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假冒产品销售向网络撒网 部分网站成售假重灾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0日 17:50  中国新闻网

  作为淘宝网的钻石级买家,在某公司工作的张婷已有5年网购经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天逛淘宝网开始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乐趣。但就在最近,张婷发现以前经常光顾的几家店铺,有的悄悄关门了,有的已经清货。经了解,张婷得知,淘宝网已有多家销售仿制国际大牌成衣的网店被有关部门查处。

  像张婷一样,如今网络购物已成为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的一种重要的消费方式。相对商场里售价高昂的名牌产品,网上销售的名牌产品的价格确实令人心动。专家提醒,网上的名牌产品真假难辨,消费者在网购时还需谨慎。

  卖假之凶

  据了解,随着全球金融海啸在各国蔓延,个人资产大幅缩水,人们纷纷捂紧钱袋来抵御经济危机的寒冬。奢侈品销售不断萎缩,商场名牌专柜也失去往日的喧哗。与此相反,2008年我国网络购物同比增长128.5%。

  近日,记者登录了几家购物网站,打开这几家购物网站首页,琳琅满目的商品图片着实令人眼花缭乱。30元阿迪达斯运动服、原单MiuMiu连衣裙百元抢购……类似这样的促销标语随处可见。以Chanel、Gucci、Max Mara等品牌为例,通常这些品牌服装都标注着“专柜同步”、“正品原单”、“外贸出口”等字样,均价在200~600元不等,与品牌的正品价格相差10倍以上。

  然而,不仅仅是国际品牌假货通过网购平台大量流通,国内多家品牌企业也同样经受着此类烦恼。某知名品牌市场部负责人表示:“去年我们专门作过一次清查,发现了几百家未经授权的网络经销商,其中多数产品都不是我们的正品。”

  据了解,知假卖假是网店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位已经营7年网店的北京商家说,市场上那么多卖假名牌的,满大街那么多穿假名牌的,在网上卖假名牌又有什么问题?

  “一些网站的假货情况,具体有多严重还不好统计与证实。”业内人士认为,网络售假很难完全避免,因为这不光是电子商务平台的问题,也是整个商品流通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

  打假之难

  一边是快速发展的市场,一边却是假货泛滥,消费者权益屡遭侵害。今年2月下旬以来,淘宝、百度“有啊”、易趣等平台先后展开打假行动。

  目前,淘宝已开设“举报论坛”,并通过“价格鉴定”系统随时下架有假货嫌疑的商品,“今年淘宝还将启动一项严格的打假政策,一旦网上售假被核实,售假者的身份信息将被列入黑名单,终身取消在淘宝开店的资格。”淘宝新闻发言人卢维兴说。

  易趣高级公关经理马女士则表示,易趣一直想打造高品质的购物商城,不仅严令禁止假货与低俗图片,对于假货店铺也绝对采取永久封杀的态度。据悉,易趣社区还开通了网上3.15版块作为消费者遇到消费纠纷时的倾述平台,并与媒体合作加大监督力度。

  从2月17日到3月31日,百度“有啊”特意启动了“春雷行动”。百度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李明远称,这次行动将主要整治违反平台规定、销售假冒商品的卖家。如果证据确凿,这些卖家的记录将被列入平台信用黑名单中,当售假数量、金额累计到一定程度,卖家将被永久拒绝在百度“有啊”平台上开店。

  尽管各大网站陆续加大打击假货的力度,但这对售假现状似乎并无多大改变。记者发现淘宝网上为数众多的“国际服装品牌旗舰店”依然生意兴隆。

  “网上购物相当于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买卖双方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假货能有生存的空间,与部分买家也有关系。”业内人士说。“有时候,大家就是直接奔着假货去的。”张婷也坦言,包括她在内很大一部分网购人群都有图便宜的心态:“一种是不懂,以为真是特殊渠道流出来的便宜货。还有一种就是明知是假货,但因为正品太贵,所以只好买个仿制的。”

  业内人士表示,对国际大牌产品的仿冒,是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果消费者不能主动拒假,有关部门不从制假环节开始打击,仅仅把关注点放到终端销售环节上,永远不会有切实的成效。

  买假之祸

  “网络售假案件远比传统售假案件复杂得多,这是由网上交易全球性、跨地域性、虚拟性特点决定的。”北京鸿盛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杰表示,一方面,网络销售是购买者与经营者在虚拟空间里交易,卖家的真实身份、资信和资产状况、商品质量以及买卖双方的履约能力都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纠纷,消费者维权的困难很大;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电子交易模式、法律体制不完善。网上购物过程中,卖家很少向消费者出具凭证。再加上多数情况下,买卖双方是跨地域交易,即使买家投诉到地方消协,问题也常常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那么,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该如何应对?对此,王杰表示,在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应尽量保存与交易有关的一切资料,如邮件、QQ、MSN、短信等聊天记录,尤其是卖家就商品和服务做出的某种承诺,都可以作为维权时的凭证。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可以通过与买家协商、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工商局申诉、向法院提起诉讼等途径保护自己。必要时消费者可以采用相关技术手段,对涉嫌售假的网页进行证据保全。对于涉嫌诈骗的售假者,消费者可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如果提供交易平台的中介网站存在过错,比如提供担保或保证其真实性等,致使消费者因此受损失的,可向网站要求索赔。(记者 刘 霞)来源:中国质量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