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马红漫:月饼扣税说明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7日 02:15  第一财经日报

  马红漫

  税收稽查的力度近期明显收紧。继工资被“全口径”统计之后,个税征收也开始“全口径”操作。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强调,单位给员工买的人身意外险,发的交通补贴、通讯补贴、高温补贴,全都要并入工资所得扣缴个税。甚至有地方规定,中秋节发放的月饼费用,也要并入工资所得进行扣税。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财政面临收入缩水、支出陡增的双重夹击。税务部门当前加强税收征管正是因此而来。然而,征税口径扩大、税收征管加强固然会增加一部分财政收入,但对于平衡整体财政收支的作用并不明显。在经济周期的低谷时期,出现财政赤字当属正常现象。监管部门应放眼整个经济周期的财政收支平衡状况,而非追求单一财政年度的表现。应当看到的是,只要税收体系能形成良性循环,相应的财税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国税总局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7个月,税务部门共查补税款413亿元,其中仅六七两个月就查补了212亿元。在“查税风暴”的作用下,近期月度财政收入同比增幅实现了由负转正。而且,税务部门的稽查力度仍在加码,南京等地就要求,单位给员工发的月饼也要并入工资所得扣缴个税。更为夸张的是,一些地方的税务部门竟然要求企业“预征税款”,以便实现单月税收猛增的“业绩”。

  不可否认,我国税收领域的一些漏洞长期存在,比如跨国公司利用关联交易避税、房地产企业利用财务制度与项目公司制避税等。在当前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这些偷漏税行为会受到一定抑制。但问题是,这样高强度的税收稽查是否能长期延续?目前我国个税收入仅占财政收入的6%,个税“全口径”操作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空间会有多大?如果在实施“预征”后,后续税收资源枯竭,又如何保证未来税收收入的增加?其实,从政策实质看,强化监管当属亡羊补牢的举措,并非是对既有财政管理制度的重构,因此很难发挥出制度重建的突破性作用。而后者其实才是当下中国财政管理体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事实上,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赤字规模曾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GDP的5%以上,而当下中国抵御风险的能力则远强于当年。那么,以当今中国相当强大的综合国力,为何难以满足积极财政政策对投资资金的需求呢?一般而言,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旦实施,能够在半年后就获得市场的反哺,也就是随着政策受益企业的经营转好,由此带动税收回报提升。这些增加的税收回报又为下一步积极财政政策提供持续的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并最终推动宏观经济的稳步复苏。然而中国的现实情况是,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已9个多月,税收回报却依然并不理想,非税收入则占据了财政收入的大头。

  所以,我国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的真正问题在于:为何前期财政投入并没有能够获得市场回报?为提振经济,财政4万亿元拨款渐次到位,但是其主要投资领域却集中在“铁、公、基”项目中。积极财政政策投入侧重于大型基建项目的结果是,投资回报率低、运转周期长,导致对财政的反哺效果严重弱化。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多数经济效益明显的民营领域却很难得到财政资金扶持。不仅如此,如今地方税务部门对企业税收的“挤压式”征缴,更会让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境。由此,本应良性循环的财政政策与市场回报,却在实际执行中遇到了瓶颈,最终导致积极财政政策不得不长期承受资金压力。

  税收部门与其进行严厉的税收征缴,不如加大对经济活跃部门的积极扶持,进而促使企业收入及时回报财政投入,最终实现财政投资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