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蒙牛篡改生产日期被指不顾商业形象唯利是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9日 13:23  法治周末微博
资料图片资料图片

  “乳制品是国产的好还是国外的好?”

  “当然是国外的好。”

  “为什么?”

  “卫生”、“健康”、“没毒,不致癌”、“价格高的自然比较好”……

  近日,法治周末记者通过淘宝网(微博)随机采访了数十家乳制品网店的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与国外乳品的取舍。虽然得到的答案不一而同,但大部分消费者在乳制品的选择上都以国外产品为先,仅有少数消费者因为价格原因无奈地选择国产品牌。其中,有近半数消费者在被问到为何不选择国产乳品时,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只是模糊地认为国产乳品安全事件频发,已经无法给予充足的信任。而这,恰恰是国内乳业目前面临的尴尬现状。

  8月25日,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上,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发言称:“中国的原料奶价已经成为日韩以外世界上最高的!中国乳品工业水平应该说也是世界最高水平。我们唯一的差距就在于奶源。”这让整个乳业都为之沸腾。而将多年来国内乳企面临的困难都推到奶源上的说法,也一时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国产乳品信誉度低,奶源固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但多年来国产乳品安全事件频发,又岂是单单一个奶源问题所能解释的?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模式与监管漏洞,已经成了制约国产乳业发展的颈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

  那么,究竟国内乳企是如何一步一步将自己逼上“绝路”,又意图怎样“绝处逢生”的?

  奶源问题成替罪羊

  不管是蒙牛曝出乳品致癌事件,还是光明牛奶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的总数)超标时,企业都异口同声地将责任推给了奶源。

  据记者从中国奶业协会了解到,自三聚氰胺事件开始,乳业信誉就产生了危机。过去几年乳业发展总是“小心翼翼”,导致发展速度明显降低。而且,因自有奶源成本高,国内奶企无力投资,目前国内奶企自有奶源比例仅为30%左右。国内部分企业使用的原料奶都从国外进口,中国原料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贵的原料奶之一。

  但奶源昂贵并不应该成为乳企频出质量问题的借口。

  事实上,乳品业内“松散型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才是制约奶源质量保障的重要原因之一。

  郑风田对记者表示,我国乳业之所以能超高速发展,主要是采取公司从市场上收购小奶农的原奶,然后加工出售的模式运作。其中,我国60%的奶牛由存栏20头以下的小规模农户饲养,饲养条件简陋,卫生防疫差;但对加工企业来说,从散养农户中收购鲜奶加工出售能满足奶企相当一部分的生产需要,因此奶企都相当依赖这种模式。但这种模式却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奶企与奶农互相压价,这使得奶源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奶农的产品在卖给奶企时,双方是买卖关系,只追求价格。奶企一方在收购中往往还会提出诸多高要求,使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证。因此部分奶农只能通过降低成本甚至掺假的方式来获取利润。由于企业的利润与奶农没有直接关系,加上我国目前市场的定价机制也难以保障奶品优质优价,奶农或牧场为保障自己的利益,难免会为了降低产奶成本而疏于饲料管理,甚至无法保证饲料的质量,郑风田解释。

  而对这一客观存在的矛盾,在蒙牛曝出乳品致癌事件时他就曾表示:“如果不改变目前这种松散的产业化管理,未来乳业食品安全事故将层出不穷。”而近期频发的乳品安全事件,也确实让这一问题再次凸显。

  面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奶源问题,业内最常见的“处方”就是企业自建奶源基地。中国乳协理事长宋昆冈曾公开表示,建立奶源基地、发展自有奶源是行业发展的重点。而且他透露,目前企业自有奶源比例为30%左右,“十二五”的目标是超过50%。

  事实真的如此令人乐观么?

  据法治周末记者从某乳品加工企业了解到,目前国内部分厂商的主要奶源已经不再是收购原料奶,而是进口奶粉。通过从新西兰等国家进口奶粉后,再制成常温奶、酸奶等产品。

  该乳品企业负责人甚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今年新西兰进口奶粉的价格最便宜时每吨仅2.2万元,七八月的价格也只需2.3万至2.4万元左右。而如果采用国产奶源,目前原料奶收购价约为3.5元每公斤,一吨就是3500元。做一吨奶粉需要9吨鲜奶,再加上其他费用,成本与产出比例接近10比1,也就是说一吨奶粉的成本达到3.5万元,远远超过了进口奶粉的成本。

  因为自有奶源成本太高,“企业根本投不起”,自建奶源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成了企业为了给媒体、给社会一个交代而“做的样子”,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认为,解决奶源问题还是要走“社会化、专业化分工”的道路,才能让这一状况在几年内得到彻底改观。

  不顾商业形象唯利是图

  但区区奶源远非致使国产乳业信誉透支的罪魁祸首。

  8月20日,蒙牛再创乳业“佳绩”。浙江省工商局通报称,蒙牛3000箱临期牛奶生产日期被篡改。据了解,该事件是由蒙牛公司驻义乌市经理王孙富以半价购买了3000箱生产日期为2011年12月的蒙牛临期纯牛奶,并将生产日期分别涂改为2012年5月19日和6月1日,销往浙江浦江、义乌等地。

