定物价,不是主张用通货膨胀的办法来加快发展。问题在于,我们要寻找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扩大投资的途径。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多引进外资外,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通过减少消费来扩大投资,即将一部分消费需求转化为投资需求。这样做,只改变社会需求的结构,而不增加社会需求总量。 在财政困难而民间资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扩大投资主要依赖于民间。当前民间投资不旺的原因,一怕政策变;二是办事繁;三是负担重。因此,扩大民间投资,除了给投资者在政治上吃“定心丸”外,还要为民间投资降低税负,提供方便。比方说,年收入在1万元或2万元以内的个体户、私营企业等,都不交税。又比如,私营企业的税后利润如果用于消费,就征收较高的消费税,用于投资则免税,这样不权能使他们投资和劳动的边际收入大幅度提高,还能免去交税过程中的种种时间消耗和精力消耗。 我们对民间投资也应实行三减两免优惠政策,以鼓励中国本土上的资金积累。有了这样的优惠政策,就会有更多的人走出机关、走出企业、走出乡村,创办实体,把自己的闲置劳动力和多年形成的积蓄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这样,因扩大了减税和免税的范围,似乎会影响到财政收入,但应看到这些人以前本来就没有为国家财政创造收入,不仅如此,还需要国家财政拨款或银行“安定团结贷款”供养,现在通过减税、免税,至少能减轻国家的负担,因而也有利于财政收支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