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总编何刚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今天很高兴能够请到《国际金融报》的总编辑何刚先生作客新浪的总编在线系列节目。今天何编辑将和大家在线聊一聊传媒界的热点话题和国内的金融财经类媒体的走向。
下面我先给大家简短介绍一下何刚总编的情况,他从93年起先后在人民日报的国际部、财经时报做过编辑、评论员、新闻中心主任、总编助理等职务,1993年毕业于人民大学国
际政治系,9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新闻系,获得硕士学位,在2000年他毕业于英国的克兰菲尔德,获得MBA学位。下面先请何总编辑跟网友打个招呼。
何刚:各位朋友下午好,非常高兴到新浪网总编在线来作客,我今天非常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我过去几年在财经媒体和报业里面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及一些观点、看法,也非常乐意回答和交流有关网友提出的财经媒体、中国报业媒体和经济发展关系之间的问题,希望我们渡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主持人:有网友问,现在他感觉目前财经类的媒体记者和编辑的业务水平可以说参差不齐,尤其是市场分析稿件用的数据源准确性不是很高,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何刚:应该说中国准确意义上的财经媒体的发展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大家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财经杂志的崛起和财经时报99年创刊,往更早一点推进,我们可以追溯到90年代中华工商时报的分析意识,因此可以说财经媒体的发展在中国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这也跟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是相匹配的,所以如果目前财经媒体的从业人员有很不专业的地方,应该说也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不太可能用几年的时间去完成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上百年的这种比较成熟的一个不断完善的历程。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财经媒体在中国的整个媒体行业里面是一个新兴的、最具有活力的、也备受争议和关注的一个新的行业,这个行业特别是很多教育背景很好、对经济知识非常了解、也很有热情的人投入其中,所以我个人相信,现在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初创时期的问题。而中国财经媒体的进步在过去的几年里是非常快的,从最初的有财经杂志一家杂志和财经时报一份报纸,现在变成有很多的财经类的杂志,有很多的财经类的报纸在市场上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竞争。
主持人:有网友问,他说有很多人认为现在国内的财经类报纸呈现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有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国际金融报》也是现在开始逐渐为人所知的一份财经类的日报,他想请何总编分析一下国内目前财经媒体的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何刚: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刚才我们提到,刚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它的很多品种的发展是不完善的,目前比较受市场关注的,像中国经营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包括此前的财经时报,他们一个共同的形态都是财经类的周报,如果我们从媒体品种的时效性来讲的话,我们可以大致分出这样几种类型。
第一是即时性的,比如新浪网这样的网络媒体,它的那种财经频道。
第二个是比网络媒体差一点的电视媒体,应该说电视也是即时性的,它是以秒以分钟来计算的,在纸介这一块实际上最快的是日报,但是纵观国内财经媒体市场日报是非常少的,《国际金融报》是其中的一家,是率先探索财经类日报的媒体,应该说《国际金融报》是周一到周五工作日出版的报纸。
第三种形态才是以每周为单位出版的周报或者周刊,刚刚大家提到的三份媒体其实都是属于周报类型的,从形态上是跟《国际金融报》这种日报形态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的。再往后走才是双周出版的,像目前财经杂志这样的。再往后,实际上是月刊。我们从不同的出版时间上来看,不同的媒体存在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新闻,新闻这一块要求的是及时性,特别是财经新闻,所以网络、电视和日报是传递新闻的最重要的媒介,而作为周报、周刊、月刊、双周刊这样的一些媒体,它们更重要传递的应该不是新闻,而是评论、分析、专题报道和其他媒体市场细分的东西。但是由于目前国内财经类日报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所以很多应该由日报承担的功能在由几份周报承担着,但是从《国际金融报》过去几个月的尝试,我们已经发现,实际上日报作起财经新闻来,它的优势是任何一份周报无法比拟的。
另外一点我们也注意到,像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这样做得比较有影响的周报,他们正在缩短出版的时间,从一周一次到一周两次,实际上这种改动最重要的就是要缩短新闻报道的时间,要尽可能快地把重要的信息传递出来。对于财经新闻来讲,一个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希望立刻在网上看到它的消息,第二天可以看到报纸上的消息,第三天有多角度的报道,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财经类的事件在星期六才可以看到它的报道、分析,这样会错过很多投资机会。
