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者称高校限定论文发表催生交易乱象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13日 14:03  舜网-济南日报

  □本报记者 胡磊 实习生 邱美琴

  “很多人让我帮忙写文章”,山东大学学者甄鹏博士介绍,论文代写、花钱发表的现象目前已经相当普遍,不少朋友或同事要求他帮忙写文章,这些人有的是评职称需要,有的是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需要以论文的方式展示成果。对这些要求,甄鹏全部予以拒绝。虽然这些要求最终并未形成“交易”,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论文代写市场庞大的需求量。

  因为工作后经常写文章、投稿,甄鹏发现,有的杂志确实存在“给钱就可以发表”的现象,不少杂志社还会主动联系他,以前是给作者寄信,现在都是发电子邮件,明确告知只要交一定数额的钱,保证可以发表文章之类。在甄鹏看来,这种杂志一般都不太正规,知名度相对较低。

  学术水平须靠论文体现?

  2011年,“打假斗士”方舟子质疑中国司法第一人兼北大教授贺卫方没资格当教授,主要理由就是贺卫方“20年没论文”。由此看来,发表论文数量是国人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从国际环境来看,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这两个群体是整个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的主力军,博士学位是学术上最高的学位,所以,让这个群体去写高水平论文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设定的论文发表标准非常高,确实难度相当大,究竟有没有必要把标准定得这么高,甄鹏认为,这一要求值得探讨。

  繁重的论文发表任务促使博士研究生绞尽脑汁。即使看起来冠冕堂皇的核心期刊,其中也不乏收费发表者。尤其是某些要求不太苛刻的高校,其研究生论文发表期刊要求也不太高,给“收费发表”的期刊带来可乘之机。

  此外,数量庞大的“评职称”群体也是论文市场的忠实拥趸。比如,某些单位从事政工、管理工作的人员,在评职称时也面临发表论文的考验,同时对发表的期刊要求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正规刊号,大部分收费发表的期刊都可以被承认。而这种规定,无形中给论文市场带来了大笔交易。

  权威期刊就一定权威?

  据了解,山东大学目前对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论文要求为,理工科研究生至少在SCI或EI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文科研究生至少在CSSCI检索源期刊上发表论文两到三篇。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发表数量的要求存在争议。

  有学者认为,不管是评职称还是学生毕业等,单纯以论文来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不是一个非常完善、客观的标准。而另一方面的观点则认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难以找到更好的办法。

  从整体水平而言,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论文平均水平较高,但不可排除的一种情况是,即使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也并非每篇文章都很有水平,一些权威性不太高的期刊,有些文章反倒水平很高。

  “僧多粥少”催生乱象?

  眼下的实际情况是,各高校对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期刊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山东大学为例,之前,博士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要求为“中文核心期刊”,该标准的制定者为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初,只要在这种期刊上发表论文,就被各高校承认。因为该范围内的期刊数量繁多,所以目前来看,这已成为一种相对较低的标准。

  近年来,原本远低于此要求的一些高校开始使用该标准,而山东大学的标准已提升为SCI、EI、CSSCI检索源期刊。毋庸赘言,这一新标准涉及的期刊数比原标准少很多,难度也增大了许多。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被山东大学承认的期刊越来越少,要求发表的数量越来越多。

  连日来,记者以咨询的名义拨打我国多家知名高校电话了解到,绝大部分高校在博士研究生毕业标准中设立了发表论文的要求,并且,各院系、专业还会对基础要求做进一步提高。10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该校对博士研究生毕业的论文发表数量有明确要求,各学科、专业或者遵循该要求,或者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提高,但博士研究生毕业时必须按照各专业的要求进行衡量。

  有学者认为,高校对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要求是否合适值得探讨,但不该成为研究生弄虚作假甚至违法的借口。目前论文市场乱象形成的原因与弄虚作假的整体学术环境息息相关。此外,个人道德水准不高,投机钻营和懒惰的心态促使不少研究生走上找人代笔或付费发表的“捷径”。

  因此,欲改善和整治混乱的论文市场,提高社会的整体诚信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去做。各高校对研究生论文发表的要求不是主要原因,但有必要做适当调整,以更适应现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力度,也是杜绝该状况出现的有力手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