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9月18日 10:39 《钱生钱》 

票选中国好银行: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6(第四届)银行业发展论坛”拟定于7月初在北京举行。作为年度盛会的重头戏,“第四届银行综合评选”正火热进行中。欢迎参与投票!

  原来你是这样的穷忙族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精心安排了各种读书计划、健身计划,可结果往往是书永远从第一页看起,健身卡用过几次之后就再也没有用过了。而且我们常常能找到很好的理由来自我安慰,那就是没时间。回过头来想想,我们是不是真的那么忙呢,忙到根本没有时间去执行原定计划。很显然不是的,如果我们从来就那么忙的话,我们根本就不会制定当初的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我们的计划都没有执行,那我们的时间去哪儿了呢?为什么计划好的事情总是不能实现呢?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塞得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在进行了大量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了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源稀缺”,在他们合著的《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他们提出贫穷和忙碌并不是简单地因为缺少金钱和时间,而是一种心态和能力的匮乏。换句话说,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即便我们给贫穷之人金钱,给忙碌之人时间,这些人也不会变得富足和高效。因为“稀缺”是一种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

  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这就好比当你专心做某件事的时候,很可能会听不到周围人和你的对话。这种专注让我们暂时失去了与周围世界的交往,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资源的稀缺,而是俘获我们大脑的稀缺心态。

  这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思考,快与慢》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最推崇的行为经济学新作,为我们揭示出了稀缺心态的各种复杂成因,并提出以“余闲”牵制稀缺的应对之法。他们认为稀缺会俘获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从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所以,只有对“带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我们才有可能从稀缺走向富足。

  他们发现人们通常习惯于没有什么就嚷嚷什么,越没有就越嚷嚷,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现象。现在作者把我们的直观感受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提出稀缺会导致认知障碍。

  因为专注稀缺,我们会过于专注于手头的事情,而忘了要去用发展的眼光、前瞻的眼光看待问题,容易造成一步错,步步错的困境。因此,我们需要时常把重要的事情拉入我们的视野当中。严格遵守自己设置的目标,在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再去考虑其他事情。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制定一个提前量,不能最后关头临时抱佛脚。处于稀缺中的人们,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人们往往会疲于应对眼前的匮乏,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我想,这个结论对所有读者都将是一个终身受用的告诫。

  把“稀缺”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奇妙而深刻的视角。那么具体到个人该如何摆脱贫困呢?

  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稀缺,是时间还是金钱?如果是金钱,不妨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理财计划,并严格执行;如果是时间,不妨把所有的事分为重要且急迫的、不重要且不急迫的、不重要但急迫的、重要但不急迫的几个部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按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分配有限的时间。只有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才能为我们创造出财富和悠闲。(文/紫月 图/网络供图)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