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卡诈骗花样:ATM机旁贴通知 谎称亲友急用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5日 08:02  南方日报

  “金融领域不出问题则已,一出就是大问题。”东莞市金融界对此有普遍共识。记者近日特意从多家银行了解到,在金融消费领域,与民生关切度最高的当属银行卡消费,而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注意。特别是东莞去年几起“盗刷卡案”经媒体披露后,市民对银行卡使用的关注度再次升温。而就在前几日,东莞又出现从ATM机中取的钱的数目和银行卡账户上所扣的数目不一致的情况。

  为此,记者将揭露当前较容易发生的几类银行卡诈骗,提醒广大市民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伎俩一:

  ATM机旁张贴通知公告

  不法分子假冒银行名义,在ATM机旁贴上所谓“通知”或“公告”:本行因系统升级,为保障客户资金安全,请进行安全设定操作,并输入安全号码。

  记者了解到,所谓的“安全号码”是不法分子预先在营业网点开设的储蓄卡号。通过此手法,不法分子误导客户在取款前,先将款项转到其指定账户,得逞后立即到ATM机或银行网点取款或转账。

  防范对策

  不要相信ATM机旁张贴的任何类似“通知”、“公告”或“温馨提示”,银行关于设备运行的任何通知,都只会通过ATM机的屏幕显示。

  伎俩二:

  制造ATM机故障发布提示

  不法分子堵住ATM机出钞口、插卡口,制造交易故障,并在设备上张贴所谓“温馨提示”。其内容大体是:如ATM机出现不出钞或吞卡等现象时,请速与提示中的电话(不法分子的电话)联系。

  为增加欺骗性,一些不法分子还会预先购买尾数为95的小灵通电话,在提示上预留的电话形式为“小灵通电话+各大银行客服电话的后三位”。这样,客户粗粗一看,还以为就是银行的客服热线。

  防范对策

  交易前,请观察设备有没有被犯罪分子破坏,发现取款异常情况,请拨打银行统一客服电话。

  伎俩三:

  偷窥密码卡号复制卡片

  不法分子偷窥客户取款密码和银行卡卡号,并利用高科技手段复制银行卡,再利用复制的银行卡在ATM机上取款,盗取资金。

  防范对策

  一定要做好银行卡卡号和密码等重要信息的保密工作。在ATM机、POS机或营业网点柜台输入银行卡密码时,请用手遮住密码键盘,谨防犯罪分子取得银行卡卡号、密码等重要信息。

  伎俩四:

  伪造证件侵入手机银行

  不法分子掌握办理了手机银行业务客户的存折号码、银行卡卡号、相关密码信息后,盗取或伪造客户身份证件,到移动或联通等通讯部门复制客户手机卡,输入客户的账号、密码信息,登录手机银行,再划转、盗取客户资金。

  防范对策

  不要轻易将重要信息泄漏给他人;保管好身份证、银行存折、银行卡等重要物品,防止被不法分子盗用。

  伎俩五:

  发短信谎报“消费信息”

  犯罪分子向你发出短信,称你的银行卡在某地商场、酒店等消费场所刷卡消费××元,或称已从你的账户中扣除银行卡费×××元,如有疑问,可致电××号码查询。

  你一旦回电,犯罪分子就会冒充银行客服人员或公安机关金融犯罪调查科人员,谎称该卡可能被复制,想方设法让客户按其指示操作,实际上,完成操作后,你的资金就被转到犯罪分子指定的账户了。

  防范对策

  市民如收到此类短信,要看是否为各银行统一客服号码所发,如不是则无需理会。如有疑问,要致电相应的银行统一客服号码询问。各银行的客服电话均为五位数。

  伎俩六:

  发短信谎称“账号已改”

  不法分子发短信称“请把钱直接存到某银行账号,账号为×××”或“我的账号已改为×××”。有的市民恰逢要汇款,收到此类短信后,未经核实,便将钱直接汇到犯罪分子提供的账号上。

  防范对策

  这类信息是犯罪分子通过群发方式发出,收信人范围很广,虽骗术简单,但受骗事件经常发生。市民汇款前,只需与事前联系人再次电话确认收款人及账号即可避免。

  伎俩七:

  谎称“退还汽车购置税”

  不法分子冒充税务部门向车主(一般为宝马、奥迪等进口高档汽车主)发短信息,借口“退还汽车购置税”,让车主与某工作人员联系,后诱骗车主将钱转入犯罪分子银行账户。

  防范对策

  退还购置税等重大决策,国家不会通过短信方式通知,客户不要上当。

  伎俩八:

  谎称亲友出事急需用钱

  不法分子先通过某种途径了解某人手机、家中电话或朋友电话,然后向对方手机不断打电话骚扰,迫使其关掉手机。此时,犯罪分子以警察或医生身份给其家属或朋友打电话,谎称其赌博、嫖妓被抓或车祸等急需用钱,诱使接电话人将钱汇入指定账户。对方亲属或朋友因无法和本人取得联系,轻信其谎言将钱汇出。

  防范对策

  你可以先问清来电者办案机关或治疗医院详情,再通过114查询办案机关或医院号码询问事情真实情况,或者试探性地回答说当地有朋友,会通知其去处理,看对方反应再酌情处理。总之,付款前要多方查证,不要因救人心切而上当受骗。(记者彭子英)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