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洋
目前职业培训的行业平均毛利率达到35%左右,在巨大利润面前,资本趋之若鹜,培训机构遍地开花。
会计人才“国家队”
日前,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训项目企业类一期培训班为期6年的培训即将结业,毕业典礼定于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
“领军人才不但要把自己培养成素质高、能力强的业务标兵,同时还要带领本单位的会计人员,甚至是本行业的会计人才共同提高素质,为我国会计水平的提高做出努力。”这是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对这支会计人才“国家队”提出的期望。
对于培训的结果,企业类一期学员、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副主任王琪认为,这些年的学习让我们“跳出会计视野,学会站在公司及股东的立场上,以全局的眼光看问题”。
据介绍,在近6年的培训时间里,该班学员共完成了各类课题250多项,其中包括所在省、地区以及单位的课题,以及与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规范相关的50多项课题;同时,他们还发表了340篇学术论文,并获得了34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学员们还参与了近百次财政部会计司组织的各类工作项目。
据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务部负责人介绍,领军人才企业类一期班于2005年12月10日开班,共招收55名学员。在2007年第一阶段考核中淘汰2人,目前是53人。
此外,在财政部的中国会计领军工程推出后的一段时间,部分部委、企业和地方省市也推出此类培训计划。
需求决定市场
财政部会计领军人才工程的正式启动,是在2005年9月,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关于开展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的通知》。财政部当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严格选拔、培养会计领军人才,并发布实施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国际化是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加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企业逐步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融资和跨国经营,客观上需要既熟悉国际游戏规则并能够加以熟练运用,又谙熟企业实务,能够参与战略经营和管理决策、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高端会计实务人才。2004年,我国开始着手建设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当时国内熟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会计人才凤毛麟角、寥寥无几,高端会计人才严重缺乏的矛盾即刻显现出来,根本无法满足建设高质量会计准则体系的需要。
基于上述情况,财政部发布了《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十年规划》,明确了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学员选拔、培训组织、培训方式、淘汰机制等,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了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工程。2005年12月10日,财政部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功举办了首期企业类高级会计人才培训班,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
此后逐步形成了730多名学员的全国会计领军团队,取得显著成效。经过长达6个学年的培养打造,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成效显著,学员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单位给予充分肯定,社会认可度迅速提高。例如,全国会计领军人才、中国联通广东省分公司副总经理韦秀长指出,“从2005年到2009年这5年时间,我带领我的整个财务管理团队,为公司创造的效益超过13个亿。通过这样的领军人才的培养,应当说是为不同企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拥有10多名会计领军人才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会计师刘跃珍认为,“他们(会计领军人才)具有战略规划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在企业重大的经济事务中,能够发表科学合理的专业意见,为领导出谋划策。”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凌文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军人才就是我们国家会计专业队伍的国家队。
培训成潮流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会计行业迫切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精于业务、熟悉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领军人才等原因,财政部组织此类培训的作用有积极的一面。通过培训,实现由执行者向管理者、领导者、决策者的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至少需要构建三个网络:一是专业知识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管理科学与领导艺术相结合,相关学科交汇融合的知识网;二是以会计改革与发展目标为结合点,实行跨专业、跨领域的多向联合,形成优势互补、发展行业、服务社会的事业网;三是广泛团结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源,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提高的人际网。
除了会计人才培训外,面对同样的经济环境和企业需求,市场中存在着不少公办或民办的职业培训和资格培训。
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叶嘉国认为,伴随中国经济发展,产业转移升级,行业分工细化步伐加快,就业流动增多,不同岗位需要掌握不同的技能;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没有就业技能的员工会面临更大的就业风险,故专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再次被广大社会从业人员认同。今后职业技能培训市场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
德勤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预计,职业培训行业的市场规模有望在2012年达到650亿元,2009年-201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9%。
权威调查表明,目前职业培训的行业平均毛利率达到35%左右,受较高市场集中度的影响,领军企业的毛利率则可达到50%-60%,远远高出其他行业的平均毛利润率。在巨大利润面前,资本趋之若鹜,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比如,IT培训的北大青鸟年收入超20亿元,管理培训的聚成集团年收入超6亿元。
诱人的回报下,境外培训机构、民营培训机构纷纷攻城略地,加速扩张。一些行业巨头通过横向收购和纵向收购,加快扩张步伐,稳固自己的行业地位。除了利润驱动外,就业形势的严峻,也使职业技能培训异常火热。什么职业最热,相关的培训班便会闻风而动。
培训效果千差万别
事实上,很多跨国企业日常的培训项目很多,针对普通员工、中层管理者、高管,都有不同的培训方案。有的企业会请培训机构的人员来进行培训,有的企业则有自用培训师。侨居加拿大多伦多的张先生在当地的宝马公司工作,对于宝马日常比较密集的培训,他颇为满意:“培训要比我听到的国内的培训专业得多,也有趣得多,能够真正增长知识和技能。我们的培训师往往都是公司自己的,所以培训不以盈利为目的,也更加有效率。互动和体验式的培训比较多,并不枯燥。”
而中国的培训业伴随中国市场经济的成长和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进展迅速,也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催化剂。培训也成为企业界通用的方法。但是诸多培训,带给客户和企业单位的价值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就是培训课程所用的教材,不少培训机构的教材基本都是通用的,并且经常将一个案例重复讲解,给每个企业讲课的内容几乎也都相同,而缺乏企业实质所需要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供职于某家制药公司的郭女士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她告诉记者,公司每年总会举办不同规模的一些员工培训,大多数来讲课的老师都是从外面培训机构请来的培训人员,除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培训机构和高校教师,很多她都没有听说过。
不只是郭女士,记者通过在网上搜集一些培训机构的信息可以发现,很多培训机构,包括有的知名培训机构,不仅内容教条,而且培训方式过于呆板、陈旧,培训的形式太过于单调。有的培训就是在会议室里训人或者是教条般地讲死理论,讲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偶尔夹杂些互动的内容,下面的学员却总是处于被动接受过程,难以收获永久珍藏的培训记忆,更不用说会有参与的满足感了。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培训绝大多数是跟着潮流走,盲目追随热点课程,急功近利。比如,学院派的培训机构与人员的理论气息赢得了一些企业的追逐和推崇。可是,虽说这些人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可是却未必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市场,或者是有实战经验。所谓的培训,也就成为郭女士嘴里所说的“无趣”的“填鸭式教育”。郭女士说:“他们很多人其实都只能停留在自己所掌握的书本上的知识,所举的案例也都是国际知名大公司的案例,并不适用于我们公司。甚至有的人自己都不是很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也出来培训别人,这样的培训没有任何意义。事实上,公司里的不少员工和我一样,一提起培训其实是挺排斥的。”
说到财政部会计领军人才培训的工程,郭女士说:“这样的培训肯定要比平时在公司接受的培训强得多,它的组织者本身的起点就很高,再加上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精英,不是什么人都能去培训的,质量自然不用说。可是,这样的培训或许只是在一个精英的小团体内,是作为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的一个部分。普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程度,这就给了市场上参差不齐的培训机构很多的机会。现在大家都看重这个,别家企业在培训,你也不能落后,所以就得去找那些所谓的培训机构和‘大师’去培训,真正的价值却是值得怀疑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