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执法人员隔门缝检查三利集团仓库称没再生棉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4日 13:59  大众网-齐鲁晚报微博
  4月20日,检查人员隔着门缝查看三利集团的仓库。   4月20日,检查人员隔着门缝查看三利集团的仓库。
  4月20日,执法人员在检查长清区潘村的再生棉加工作坊。   4月20日,执法人员在检查长清区潘村的再生棉加工作坊。
  4月20日,作坊老板介绍,他们都是用这种棉花加工再生棉。   4月20日,作坊老板介绍,他们都是用这种棉花加工再生棉。
  4月20日,执法人员到作坊检查,业户们都停了工,关紧了大门。   4月20日,执法人员到作坊检查,业户们都停了工,关紧了大门。
  4月20日,执法人员到作坊检查,一家作坊当天刚刚办理完营业执照。   4月20日,执法人员到作坊检查,一家作坊当天刚刚办理完营业执照。

  文/本报记者 孟敏 任志方 实习生 刘华东 赵岩 片/本报记者 郭建政
    20日,记者跟随执法人员来到再生棉加工作坊和再生棉进入的企业进行检查。但一方面企业称没钥匙开不了仓库,使检查遇到阻碍,另一方面再生棉加工作坊在检查前竟都办完了营业执照。

  找钥匙费劲难开门,检查遇阻

  跟踪发现一辆货车将再生棉运到滨州邹平码头镇的三利集团后,4月20日,记者向省纤维检验局通报,并跟随执法人员到三利集团检查。

  该企业一名工作人员称领导不在。执法人员拨通了当地相关部门的电话,辗转联系到企业的负责人。

  约一刻钟后,该企业负责人刘法青来到门口,带着执法人员来到纺织车间。

  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忙着加工纺纱。约一米高的棉花一堆堆地放在车间里,棉花颜色不一,手感也有差别,质量明显不同。

  “不能光用同一等级的棉花,否则加工出来的棉纱质量不稳定。”刘法青解释。

  “你们用过棉短绒、废纱等下脚料做的再生棉吗?”记者问。“这里最差的四级棉也是纯棉,没用再生棉。”刘法青表示,他们都是从棉花储备库、中纺集团等正规单位进货。

  随后,执法人员要求查看棉花仓库,却被刘法青带到办公室,双方交流了10分钟后来到仓库,这个仓库就是当时货车卸再生棉的地方。

  仓库大门紧锁,透过门缝发现,仓库里放着一堆堆棉花。“既然没用再生棉,就大大方方地把门打开。”执法人员一再要求,但刘法青称,管理仓库的工作人员不在,找钥匙很费劲,没法开门。

  “再生棉包装和正常棉花不一样,一看就能看出来。”检查人员在门外隔着门缝看了一下后,称这里的棉花没问题。

  检查人员多次询问刘法青,“这个仓库有没有对外出租?”刘法青均当场否认。

  平时机器轰鸣,检查时竟全部停工

  20日下午2时许,记者从三利集团出来后,驱车一个多小时到了济南市长清区潘村附近,等待长清区平安街道办质监所的王姓负责人前来一起调查再生棉作坊,此时记者并未说明这些作坊的位置。

  但约半个小时后,该王姓负责人打来电话称,他已在潘村的作坊了。

  记者赶到时,这些作坊已没有一周前的机器轰鸣,厂房不是大门紧锁就是大门敞开,工作人员站在门口警惕地盯着记者。

  这时一辆鲁V牌照载满货物的货车缓慢驶出作坊区,在出口的过磅处停下称重,随即就开走了。

  “我没注意到刚才有一辆大货车出去了。”一直在作坊区内货车驶过的路上等候的王姓负责人,和记者见面后称他没看到货车。

  他表示,执法部门很重视对这个区域的监管。“这些加工厂原来在张庄路上,后来因为拆迁,就离开了原址。他们的去向大致有三种情况:一部分搬到这里,一部分到了平原县,另外一部分不干了。”据王姓负责人透露,这里有30多家小作坊。

  暗访时没有警示标签,检查时都有了

  长清区平安街道办质监所的王姓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小作坊的原料主要来自潍坊、徐州和邹平。而加工出来的棉花则主要销到河北的高阳县,“卖到省内的很少。”

  他还表示,这些作坊是由一个老板建的,建好后就出租,自己则收取租金。

  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再加工纤维最小单位产品包装应标注“禁止用于加工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的警示。

  王姓负责人表示,这些作坊加工的棉花确应做到粘贴警示标志、做好进出货台账。“据我们了解的情况,这些作坊出的货现在都贴了警示标志,台账也应该都有。”

  在记者的要求下,王姓负责人进入了其中一家小作坊的仓库。这里已经打包好的棉花包装纱布上粘贴着警示标签。而此前暗访中,记者多次看到包装好的再生棉装车,都没有贴警示标签。

  接着记者要求查看台账,作坊的老板先是表示账本在她妻子那里,但妻子现在出去了,所以无法查看。

  记者再次提出换其他作坊查看,这时这位老板则表示,“现在确实都没有做台账,我们会尽快补上。”同时,他强调,最近由于搬家的原因,也没怎么干,所以就没有台账。

  检查当天作坊“正好”办下执照

  “没有营业执照之前,我们一直没有进行生产。”一家作坊的老板表示。

  “你这里的原料都是从潍坊、徐州和邹平进的吧?加工出来的棉花主要卖到河北的高阳是不是?原来是在张庄路?你都得登记好了。”当着记者的面,质监所的王姓负责人询问。

  一位老板不断点头回答“嗯”“嗯”。

  “营业执照办下来了吗?”王姓负责人问。“今天下午去打出来的。”老板表示。

  “正好。”王姓负责人说。

  记者发现,这些作坊在一周之内集中办理了营业执照。而一周前,记者“正好”去省纤维检验局反映了再生棉的事情。

  “营业执照该办的要办,不然就不让你们干了。”王姓负责人说。老板表示,“最近刚下来一个文件,轻污染的企业不用进行环评了,只需备案,所以就先办了一个销售的执照。”

  “台账必须做好,要不然你们就别干了。”另一名张姓负责人插了一句,老板回答,“原来在张庄路那里就是这么做的,放心就是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更多关于 再生棉 门缝  潘村 张庄路 台账 中纺 平原县 环评 出货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