主持人:有网友问,现在国外知名的财经媒体,比如BLOMBERC、路透社等这样国外的财经巨头,他们因为政策原因现在还不能充分地进入中国国内市场,但是在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过程中,所急需的正是国际化、商业化、准确的具有高度时效性的财经新闻和财经资讯,可以说财经资讯市场的对外开放可能是为期不远的,请问何总编辑,在面临来自像路透社这样一些专业的财经媒体竞争的时候,国内的媒体应该怎么样应对它们,《国际金融报》在其中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何刚: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我们还是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要考虑相类似形态的竞争关系,比如说BLOMBERC、路透,在国际上他们的直接竞争对手是道琼斯通讯社,在国内还没有这样一个相对应的提供金融资讯的信息服务商,但是国内证券市场的信息是由证券交易所和金融直接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的,因此如果有有关的政策许可中国应该可以作为一个财经资讯的内容提供商,现在有新华社和一部分网站在起这样的作用,对于这一块,中国有志于发展财经媒体这一块的机构应该考虑介入其中,应该考虑相关机构联合起来整合中国的市场资源。无论是路透还是BLOMBERC他们的优势是在于本地市场优势,但是对于资讯的获取是不具有天然优势的。
从传播手段上媒体更重要的是本地化的概念,所以本土化的认同度是很重要的。从网络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这样的脉络,最后并不是雅虎在中国通吃一切,而是中国本土的网站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本土主导者,财经资讯这一块也是,它会更加强调国际化,但是它也非常强调本土化,对于本土信息的掌握、对于本土文化的了解,将直接决定谁能够在中国的证券金融市场上获得主导地位。至于《国际金融报》在其中的角色,我刚才提到,《国际金融报》首先不构成和路透这样内容提供商直接的竞争,它面临的未来的竞争可能是像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这样一些日报的金融媒体,《国际金融报》的优势也在于本土优势。
另外就是对本土的机构、资源和文化的熟悉,这是任何海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第二点,它现在处于上海这种中国最具潜力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它已经比其他国外媒体先走了一步,先发的优势在市场上肯定会赢得时间。第三个,对于本土权威人士的建议,有可能他们更愿意在一份中国本身自己的财经媒体上发表意见、分析、看法、报道。第四点就是政策管制上的便利,《国际金融报》作为人民日报主管的一份财经报纸,它对于政策管理和相关报道尺度把握方面,应该是比任何一份海外的媒体更能够适应需要,也更能够把握安全度,这对于在中国作媒体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上面几个因素,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以后中国需要一份财经类的日报,目前来讲《国际金融报》是最有这样的机会的,它做的是一份财经日报要做的事情,也就是对于过去二十四小时发生的重要的财经新闻进行及时的报道,对于重要的事件及时地披露专家的分析、报道和评论,对于未来将要发生的重大事情能够作出预测、分析和推断,以供证券界和金融界的人士在投资决策当中作一个参考。
主持人:有一位网友提到,现在的财经类媒体有这么一个现象,经常会发表一些未经证实的市场传言来迎合大众的口味,而强调可读性,但另一方面这会有一个矛盾,对于一个媒体来说会对它的客观性造成影响,请问一下何总编辑,《国际金融报》是如何在这方面作自己的选择与把握的。
何刚:应该说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的是财经新闻理念的问题。财经媒体作为媒体,它应该奉行新闻的一般性的原则,但是它作为财经媒体应该有自己相对于一般的媒体所不一样的独特的地方,从一般性的原则上来讲,无论是《国际金融报》还是任何媒体,它的客观准确这是第一位的要求,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这实际上是中国任何一份媒体应该始终不懈追求的,你应该报道的是准确的、客观的、负责任的信息。
但同时作为财经媒体来讲,在职能和效用上跟一般的媒体又有本质的区别,比如说当大家看华尔街日报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不是为了好玩而去看它,而是为了在里面找到一些重要的、有用的、有价值的新闻评论报道,但是当你看一份娱乐报纸的时候你并不会在意它对你是否有用,而在意它是否好玩、是否有趣,所以财经媒体在公众意义上起到了一种有用性,而不是一般媒体的有趣。
目前包括《国际金融报》也偶尔会出现的情况是,有关报道不准确、甚至有错误的现象,我认为这是目前国内财经媒体不够成熟的表现,也就是说我们还不是很深刻地理解财经媒体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个人理解,《国际金融报》2000年改版的时候,我们就很明确地在内部作过一个探讨,也听取了一些媒体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的意见,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如果《国际金融报》要作一份权威的财经日报,必须要在新闻理念上根本改变,就是它要以有用性、有价值作为它报道新闻的根本原则,而不是以可读性和娱乐化的倾向作为它报道的主导原则。
当然我们现在离我们设定的目标还很远,我们还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但是方向是很明确的,如果是关注《国际金融报》的朋友,应该可以看到我们在过去八个月发生的明显的进步,现在这种娱乐化的财经报道倾向越来越少,而准确性的报道越来越多。当然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不考虑国内在信息披露这一块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备,特别是来自于政府机构和一些重要部门的和公司的信息,在披露上不够完善,信息不够透明,所以使得媒体很难在第一时间拿到比较准确的信息,而有时迫于竞争的压力和时间的限制,有时候编辑和记者容易犯一个比较急躁的毛病,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第一时间披露出来。
