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生活 > 首届网络315消费维权活动 > 正文
本报讯 (记者 段九如) “真金、真钻、鳄鱼皮套、贝克汉姆使用过、具备超强功能且可超长待机50天的手机!”
今年春节前后,一款名为公爵王8800的手机开始频繁出现在多个卫视的广告时段。但这款手机其实是杂牌机,待机超不过3天,市场价只有广告价的一半左右,出现问题后购买者根本无法维权。
家住大兴区的张先生电话订购了一台。他说,屏幕上一对男女声嘶力竭地高喊“亏本”、“抢购”,让他动了心。
收快递时,张先生只能先交钱再看货,“快递公司的人说是发货方要求的”。交了1100余元后,张先生看到手机屏幕上有压痕,且无发票。他要求快递员解释,但快递员说只负责送货,之后走人。
张先生一边与销售商联系,一边试验手机电池能否撑到50天。在未插入SIM卡、不接打电话的情况下,“3天都撑不过!太骗人了!”
随后,张先生开始了与公爵王手机销售商的“皮球战”。张先生说,他打销售电话要求换货,销售人员就推给售后人员;他打售后电话,售后就推给厂家;他再打厂家电话,厂家再推回销售商……“连换货都找不到人管,我都不奢望给退了”。
最后,销售员同意换货,但要求张先生先寄回手机,并自己承担快递费。张先生上网搜索,发现有很多人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有些人将手机寄回后,销售人员也随之“消失”。张先生不敢把手机寄回,又投诉无门,“扔家里吧,算了”。
3 月13日,记者拨通了公爵王8800手机广告中的销售电话,销售人员称该手机功能强大,并称存货有限。当记者质疑该手机的电池有问题时,销售员又向记者推荐该手机的“升级版”——金冠王至尊299手机,并称“该手机功能10年内无人可超越”。在记者指出全国要求退货的顾客众多时,该销售人员迅速挂掉电话。
记者随后拨打其售后服务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
公爵王和金冠王手机的销售商名为上海红蓝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和上海邦可国际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商为深圳杰普林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杰普林公司)。这两种外形不同的手机型号均为奥丁299。
记者以进货为名致电杰普林公司,该公司一刘姓员工称,“金冠王就是公爵王,公爵王卖久了就换个名字接着卖,才能维持高价嘛”。该工作人员说,手机成本保密,零售每台450元,若大量批发“价钱好说”。与电视购物中的“亏本限量价”998元相比,零售价还不到这个价格的一半。当记者问及手机投诉等问题时,该工作人员表示,产品售后由销售方负责,同时未正面回答该产品是否经过检测,称“有故障率是正常的”。
记者在中关村电子市场看到,众多商户在销售电视购物广告中出现过的手机,而售价普遍便宜300至500元,公爵王手机价格在600元左右。记者也发现了随公爵王手机售卖的99元蓝牙耳机礼包。店主说,该蓝牙耳机只卖二三十元,“成本也就10块吧”。该店主说,这些低价手机其实就是杂牌机,在二、三线城市销售量很大,“北京的顾客一看真机就不买了,做得太粗糙”。
从业者揭电视购物老底
电话忽悠+广告造假
各种谎言和虚假手段,是一些电视购物公司一直采取的手段。近日,两名电视购物公司的前员工向本报揭穿了两家电视购物公司的老底。
接线员:谎话连篇
李蜜(化名)曾是某电视购物公司的接线员,负责向顾客介绍产品。她说,入职前接受了3天培训:给每人发几页纸,印着顾客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应对方法,要求按规范回答;要求不得透露公司具体地址。
李蜜卖记忆枕,打电话咨询的多是孩子家长。李蜜总把“孩子的事耽误不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别家孩子用了会超过你家孩子”一类的话挂在嘴边,再频繁引用广告中她从没见过的“教育专家”的话。
春节后,投诉增多。李蜜说,听多了投诉她才知道,产品根本就是地摊货,没效果,又贵质量又差。公司严格保密地址让她觉得有猫腻,“之后我才知道是怕顾客找上门”。当投诉井喷时,公司就会换个地址、换个产品,改头换面重新再来。李蜜说,这份工作给她的最大收获是不再相信广告。
化妆师:“妙手”造假
就读于艺术院校舞台美术系的王佳(化名)曾在某电视购物广告中负责化妆:在模特脸上点斑。王佳说,广告中产品的神奇功效不过是经过特效化妆和洗脸正常化妆的对比,利用强灯光和反光板,任何人都皮肤白皙。
王佳演示了假造老年斑的技法。她用油彩和眼影粉等物调和,再用毛笔点在手背上晕开,很快手背上就满是“老年斑”。王佳说,在面对面时,画出来的斑点较容易被识破,但在镜头上很难被发现。如果使用胶水等特殊用品,皱纹、干裂、疤痕等可以很快造出,“什么效果都能做出来”。
她说,广告制作方找来的皮肤专家,不过是文化公司的群众演员,背好夸奖产品的台词就能上镜。 本报记者 段九如
电视购物惯用伎俩用特效
大颗钻石画面由软件制作。购买金玫瑰首饰套组的孙女士说,实际钻石大小只有电视中的十几分之一。
假专家
请根本不是专家的人演专家。
炒概念
手机广告中导航、不怕丢、炒股等功能,不过是普通手机加上各种软件即可。
回访再忽悠
顾客的电话、消费等数据也成为电视购物公司再得利手段。一名曾从事电视购物的人士说,其公司在发货后会将客户资料转卖给信息公司,“第一次受骗的客户资料2毛钱1份,被转手多次的资料就只值几分钱,其他公司想接着推销他们的产品”。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