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17:03 英大金融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解读商业银行未知数

  文 新平

  对于任何一家银行来说,未来市场需要什么只会是个未知数,因此,有必要建立强有力的产品预测和研发部门,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出发,不断推出具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

  当下,国内外银行业似乎不约而同进入发展瓶颈期,在海外,以德银为首的欧洲银行业正在遭遇经营业绩下滑,在国内,商业银行“躺着挣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

  国内商业银行要想摆脱发展困境而更有作为,首先要对自己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有准确认识。在此基础之上,商业银行必须顺应经济金融发展大势,既要提供有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也要在主动创造市场需求中谋求自我利润增加;既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又要苦练内功、守好风险底线。

  尽显疲态原因何来

  要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疲态尽显的原因,就需要盘点新的经济金融形势。

  首先,经济增速趋缓。近年,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加大,但增长速度却从改革开放前35年的9%以上下降到目前的6%~7%之间。为了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出台了很多大的方针政策。

  其次,传统业务经营压力加大。对于经营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利差收窄,负债成本上升、资产收益率下降,必然导致做大贷款规模的发展方式难以持续,亟需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再次,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多变。随着利率、汇率等资金价格的波动增大,跨境资金流动更为活跃,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不断上升,需要进一步改进公司治理,提升风险管控能力。

  最后,银行的可替代性不断增加。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深化,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将更加均衡,社会融资渠道将更加多元化,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发展壮大,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持续上升。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和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新的金融业态迅速成长,各类市场主体通过数据化、信息化的方式积极开展创新,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一方面普遍缺乏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策略。由于大多数银行自主创新不足,照搬复制和跟风模仿,以致相互之间在市场定位、业务结构、产品种类和服务方式等方面高度同质化,不但加剧了市场主体的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而且也削弱了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充分性和有效性。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和定价能力存在欠缺。多数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仅仅局限于传统信贷业务,缺乏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交易对手风险、流动性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各类新型风险的有效识别、计量、缓释、控制和转移;内部定价体系长期依赖管制资金价格,自主定价和差异化定价能力较弱,难以准确核算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和风险成本。

  比较优势亟待深挖

  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历程来看,虽然经历了2002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但多数商业银行的经营思路还是停留在“大而全”和“综合化”上,差异化经营乏善可陈。

  但与此同时,一些银行已经逐步摸索并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和定位。比如,早在整个银行业对对公业务趋之若鹜之时,招商银行即敢为人先,重视用户体验,耕耘零售业务,不断做大客群,最终成为“零售之王”;又如,民生银行坚持小微企业定位,在多家银行放慢甚至收缩小微贷款业务背景之下,推动小微金融商业模式变革和升级,通过“批量化、流程化、标准化”,致力于打造“不一样的小微金融”。显而易见,正是因为自身“长项”的客观存在,才使得这些商业银行最终在市场大潮中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对于一家银行来说,未来市场需要什么只会是个未知数,有必要建立强有力的产品预测和研发部门,因此,需要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出发,不断推出具有市场潜力的金融产品。

  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其自2005年至今一路走来,从无到有、由小至大,目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6万亿元,把所谓的金融业第二大行业——信托业远远甩在后面(同期规模17万亿元),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与我国居民财富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在人均GDP上升到8016美元的同时,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大约比1978年分别增长近85倍和75倍,必然对财富保值增值提出强烈需求。

  抓取红利看中效果

  银行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行业,过去所谓的“关系型贷款”,即是要求商业银行维护熟悉的优质企业。但当下,再好的企业也会“生老病死”,为此,需要商业银行加强政策分析和市场一线调研,精准定位那些确有市场前景的行业或企业,学会在既有国家政策制度中发现商机。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强前瞻布局,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领域,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尽管上述企业在成长初期往往具有高风险性,但有风险也意味着有机遇,银行需要战略性开展融资方案总体设计,联动包括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基金、保险公司、政策性银行、其它商业银行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在降低企业成长风险的基础上开展贷款营销。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有这样的成功案例:首先是中国航天人用自己的图纸锁定了美国休斯公司的发射合同,然后是用合同吸引了包括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有效参与,从而在极短时间内实现了新一代大推力长征二号E火箭的发射成功,赢得了世界声誉。尽管千辛万苦,但最终“无限风光在险峰”。

  同时,国家应加强引致政策后评估。毋庸置疑,多数商业银行在市场开拓过程中都会注意到与现行制度不相抵触,但却较少考虑因为新政策出台所引起的业务不稳定性。

  以同业业务整顿为例,本来是国际同行为适应利率市场化、以及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的普遍做法,主要用来增加流动性管理的灵活性,同时通过挖掘业务深度来追求同业往来的收益。但是,同业业务一哄而上、规模太大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导致2013年金融市场钱荒的出现,降低了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效率等等,以致金融管理部门不得不出台《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等文件。

  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不但应该充分评估后续调控措施对新型业务造成的冲击,更要立足长远,着力发展那些不会出台对应调控措施的新型业务。例如,加强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声誉品牌而打造核心竞争力,即能始终做到与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一致。

  控制风险更要经营风险

  在风险管理方面,商业银行首先要有效控制自身风险。

  2002年以来,借助核销损失、剥离不良、注入资本、引进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等举措,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趋于好转,不良贷款比率一度下降到1%以下。然而,2011年四季度以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重回上升通道,已经上升到1.81%。虽然总体风险安全可控,但降低不良贷款比率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不良贷款比率上升会给一家银行带来诸多麻烦,不仅银行员工可能因为利息收入减少而导致个人收入锐减甚至被辞退,而且可能因为投资者不信任而导致融资压力陡然上升,另外还可能遭遇监管部门要求追加不良拨备的压力。

  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多管齐下,广泛通过“债变债、债变现、债变物、债变权和债变零(核销)”等多种手段,确保商业银行能够在一个较低的不良贷款比率下“轻装上阵”。当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商业银行在“债变权”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四个禁止”负面清单,坚决不向已失去生存发展前景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有恶意逃废债行为的企业、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且不明晰的企业、有可能助长过剩产能扩张和增加库存的企业债转股,防范由此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和政策风险。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应与时俱进,加强对新业务、新产品、新机构的风险管控,建立健全与其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同时,商业银行要学会经营风险。目前为止,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接近完成,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步伐加快,这对商业银行既是一个挑战,也为商业银行经营各类风险带来战略机遇。区别产品、服务、客户对象和风险类别,建立差异化、精细化的定价机制,准确反映管理成本、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效益,这恐怕也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寻求突破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责任编辑:蔡越坤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