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3-15年度报告晚会篇:3-15晚会暗访似潜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15日 16:10  中国消费者报

  如今央视3·15晚会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在总导演尹文、石强看来,晚会内容的调查取证越来越难,因为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家违法造假的手段越来越复杂,运用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法。这对于参与制作节目的记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在采访之前需要做大量工作。

  如今央视3·15晚会已经走过了22个年头,在总导演尹文、石强看来,晚会内容的调查取证越来越难,因为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商家违法造假的手段越来越复杂,运用了越来越多的科技手法。这对于参与制作节目的记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他们在采访之前需要做大量工作。据记者了解,参与暗访调查的记者一般要有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必须以制作调查类节目见长,经验相对丰富。尽管如此,暗访调查依然带有很大风险,很多报道甚至是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的。

  扮演各种角色深入一线

  据央视3·15晚会总导演尹文、石强介绍,要想拍到合适的镜头,深刻揭露商家的造假黑幕,非常不容易。通常,记者在得到线索后,会采用各种方式,扮演各种角色进入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卧底”。“卧底”的记者等到对情况比较熟悉后,会想方设法将偷拍机带进去。但是,由于身上带有偷拍设备,要想拍到合适的画面,往往记者的动作会显得比较反常,因此很容易被对方发现。

  “刘追追”就是央视很有知名度的一名记者,这个名字的由来是源于他很多次暗访都被对方发现,发现后就是一场激烈的“追捕”。比如,在锦湖轮胎的生产车间,“刘追追”刚拍完企业的造假过程就被发现了,好在外面有同事接应,他才得以顺利逃脱。像“刘追追”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工作的记者,在3·15晚会剧组还有很多,尽管调查取证艰难,险象环生,但是他们都表示要坚决曝光企业的违法行为。

  尹文笑着表示:“3·15晚会历经了22年,现在已经成了企业在暗处,我们在明处了。像谍战片一样,我们在找‘敌人’,‘敌人’也在找我们。因此,如今记者在深入一个企业进行暗访前,都要在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做大量准备工作,并且要对该行业预先有较多的了解,央视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力争做到充分准备、大胆设想、谨慎取证。”

  取证过程离不开斗智斗勇

  小丽虽然是一名年轻女孩,却已是参与3·15晚会暗访调查多年的老记者,经常出现在暗访第一线。她坦言,正因为自己是女孩,有时候会让对方放松警惕。有一次,她和两个男同事在某企业进行暗访,大家认为她是女孩,不会引起对方的注意,就让她先上楼摸摸情况,看看地形,找好“撤退通道”。她坐电梯上楼后发现,这里全部是透明落地玻璃的写字间,她刚一上楼就被对方发现了。她灵机一动,走过去问:“请问,您这里是某楼某室吗?”对方看了她一眼,问:“你是干吗的?”小丽当时已经看到了她需要拍摄的场景,就想多停留一会儿,争取拍到画面。于是,她故意迟疑了一会儿,说自己是来应聘的。小丽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也不知道这家企业都在哪些网站上发布了求职信息,于是就把自己知道的招聘网站全说了。就在对方上网查询她的简历时,她把需要取证的画面偷偷拍了下来,之后找个理由离开了。

  据小丽回忆,从去年11月到现在,她为了调查取证扮演过很多角色,比如消费者、小商贩、企业家,还和同事扮演过打工妹。“有时候取证的过程也是和违规企业斗智斗勇的过程。”小丽说道。

  一个选题跟踪研究4年

  小凯已经在3·15晚会节目组待了6年,他为今年3·15晚会制作的选题已经跟踪研究了4年,跑了9个省市。其中,最危险的一次,他的车行驶在山路上突然失灵了,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车差点掉下悬崖。小凯说,历尽千辛万苦拍到证据的那一刻,他马上给总导演打电话,自己兴奋到“不识数”。

  调查取证的艰辛和危险对于小凯这样的年轻记者来说还可以承受,最纠结的是还要忍受心理折磨。去年,小凯在对一个教育培训机构进行调查时,他伪装成学员,每天上课几个小时,被洗脑不说,甚至还要在上课的时候脱掉部分衣服,并与同学做出亲密的举动。“我不能接受和参与这样的培训,因为一旦我脱掉了衣服,偷拍机就会被发现,拍摄就无法进行,但是,我又必须和那些被洗脑的学员交流聊天,还要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我只能想尽一切办法达到目的。”小凯说。

  随着不法商家造假手段不断升级,对于记者而言,采访难度也越来越大。小凯说,调查记者首先要成为业内人士,这样对方才会相信你。“在进入一个企业之前,我们都会查阅大量资料,以前为了找行业资料,在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现在虽然网络很发达,但是网上得来的信息还要经过核实。”小凯说,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情况下,进入现场前要告知领导自己的位置和当地派出所的电话,若自己长时间不出来的话,就得赶紧让同事报警。

  ●相关链接

  往届央视3·15晚会记者“卧底”小故事

  故事一:唯一站着打电话的人

  在2009年央视3·15晚会参与电话营销骗局这一专题制作的记者小斌,向记者讲述了他15天的“卧底”经历。

  小斌首先对这家企业的表象考察了一番。这家企业的办公地点设在一栋居民楼里,没有任何公司标志,进去要经过三道门禁,一屋子形形色色的人都在打电话。凭经验,小斌一下就感到这家企业肯定有问题,于是小斌决定深入企业“卧底”,探究出黑幕。恰好当时刚刚过完春节,这家企业正在招聘工作人员,小斌得以顺利进入企业工作。

  虽然处处小心,但是有时小斌还是会被怀疑。小斌说:“身上的设备有时不是很稳定,回家后会发现很多精彩的东西没有拍上。为了补拍,过了两天,我就想办法再绕到这个话题,经常一个问题要问三四遍,后来他们就开始怀疑了。再比如说,正常的工作状态应该是坐着打电话,但我为了拍摄画面,必须要站起来打电话,这样的姿势会显得很奇怪,一屋子的人,就我站着打电话。”

  故事二:锦湖轮胎暗访变“明访”

  每年央视3·15晚会都会重磅推出一个典型案例,2011年的典型案例就是使用两种原料配比标准制作锦湖轮胎。“卧底”锦湖韩亚集团的央视记者小涛,讲述了他的故事。

  据小涛介绍,锦湖轮胎事件的新闻线索最早是由业内知情人士主动提供的。从拿到线索到拍摄完成,小涛总共去了位于天津的锦湖轮胎工厂4次,历时9个月。

  小涛他们是怎么进入厂房的?没人阻拦吗?对于这些疑问,小涛说:“我们是找到他们厂房值守最薄弱的时候混进去的,比如节假日,或者保安换班的时候。我们观察了一下他们工人的服装,特意买了类似的工作服换上,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尽管如此,最后一次进厂,小涛他们还是被发现了。观众在3·15晚会上看到的那次对锦湖轮胎相关人士的“明访”,本来小涛他们也是打算进去暗访的,但是工厂保安发现小涛这个陌生人老在厂子里晃悠,于是就把他带到了保安室。“有人说要扣下我们的证件和设备,但我们据理力争,表示我们就是想来采访的。同时,确实应该给厂家一个说话的机会,于是观众们就看到了晚会播出时的那段‘明访’。”小涛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