  对这一事件,连蒙牛自己都无法将其推脱到奶源问题上。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正常情况下的常温牛奶保质期一般为8个月,过了一半保质期后,产品就要进行折价促销,而临近保质期的产品,则要在专门的清仓货架销售,并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达到和超过保质期的牛奶产品,按规定应该一律收回进行销毁处理。

  尽管有此规定,蒙牛集团员工却能堂而皇之地回购过期产品、篡改生产日期并转销他地。

  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篡改日期事件中,从拿到临期产品到更改生产日期,再到流向市场,实际需要售后、物流,甚至KA经理(即重点客户经理)等多个链条上诸多人员的配合,可以说参与人数众多,但蒙牛竟然没有在其客户举报之前自己检验发现。而且篡改生产日期这种行为无疑会对自身品牌造成严重伤害,一般只有小作坊工厂才会出现类似事件,而身为业内龙头之一的蒙牛竟然也出现这种现象,可见其对员工的监督管理存在极大的漏洞。

  从小学生饮用蒙牛纯牛奶集体中毒到蒙牛乳品致癌物,从蒙牛被曝在牛奶中掺入牛尿到牛奶生产日期被篡改,蒙牛集团近年来在乳企信用危机的促成上可谓“不遗余力”。虽然此次作出篡改生产日期行为的只是一名驻外经理,而蒙牛也对外宣传称此事是个人行为,但这并不能让蒙牛撇清干系。

  如果消费者不小心饮用过期牛奶,谁该对消费者的健康负责?虽然浙江省工商局已经通报了相关案情,并将该案移送公安部门处理,但是这些被篡改了生产日期的蒙牛牛奶已经流入了市场,很可能已经被消费者饮用,损害了健康,其危害之大绝非一个声明就能搪塞得过去的。

  “蒙牛集团应该为自己的企业信誉买单。”王丁棉认为。

  面对国内乳制品的信任危机,究竟是舆论恐慌所致,还是国产乳制品真的不安全,消费者和生产商看法相异。

  郭本恒曾公开透露:“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仅2011年国家抽查光明乳业就达到4553次,折算下来是抽查了几十万个指标,没有一个不合格。而今年上半年也已经抽查了2600多次。因此从国家对乳品的检测力度看,消费者的担忧不该过度。

  但实际上,每一次抽查过关的背后,却是质量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并且附带的“致癌”、“过期”等字眼触目惊心。

  实际上,乳品行业从来就不缺那些不顾商业形象唯利是图的行为。早在2005年和2008年,光明牛奶就曾两度被曝出回收过期牛奶再生产的行为,而这似乎早已成为国内乳企常用的手段。否则,职能部门也没必要如此不信任生产商而进行大力抽检。

  调查中,不少网购国外乳品的消费者也认为,相对于“奶源差距”论,“中国坏的不是奶源,而是这些所谓乳品企业家的良心”。

  借助外力绝处逢生

  与网购乳品“崇洋媚外”相同的趋势也同样出现在实体店中。

  在北京几家大型超市中记者都看到,奶粉专柜上,惠氏、多美滋、雀巢等洋奶粉往往占据了专柜上最显眼的位置,而国产品牌则排在货架最下方或角落里。虽然同样重量、类型的洋奶粉售价是国产品牌的2至3倍,但其销售量仍远超国产奶粉。

  “销量自然是进口的好。”一位超市负责国产奶粉的导购员告诉记者说,“这几年国产乳品老是出现质量问题,不仅消费者,连超市这种渠道商都如同惊弓之鸟,不敢再对国产乳品的销量寄予厚望。”

  记者通过超市历年的乳品销量了解到,以奶粉为例,在2008年以前国产品牌奶粉占据国内七成市场,而洋品牌奶粉仅为三成;但三聚氰胺事件成为一道“分水岭”,国产品牌奶粉至今没能重回消费者的心中。此后,蒙牛“乳品致癌”,伊利“奶粉汞超标”,光明“回收过期奶”等乳品安全事件接踵而至,则将消费者心中对国产乳品仅剩的信任也一一粉碎。

  而就在国内乳企遭遇信任危机之时,国外乳品开始井喷式地涌入,逐步扩大在中国乳品市场的份额。这也进一步造成国内乳企对自身信心的不足。

  “消费者杯弓蛇影,企业又如履薄冰,这不是正常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一个过程。”谈及目前国内乳企面临的困境,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军喜如此对媒体表示。

  事实上,中国人买一罐“洋奶粉”的钱,在荷兰、英国等地可买到3罐到4罐,很多消费者对此也心知肚明。但更多消费者却表示,并非中国父母甘当冤大头,而是相对于喝国产奶粉冒着“要命”的风险,买洋奶粉“挨宰”也是迫不得已,就当是花钱买个心安。而这种观念也导致洋品牌奶粉“越贵越好”的观念愈发根深蒂固。

