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冰:优雅的沦落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7日 10:46 《计算机E.T.》 | ||
王雪冰:优雅的沦落 本刊记者周勤 12月底接连几天的飞雪,让北京城一片银装。从中国建设银行温暖的行长办公室到了偏僻而森冷的秦城监狱,不知王雪冰此时是怎样一种感受。 这位建行前行长“从不穿聚酯衣服、白色短袜,喜欢法国餐馆、karaoke,还有波尔多葡萄酒”。反映他格调的还有爱抽烟斗,打高尔夫。他被形容成“优雅的银行家”。更复杂的王雪冰,不是没有被发现,一位欧洲银行家描述说:“(王雪冰)是非常有能力的银行家,但同时有着坏脾气,极其傲慢。”但是此刻,这位曾经的金融骄子却过着阶下囚的生活。 王雪冰最后一次在媒体上露面是在11月6日,中共15届七中全会决定开除其党纪和公职。之前,王是中共15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党委书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党委书记。记者新近获得的消息显示,王雪冰一案已经获得重大突破,司法机关正在加紧审查。 尽管中行纽约一案是王雪冰跌落的导火索,但更多线索显示,王雪冰与中行的几个大案都有牵涉。 三大罪状 11月6日,据中纪委通报,王雪冰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收贿、收受贵重礼品折合人民币数百万元;生活腐化、道德败坏;在担任中国银行纽约分行总经理和中国银行行长期间,违反金融监管规定,工作严重失职,造成严重后果。 来自有关部门更多的材料显示,王雪冰贪污受贿价值折合228.5万元人民币;接受礼品,价值折合68.68万元。1995年至1997年,王雪冰在受委托,负责国有某公司期间,指使该公司工作人员用公款购买了价值86.39万元的10块名贵手表,并将表据为已有。1997年至2001年,王雪冰利用职务之便先后为他人牟取利益,受贿43万元及名贵手表和其他贵重物品,价值共计142.11万元。1993年至2001年,王雪冰违反规定先后接受他人所送的7块名贵手表,价值共计68.68万元。 在1991年夏,时任纽约分行总经理的王雪冰在香港一家夜总会认识了陈某,与陈发生性关系。此后一年间,王雪冰途径香港时多次与陈同宿。王雪冰先后送给陈财物共计23万多元。1997年至2001年,王雪冰还与上海、成都、厦门等地夜总会的三陪女姜某、刘某、李某嫖宿,给对方财物共计14万多元。 1991年11月至1996年6月,王雪冰不顾纽约分行风险管理部门的反对意见,多次批示同意,使美籍华人周强的个人公司获取巨额授信额度,并延长使用期限,导致周强利用授信额度,从事信用证和贷款欺诈活动,从中获取巨额利益。目前,周强欠纽约分行3400万美元的贷款本息已难以全部追回。鉴于纽约分行存在的违规问题,美国货币监理署对纽约分行做出罚款1000万美元等处罚;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对中国银行做出罚款1000万美元的处罚。 1996年,王雪冰指使中国银行海南分行为海南某公司提供贷款担保,后因该公司物力偿还贷款,中国银行海南分行被迫履行担保责任,垫付了全部贷款本息2426万美元。 1998年9月至1999年12月,由于王雪冰的干预,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违规向中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发放巨额贷款。目前,中国银行北京分行难以收回中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所欠的共计7.09亿元贷款和信用证垫款。 鉴于王雪冰涉嫌犯罪,此案已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消息人士透露说,检方正在加紧审查,力争尽快查清王雪冰所有犯罪事实。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指出王雪冰案可能将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他曾是一个优秀的交易员 王雪冰有句“名言”:我42岁时就当了行长,你们呢? 对这句话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如果要追寻这句话的出处,一个比较一致的判断是:王雪冰是在与国外同行相处时说这句话的。显然,国内的同行也会辗转得知并相互传播。 如果说原光大集团董事长朱小华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那么王雪冰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朱小华相同的一点是:王雪冰也是年纪轻轻即谋得高位。1993年,王出任中国银行行长时年方42岁,甚至比朱小华升任同一级别时还年轻两岁。王雪冰很早就来到纽约这个世界金融中心,在华尔街赚得了人气和财技。前摩根士丹利亚洲公司副总裁汪潮涌评价说,王是他见过的中国最专业的银行家。汇丰的一位高层人士的评价更高:他非常专业、非常聪明、一直强调效率和赢利性,能在中国和国外的世界经济论坛上用英语发表颇有见地的讲话。