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17:03 英大金融

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最初的农信社

  文 孙涛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耳熟能详的话出处不明,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句话来自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创始人赖夫艾森。

  细细读来,“信用合作社”似乎是一个略带矛盾的名词。

  自从15世纪威尼斯的商人们首创了银行机构,“信用”的经营者身上就一直笼罩着银行家、社会精英甚至是资本贵胄的光环;然而,几乎是在同一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合作制”,则更多地来自于那些饱受压迫的小手工作坊以及小农场主。这两个词之间的矛盾,甚至还带有些许阶级上的不可调和性。

  那么,既具有银行属性、又带有合作制性质的信用合作社,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还得从世界上第一家农信社说起。

  直到19世纪30年代,工业革命的春风才终于吹到了德国,蒸汽机给大型机械设备带来了不竭动力,极大地刺激了德国的工农业生产。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资本家、大农场主凭借着生产资料优势,悄悄地将工业革命带来的财富全盘装入了自己的口袋,底层工人和农户的生活境况不但没有变好,反倒是因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而变得更加困难。

  在当时的德国城市威雅布许,年轻的市长弗里德里希·赖夫艾森(Friedrch Raiffeisen)注意到了这些微妙的变化,决定给生活困窘的低收入农户提供必要的补贴。

  当时,合作制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流行,赖夫艾森很快接受了这一思想,并把它用于解决自己面临的难题。1846年,他设立一家名为“农户消费合作社”的机构,按照最初的设想,这个机构将通过集体“团购”的模式,为农户提供更为廉价的种子和食品,允许农户在短期内融通这些商品。

  合作社的推出,给无数低收入农户带来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不幸的是,在该机构推出几个月后,当地便遭遇了恶劣的自然天气,导致农业减产十分严重,“团购”模式也进行不下去了。这让赖夫艾森意识到,以共享消费品为目标的合作社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户们所遇到的问题,缺乏必要资金,才是真正捆绑在他们身上的枷锁。

  但在当时德国的政治体制下,赖夫艾森既无法阻止其他政客集体抵制针对受灾农户的补贴政策,也无力动员有钱的资本家心甘情愿地向农户提供善款。不得已,他抛开既有的援救体制,想要设计一个针对穷人的信用机构。初期,他曾设想从资本家那里筹集一笔资金,用作信用机构的本金,却不料资本家们闻风而动,在资金回报率问题上狮子大张口。情急之下,赖夫艾森决定自掏腰包,在1849年用6000马克创建了第一家试点机构。但很快,新问题就来了,对于数量众多的农户而言,这点本金实在是杯水车薪;同时,甄别被救助对象的成本也非常高,新机构的运作效率很差。试点工作最后以失败告终。

  幸运的是,这位市长并没有气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他发现,由于耕种作物、农田地理位置不尽相同,自然气候给农户收入带来的影响也不同,这就导致同一个村子里的农户出现了贫富差异,即便在收入最低的村子里,也仍然会有部分农户拥有富余资金。如果由农户自发设立信用社的话,是不是可以解决资金垄断与短缺问题呢?而且,在合作制模式下,对受灾农户的“尽职调查”工作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从而弥补了先前试点机构的致命短板。

  断定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可行性之后,赖夫艾森很快组织60多个较为富裕的农户,发起成立了佛拉梅斯佛尔德清寒农户救助社。这所救助社延续了1846年消费合作社的传统,提供基本物资的借贷业务,并颇具创新意义地收集农户的资金,对农户提供资金通融服务。

  在经过两次失败之后,赖夫艾森第三次尝试终于见效了。因为示范效应良好,他设计的农村信用合作制开始迅速地在德国各地生根发芽。这位市长的金融事业越做越大,1872年,他创立了莱茵农业合作银行,1876年,又设立了一所具备中央银行属性的德国农业中央信用合作社。此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已经在德国大范围、多层次地发展了起来。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耳熟能详的话至今已经出处不明,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句话就来自于农村信用合作社创始人赖夫艾森。它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解释了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本质:既是一种风险分担模式,也是一次共享经济的尝试。也无怪乎这类机构一经诞生,便很快被世界各国纷纷效仿了。

责任编辑:蔡越坤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