  面对国外品牌的强势冲击,国内乳企想要扭转形象,只能借助“外力”。而除了进口国外奶源,并购海外乳企也成了许多国内企业脱胎换骨的捷径。

  为了在品质上与洋奶粉抗衡,国内乳企往往通过控股海外奶粉企业,实现在国外落地加工。

  2010年,光明乳业并购了新西兰的SynlaitMilk公司,后者是当地高附加值奶粉供应商之一。2011年3月,澳优乳业公司高层对外宣布,已出资1600万欧元收购荷兰海普诺凯乳业集团51%的股份,从而成为这家有着110多年历史乳企的控股股东。而此举也使得澳优成为我国乳品企业首次对海外奶粉企业实现收购。

  在收购的脚步上,蒙牛也不愿意屈居人后。今年6月16日,蒙牛与中粮集团及欧洲乳业巨头爱氏晨曦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签订一系列协议。爱氏晨曦以22亿港元入股蒙牛,持股约5.9%,成为继中粮之后的蒙牛第二大战略股东。与以往单纯的投资行为不同,爱氏晨曦今后将参与蒙牛的管理。

  但仅在这一消息公布后的两个月,蒙牛就因篡改过期乳品生产日期而暴露出自身的管理漏洞,实在是有些讽刺。

  国内乳企如此积极地“借力”发挥,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改变企业形象吗?

  王丁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乳品市场在我国始终有着巨大的刚性需求。未来几年内,我国的婴儿出生人数每年将达1800万至2000万,仅奶粉一项就能带来可观的销量。目前奶粉市场的年销售额在300亿元出头,未来几年将有15%至20%左右的增长空间。因此各家乳企都在尽力布局高端奶粉,大家都不愿意放弃这一顿大餐。”

  内忧外患亟待自我救赎

  面对被国人宠坏的国外乳品,国内乳企也许更需要的是练好自己的“内功”。

  东方艾格乳业分析师陈连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国外的奶粉企业很多都是从制药行业转行来的,他们在产品质量控制上有一整套体系,研发力量相对强大。”

  国内乳企要想在“品牌战”中成功突围,夺回失去的江山,首先应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下功夫,重新树立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陈连芳说,国内乳企的声誉在消费者的眼里每况愈下已成事实,要想绝地反击,不仅仅是靠并购国外乳企就能速成的,更应该向国外品牌学习。乳企在出现产品问题时,不应该推卸责任,而要敢于承担责任,做到公开、公正、人性化地处理问题,踏踏实实地逐渐培育消费者的忠诚度和信任感。

  目前,国内乳企正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

  郑风田认为,要解决国产原奶价格过高的“内忧”,最关键的还是要形成多方协商的价格机制,构建由奶农、企业、政府部门参加的价格协商平台,形成与饲料价格挂钩的标准奶基准价格。这样才可以保护各方的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承担原奶质量的风险,也能以此促进奶源质量的提升。

  而面对洋奶粉咄咄逼人的“外患”,企业、行业协会和监管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则不容推卸。

  陈连芳建议,当务之急是整合企业创新、政府监管、市场发育三方面的力量,下大力气构建规范、活跃的市场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依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对所有的不正常经营及违法犯罪行为予以同等处罚,并以相同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鼓励国内外奶企平等竞争。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也呼吁消费者需要冷静:“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安全事故,是无法避免的。近期,美国日本的乳品也经常曝出问题,并不是洋奶粉就一定安全。相比而言,中国的乳品行业才刚刚起步,食品安全法也是2009年才制定的,发展历史短、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出现问题在所难免。而消费者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也需要正确看待问题,产品出现问题是产品的事,企业出现问题是企业的事,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涉及整个行业,消费者需要有自我判断和分析能力。”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 新闻日本驻华大使:座车遭拔旗系单独案件
  • 体育美网-彭帅低迷首轮出局 小德横扫晋级
  • 娱乐刘嘉玲揭梁朝伟闷蛋生活谈与陈冠希合影
  • 财经哈市塌桥承建方:钢筋没绑是工艺需要
  • 科技百度反制360:双方趁夜上演攻防战
  • 博客文革丑恶血腥一幕 好声音16强外泄元凶
  • 读书阎锡山阴谋暗杀毛泽东 朱镕基离任心头痛
  • 教育孝感一中“吊瓶班”无一人考上重点大学
  • 育儿代孕:怀女孩就堕胎 小学入学逼哭校长
  • 健康滥用止痛药能致死 你被癌症盯上了吗
  • 女性贝克汉姆1年吸金千万英镑
  • 尚品惨遭禁止的时装广告 揭秘白酒勾兑潜规则
  • 星座鬼节4法转大运 测试爱情中你欠揍吗
  • 收藏龙年纪念币一币难求 嘉德保利进军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