王雪冰曾著《欧元实务》一书,熟知他的人都说,王雪冰对欧元的研究颇有造诣。 王雪冰的才能并不仅止于演讲和著书。在“实务”方面,他同样有不凡记录。有人指着北京阜城门中国银行原来的那栋大楼告诉记者,当时中国银行盖这栋楼很不容易,国家不给拨钱,中国银行自己也很难拿出这笔钱,结果大楼还是盖了起来——王雪冰成功地做了一笔黄金交易,换来了一座大厦。 确认这种说法的真实性是困难的,能证实的是,王雪冰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trader(交易员)。同行的评价是:他是一个被西方银行界认可的专业人士,“他做黄金交易,是一个世界范围内都排得上名的交易员”。 王雪冰的“传奇”,还有一个说法是,他亲自参与操作的“业务”,一年能赚到的钱,相当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全年的利润。“他炒澳元,能在货币市场上把澳元砸了下去,从而在出口大宗货物方面赚了很多钱”。 比较而言,境外媒体更注意这位中国金融界人物。《远东经济评论》认为,“王雪冰曾经享有盛誉,1993年起,王雪冰在中国银行做了7年行长,在这期间完成了把中国银行从一个政策性银行变成一个商业银行的初期艰巨工作,同时在这7年期间,把中国银行变成最赚钱的国有银行。” 所以,相当多数境外媒体概括王雪冰,比较一致的判断是:技术官僚。 但是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优雅的银行家”。 王雪冰的原部下们说起他的日常喜好,前面都用“嗜”字修饰:他的秘书透露,除了上文提及的爱好以外,王雪冰还嗜打网球,球艺极佳。王雪冰也好酒,据说他的司机曾到他家里送一个急件,看到的王雪冰正坐在大腕云集的文艺界人士之间,喝得满脸通红。他从不掩饰自己对风雅的追求。 王雪冰的沉没,似乎应该从2000年2月出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一点点算起。他遭到了从业以来领导权威第一次被严重质疑的境地,光荣开始被打碎。 中国银行的一些员工回忆说,王雪冰到建行任职后,他们与建行同行交流经常会听到很多隐晦的用语:用语之一是“退货”——“我们要退货,把货退给中国银行”,之后他们才明白,“货”是指王雪冰。另外是在一个特定时间出现在建行下面支行、分行的员工电脑上,4个字:您高升了——有讽刺王雪冰能力不济的意味。这种情绪的积聚,据说最直接是因工资问题。中国银行的一位中层告诉记者,他也曾听说王雪冰到了建行后,建行人的工资就减了,但至于减工资的依据是什么,他并不清楚。 从“最优秀”的中国银行官员,到遭遇被“退货”的境地,领导能力的下降是很难解释的,勉强可以联系起来的事件是,美国货币监理署(OCC)从1999年开始调查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事件。 余波未了 “优雅的沦落”,西方报刊用类似词语描述王雪冰的结局。他们的报道解释说,在过去监管不严、体制不清的中国银行业里,许多银行家做了违规的事情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犯法。也许这就是王雪冰悲剧的原因之一,但显然不是全部。 与王雪冰相提并论的还有几个金融界的大鳄:李福祥,朱小华,段晓兴。2000年5月10日,时年48岁的李福祥在北京一家医院坠楼自杀,对于自杀原因,坊间的一个流传版本是:工作压力和身体状况不佳。朱小华已被判受15年的牢狱之灾。而段晓兴案至今还颇具争议。新近的消息是,农行一位副行长,原中国银行副行长因牵涉开平一案被抓。 有人将中国“金融圈”屡屡出现的大案要案的原因归结为:国有银行业积难过深,而变化(指一系列的深刻整改)还不具应有的根本性,甚至认为这些是“国有银行业的劫难”。这种归纳是财经记者胡舒立在评价另外两起大案时写下的。这两起大案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恩平支行行长郑荣芳(1999年10月被判死刑缓期执行)及其继任者,在7年时间里借银行信誉,以30%的高息招揽总额35亿元以上的储蓄,从而引发1995年的严重支付危机;另一起则是中国银行开平支行的许超凡等三任行长,在9年时间内盗窃银行资金总额达4.83亿美元。 或许这样的评价还不足以说明为何短短几年间中国竟有如此多的银行高管落马,但是中国银行业的监管和风险控制系统显然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中国目前正面临着金融改革,还专门成立了中央金融安全领导小组,只有从制度上将这些关系理顺,制约系统顺利运行,才能真正消除这些恶性案件所赖以存在的土壤。而对于王雪冰本人,我们或许可以发现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中外银行业的标准不同。有人说,如果王雪冰一直在国内,以其职位之高,或许他到现在也不会东窗事发。而他忽视了对银行业监管比国内严格多的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威力,忽视了在那一个国度里不同的游戏规则。 中国银行业仍有大量的不良资产需要剥离和处理。而类似王雪冰们,他们作为“最大的不良资产”被处理掉,则是中国银行业新生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