我们也不能从完美主义的角度做到尽善尽美,包括西方世界的一些主流媒体,也会对有些重要的传言予以充分的关注,但是他们的做法会比较谨慎,包括华尔街日报,他们会提醒读者,这是传言,不能当真,我想国内媒体是可以参考的,对于确实是传言的地方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第二方、第三方,甚至是第四方的佐证,来证明这个东西有可能是真的,但是未经官方的正式证实,只能参考。我想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包括《国际金融报》在内的所有财经媒体花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甚至是一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主持人:现在有网友请何总编分析一下,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以及9.11以后的反恐战争对当今的国际金融形势会有什么影响。
何刚:这两次武装行动是有一定关联的,如果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讲,反映的是美国面对9.11危机之后在全球布局上的新的举措,两面大旗,第一个就是反对恐怖主义,在这一点上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是支持美国的行动的。第二点,在一些具有战略重要地位的地区,包括海湾地区,比如像伊拉克这样的,要重新加强美国的发言权和重要性。从美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要注意两点动向。
第一点是世界经济在2002年整体发展步伐是非常缓慢的,第二点是美国的经济发展形势非常不好,因此从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出,每当美国经济形势出现不太好的苗头时,特别是出现结构性衰退迹象时,他们对外的扩张会加强,对外的军事和安全工作会增加,所以我们可以说不排除美国反恐怖和对伊战争有从经济的角度通过刺激军工产业来进一步提升经济的可能性。至于反恐战争和对伊的行动,对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格局的影响,我认为主要的影响还停留在证券市场和外汇市场上,比如说如果美国对伊动武实际上对于美元的汇率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对于国际黄金市场价格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如果美国对伊动武成为现实,他们会促使黄金价格飙升到最近几年的最高点,这一点无论是投资者还是中央银行都应该高度关注。
第二点就是对石油价格的影响,有可能带来期货市场的连动效应。从一些具体的公司来讲,比如说军工企业、能源企业,如果战争爆发,这些企业的股票会上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行业和公司来讲动武并不是一个好的迹象,动武之后石油价格会上涨,与石油能源相关联的企业他们的生产成本就增加,整个情况就会恶化。更重要一点是动武会造成国际形势进一步的动荡和恶化,有可能带来世界安全的不稳定性,最终会影响到世界经济。所以我个人是非常反对以武力来解决问题的,武力绝对是对金融市场有害的因素而不是不利的因素。
主持人:有网友说,我现在从事的工作是都市类报纸财经板块,他想请教一下何总编,对于非财经类媒体的财经板块的运作,你有哪些想法。
何刚:财经报道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我们可以细分出几大类媒体,第一是综合性的报纸,比如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他们都有经济的报道,这是否是我们所指的财经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第二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类的报纸,比如说经济日报、市场报、上海经济报、上海商报这样一些。第三类是在80年代的时候各个城市建立了一系列的像商报、经济报这样一些报纸,比如现在比较知名的成都商报、深圳商报、华商报。第四类就是证券类的媒体,就是专业的财经类媒体,比如比较知名的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第五类是都市类的媒体,比如南方都市报、京华时报、上海的新闻晨报这样一些报纸。第六类才是《国际金融报》这样一些新兴的财经媒体,这里面包括日报,也包括刚刚提到的财经类的周报。
这么多的媒体都在涉及财经的报道,但是大家存在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综合性的报纸更多的传递的是政策和机构的动向,而传统的经济类报纸更多的传递的是比较专业的政策、地区经济和产业的动向,像证券类媒体传播的更多是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监管信息以及相关的其他分析和评论,对于都市类报纸的财经版面来讲,由于它的读者群主要是都市里面的人群,而且它的人群特点是不够明显的,可能从职业上我们很难分析谁为主、谁为次,可能既有职业人群白领,也有家庭主妇、退休职工,所以对于人群比较复杂这一情况来讲,都市类报纸的财经版面可能更多的需要的是大众通用的投资信息和大众理财的信息,这可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对于比较专业的金融证券报道和比较深入的权威分析并不完全适合都市类报纸的财经版面。
总结起来我认为,都市类报纸的财经版面更加强调信息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更像是财经信息的指南,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财经新闻,因为这是跟它的读者群的复杂性以及大家看都市报纸的目的是相一致的,因为他们希望看到的就是一些快递的信息,一些有用的资讯,而不是多么深入和全面权威的分析,这些事情应该由更加权威的报纸来承担。
《国际金融报》总编何刚作客新浪聊天实录(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