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圣诞节等中西方的重要节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处的王守民处长总忘不了给许多从农科院出去的海外“故旧”发一些电子邮件,联系一下。
山东省农科院从1984年开始选派人员出国留学进修,十几年来,先后有近200名优秀科技人员出国,回国者占85%。王守民说:“没有回来的,大多已经在国外定居,有了自己的事业。”为什么对这些没有回国的“叛逆”,农科院仍然保持如此的“风度”呢?农科院党
委书记徐会三说:“他们不回来都有各自的理由。我们不会强求。但是他们对国内还是有感情的,不一定什么时候可能会回国内创业,或者是技术合作,总之是为国服务。”
在同样是派出留学队伍较为庞大的省医学科学院,对待人才、智力的引进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3年前在美多年的姜博士作为哈佛大学考察人员来省医科院考察,对这里的医疗科研发展情况留下深刻印象,而医科院也对姜博士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独到见解非常感兴趣。此后,医科院与姜博士携手合作,今年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就如此诞生了。而且,医科院还打算与哈佛大学建立远程会诊系统,目前正在商谈中。
“人才是国际化的。今年8月,我在美国出访期间,向一些海外留学人员详尽地谈了国内形势和来我院工作的好环境,留美10年的刘克义博士就计划2003年3月来我院工作。还有10多位留学生发来邮件,明确表示来院工作。这说明人才需要引进。但我想说的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人不在这里也可以进行指导,就像姜博士那样,效益同样巨大。”省医科院院长邢来田认为,有的人留学回国之后,很多年也没有做出什么成果,不一定是能力问题,可能是有些条件国内达不到,留在国外采取多种形式为国服务也是一种选择。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于金明院长1988年到1992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学习。他回忆说,那时候出国,孩子夫人不能一起出去,怕留在外面不回来。尽管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留在国外,但总觉得环境是不宽松的。但是现在,基本上靠的是环境、事业留人,大家反而更加珍惜留学的机会。
威海市人事局董学清副局长结合威海留学生创业情况认为,留学生创业形式可多种多样。他们对此总结为,直接引进型,技术入股的“投资型”或持有技术与项目的“嫁接型”,在国内外建立基地开展合作的“哑铃型”,通过担任经济科技顾问提供咨询服务的“借脑型”,将科研基地搬到国外去的“触角型”等6种。董副局长认为,无论哪种类型,都是为国服务,都值得鼓励。比如“自然农法国际研究开发中心”徐会连博士,他在山东威海、青岛、临沂等和省外很多地方合作搞生态农业项目,成为联系中日生态农业交流合作的一枚重要棋子。像他这样,不回国贡献可能更大。
据了解,目前,每年以各种不同形式来鲁服务的海外学子达到300多人。去年5月在青岛举办的“中国·山东海外百名博士创新周”,就吸引了120多名海外博士和留学人员参加,其中达成合作协议610项,签约49项,共建海外学人创新基地263个。
一些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留学滞留率居高不下很难避免,但从长远看不是国家的绝对损失。他们大都蕴藏着为国服务的热情,是潜在的发展动力。经验显示,在经济起飞的中后期,将是留学人员回流的黄金时期。比如韩国战后经济萧条,大量赴美留学生滞留不回,人才资源严重外流,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和政府的大力引导,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韩国留学生纷纷回流,为韩国经济打开了广阔的国际空间。
省人事厅副厅长单宗杰认为,经济全球化,人才观念也应当放眼全球,现在要做的就是“修桥铺路”,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通畅的智力回归渠道。
背景资料: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情况
1978年以后的20多年间,我国派出的留学生达40万人之众,有1/3的人已经学成归国。
据最新统计数字,目前中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到46万多人,其中自费留学人员已占到一半以上,并以25%的速度递增。回归与滞留比数为1:2,但学成回国的留学人员不断增加,大约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有的省市达到了20%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已建立60多家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归派”创办企业近4000家,去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目前,我省已吸引海外学子2300多人,创办留学生企业200多家,注册资金近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