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
婴儿配方奶粉再一次让国人的神经绷紧。武汉3名消费者声称其宝宝吃了圣元奶粉后出现性早熟,经众多媒体热炒,终于惊动卫生部组织专家调查,公布的检验结果称3名女婴属于临床常见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与圣元奶粉无关。
卫生部的权威并没能平息事态。网上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网民都不接受这个结论,认为调查组的专家被圣元公司公关。在公布调查结果的前几天,我在微博(http://t.sina.com.cn)上表示过与之相似的看法,很多人也认为我“被收买”。他们坚定地相信,既然有人吃了圣元奶粉之后出现性早熟,就证明了圣元奶粉肯定有问题。
这些人缺乏统计概念。我们来做一番简单的计算:武汉人口约900万,出生率约8‰,即每年大约有7万名新生儿诞生,其中一半是女婴。那么现在武汉0~2岁的女婴大约有7万人,其中大约有65%吃配方奶粉,圣元奶粉占的市场份额为10%,也就是说,武汉有大约4500名0~2岁女婴吃了圣元奶粉。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的发病率是2‰,武汉这些圣元女婴中会有9人碰巧出现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其中有3人被媒体曝光并不算多。反之,如果圣元奶粉的成分真的有问题,就不会只有这几个病例。吃其他品牌的奶粉的女婴当然也有性早熟的,只不过没有引起联想或关注而已。
性早熟有多种情形,原因复杂。女孩如果只有乳房发育而没有其他症状,叫做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具体原因不明。卫生部专家认为婴幼儿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多是“微小青春期”所致。这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新名词,因为此前没有中文文献有此说法,对中文医学论文的检索结果是零。于是被怀疑为卫生部专家替圣元奶粉辩护而杜撰出来的术语,网上出现了一些对此揶揄讽刺的文章,说是“神奇国度的神奇专家的神奇发现,2010年诺贝尔医学奖非他莫属”。
这实在是高估了中国医学专家的水平,英文文献早有这种说法(写作mini-puberty或minipuberty)。国际期刊《儿科内分泌学综述》在2005年曾发文讨论这个术语是否恰当。无论如何,它描述的现象是存在的。性激素是性腺(卵巢和睾丸)分泌的,它受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的控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被称为生殖轴。在婴儿时期生殖轴已经相当成熟,出生后促卵泡激素(能刺激雌激素的分泌)在女孩中显著上升,在出生2~3个月时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直到12~18个月时降到青春期前儿童的范围,但是直到4岁时其含量仍比青春期儿童的高。在这段时期有的女婴会出现乳房组织增大和阴道黏膜的变化。
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是一种良性状态,其实算不上病,无须治疗就会自己消失,只需定期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其他病因。但是国内临床医生却往往把它当成疾病治疗,例如用“滋阴泻火”、“行气活血”等中药治疗,效果当然都非常好(本来不治也会好嘛),这些药物有什么副作用、会对女婴的健康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则是没人管的。
医生即使不开药,也会要求患者忌口,避免吃牛奶、鸡蛋、鸡肉之类的被认为含雌激素比较高的食物。传统上有“病从口入”的说法,一生病就想是不是吃了什么不对劲的食物引起的。婴儿出现异常,马上就锁定是奶粉。国产奶粉已有过很糟糕的记录,指控起来更觉理直气壮。连男婴出现性早熟症状也有人认为是吃圣元奶粉所致,似乎圣元奶粉中的性激素有智能,能根据性别的不同发挥不同作用。
很多食物的确都含有雌激素或类雌激素,以奶制品最为突出。不同牛奶样本的检测结果有所差异,但其中雌激素浓度大约都是每毫升几十皮克。即使一天喝一升牛奶(一般人不可能喝这么多),即使牛奶中的雌激素全部被人体吸收(实际上不可能),也不过几十纳克。但是青春期之前的儿童身体自己制造的雌激素的量每天已达到大约10微克,是牛奶的数百倍。所以牛奶中的雌激素微不足道,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另外,母乳中的雌激素含量并不比牛奶的低。
有人认为奶农给奶牛注射雌激素催奶,因此会导致奶粉中雌激素含量高。实际上,如果给奶牛注射雌激素,那将会抑制产奶。养牛业用来增加牛奶产量的激素是生长激素。牛奶本身含有微量的牛生长激素,注射过生长激素的奶牛产下的牛奶,其生长激素的含量并未明显增加。生长激素受热会失去活性,而且它是一种蛋白质,口服它将会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掉,无法被人体吸收。
其他食物中的雌激素量更少(德国一项调查表明食物的雌激素60%~80%来自奶制品),为此忌口完全没有必要。这些食物往往是营养价值非常高的,完全不让吃反而对婴儿的发育不利。
对食品安全问题,人们往往是宁可信其有,何况还有多种品牌可以选择,圣元奶粉或许就此一蹶不振。我与圣元公司没有利害关系,本不值得为之惋惜,在这个事件中某些媒体、医生、“乳业专家”和普通公众表现出的知识缺乏和科学素质的低下更值得关注,这种状况不改变,类似的恐慌还会一再出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