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存款变保单 银保产品背后秘密揭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9日 18:38  合肥在线-合肥晚报

  存款变保单,记者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读者向我们这样投诉了。为什么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它的背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秘密?

  昨日,记者几经努力,终于约访了一位从事银保销售的张小姐(化名),从她的口中了解了一些销售内幕。让我们惊愕的是,在省城银保产品的销售之中,竟大量充斥着信息的欺瞒、利益的追逐和从业者基本操守的缺失。讲述者的经历虽是个案,但希望这种视角带给我们的是警示和反思,而不是熟视无睹的麻木。

  近期,本报连续刊发《省城银保产品销售状况堪忧》、《被保险 老人骑虎难下》、《投诉趋多 奉劝在皖险企细掂量》等多篇追踪报道,引发社会热议,不少市民致电本报讲述“错买”经历。本报的专项调查也显示,近半受访者认为自己在购买银保产品时遭遇忽悠。

  银保忽悠并非一时之兴。本报《阿毛理财》专栏早在2008年就先后刊发多篇关于银保问题的报道,向广大读者详解银保销售的忽悠行为。其间,本地其他媒体乃至国内各大报章也对银保销售问题口诛笔伐。

  1

  感慨 忽悠成了顽疾

  据记者调查,目前银保代理渠道已占据了全省寿险市场的半壁江山,但银保代理存在非理性竞争,对整个市场带来了破坏。同时,从日常投诉及市场反馈情况来看,销售误导问题仍是投保双方发生纠纷的焦点。

  究其原因,记者发现银行往往理直气壮,把责任推向保险。毕竟,在银保合作中,银行处于甲方地位,保险公司必须依靠银行的渠道和客户把产品卖出去,实现规模的扩张。

  即使在利益分配的话语权上不如银行,甚至要看人脸色,替人背锅,但是多数保险公司都会偷着乐:短短几年,银保销售量占据业务总量的一半甚至更多。

  2

  根结 银保带来双赢

  银保合作,双方心照不宣:本质上,出借的不是银行场地而是品牌。

  采访中,许多市民告诉记者,他们当初都是冲着银行里的工作人员介绍、承诺和对他们的完全信赖。

  “保险产品在银行销售,银行就理应进行管理和监督。正如市场方不能无视商户短斤少两、假冒伪劣、欺行霸市。”省城一位长期关注银保问题的大学教授指出,“更何况一些银行是员工直接从事银保销售。”

  位于三孝口的一家某国有银行支行行长对记者表示,忽悠行为无疑让银行的招牌蒙羞,致使品牌形象打折。但是面对上级任务考核,面对保险销售中带来的可观的中间业务收益,销售几万元保险的提成相当于一个月工资收入,作为基层网点和网点的员工,肯定不会无视现实的压力和利益。

  “银行的品牌与之相比,显得很虚幻。”该行长介绍,银行基层员工大多三年轮岗,“即使他们忽悠了客户,也不担心几年后有客户找自己扯皮。”

  3

  感叹 银保透支品牌

  省城一位保险公司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从事银保销售的人员大多都是非专业人士,流动性较强。这些人都是以拿短期提成为目的,并没有树立自己职业品牌的意识。

  “外资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薪酬很高,但考核机制非常严格。要想得到高报酬,客户的认可度十分重要,他们的收入并不是一次性提成,给客户介绍的产品5年后甚至更长时间内获得了收益,才能得到全额提成。一旦被发现有违规行为,有吊销专业执照的风险。”该人士坦言,专业的保险从业人员对自己的品牌非常在意,因为良好的品牌就意味着大量的客户和诱人的收益。

  “品牌的尴尬,根源是制度的缺失。”一位从事银行保险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虽然我国出台了一些规范银保产品销售的措施,但依然存在监管的“模糊地带”。制度不细,就犹如渔网一张,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漏洞百出。“比如监管部门要求保险公司电话回访,但一些公司人员在回访的议题设置、语速、时间等方面玩巧,让这一制度的约束力部分销解。”

  由于保险监管和银行监管分属两大机构,也容易在银保合作的监管上出现步调不一致的可能,甚至出现鞭长莫及的无奈。

  “银保产品屡遭病诟,并非产品本身问题,而是这类合规产品被错误地销售给不该销售的对象。”合肥新站区胜利路某股份制商业银行网点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银保产品更适合于理财中的资产配置,而柜台销售通常是短短几分钟时间,销售人员要把保险解释清楚实属难事。部分市民尤其是那些中老年人和妇女,由于自身对于金融知识的缺乏,理解反应较慢,在销售人员忽悠时往往不幸成为受害者。“监管部门应该针对这类理财弱势群体,制定更加细致可行的管理办法”。

  -链接

  部分银保“忽悠用语”

  用语1:“这是一种定期存款的理财产品”

  市民李先生投诉说,他的母亲曾在北二环一家储蓄银行存钱时,工作人员将存款给办成了保单;而且说“这是一种定期存款的理财存单”。

  用语2:“存满×年,可随便取”

  市民顾女士说,她于去年8月在和平路一家银行存款。当时营业员就说,给你存个利息高些的,存满两年后可随便取。在她没看的情况下,对方直接给她办好单子,让她签了字。看了本报后,才发现自己拿回的是份保单。

  用语3:“比存款划算,有保底利率还有分红”

  同样,去银行存款的吴女士说,银行营业员一直缠着她,给她推荐理财产品,说是“比存款划算多了,除了有保底利率,每年还有分红。”

  用语4:“送疾病和意外保障”

  62岁的市民张先生说,去年12月份,他拿了1万元去四牌楼一家银行存款,银行工作人员给她介绍说,有个理财产品,不但可以存定期,还能送疾病和意外保障。在营业人员的劝说下,他就签字了。(毛双双 王婷婷)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