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时报记者 孙闻 万勇
本报讯 渣打银行给内地的投资者画了一张饼,虽然画得好看,但终究不能吃。从盲目轻信到对簿公堂,渣打银行在一夜之间成了一批内地投资者眼中的“骗子”。本报日前接到多位投资者投诉称,由于投资理财产品巨亏,渣打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走上了集体起诉渣打银行的维权之路。来自投资者的投诉称,部分理财产品亏损幅度高达65%,不少投资者为此搭进了全部积蓄。
500万损失230万
短短半年多时间中,投资500万元,亏损230万元。来自成都的唐蓉对渣打银行理财产品的这笔投资感到难以接受。这是目前现身投诉的最大一笔渣打银行理财产品亏损投资者。为弄明白亏损的究竟,唐蓉已经调查了将近半年。
据介绍,2008年初唐蓉不断接到渣打银行客户经理的电话,向她推介渣打银行的理财服务。“实际上,刚开始对渣打并不了解,也没什么接触,他们通过工商留底电话或者其他方式拿到了我的电话,然后就不断给我打电话。”唐蓉回忆起她刚接触渣打银行时的经历说。
在渣打银行客户经理多次要求下,唐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渣打成都分行。2008年2月份开始,唐蓉在渣打客户经理推荐下先后购买了四款理财产品,但没想到的是,这次投资很快就让她陷入了不安中。
“先后投资了四款理财产品,其中两款很快中止,亏损的主要是后两款产品,合计投资500万元,最后损失了大约230万元。”唐蓉说。据介绍,她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5年期,赎回时尚未到期;尽管银行提供了展期,但在看到巨大的投资损失额度后,唐女士选择了主动赎回。
现在看来,采取提前赎回措施,唐女士是做出了一个正确选择,更多投资者是在产品到期中止后,面对更大的损失。
与来自成都的投资者唐蓉不同,深圳投资者林祥是在一位在渣打银行工作的熟人推荐下了解到渣打银行的理财产品。怀着对银行理财能够保本稳健的信任感,2007年3月在渣打银行购买了一笔45000美元的理财产品。但一年之后,他却收到了一张令他难以置信的账单:来自渣打银行的通知显示,产品于1月20日中止,他的资金只剩下36.975%!而且这个收益还是以美元计算,考虑到2007年3月份至今年1月人民币对美元11%升值比例,他的本金将剩余更少。
“当初完全是本着对银行理财保本稳健的信任才决定向渣打投资的,没想到竟然亏得几乎血本无归。”林祥赶到本报编辑部投诉的时候仍然对这一收益结果感到难以置信。林祥在深圳关外经营一家出口型小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他的工厂已于去年倒闭,“这笔投资是我目前唯一的流动资产,正因为出于对稳健投资的考虑,才没有投资股市。”林祥说。
集体投诉
深陷失望中的林祥表示,“渣打已经通知可以选择对产品进行展期”,但他拒绝展期,并将采取进一步的维权措施。无独有偶,林祥并不是最近唯一一例受损投资者。最近,广州黄女士也在不断向媒体和监管层进行投诉,她的遭遇和林祥类似,在一款1月20日到期的理财产品中,她50万元的投资同样遭受了约7成损失。而且让她感到尴尬的是,她同时还推荐了两位朋友各自做出50万元的投资,也受到了同样的损失。
从投诉统计看,有着林祥同样经历的投资者,在全国范围内还有很多。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欲对渣打理财产品提出诉讼的投资者正在陆续出现。天津投资者张津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有超过80位投资者,在网络上以“渣打苦主”的身份共同探讨如何向渣打银行就由于购买其理财产品出现的亏损讨个说法。张津2007年7月在渣打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投资约10万美元购买了2只渣打QDII理财产品,结果在产品到期后,同样蒙受了巨大损失。
据“渣打苦主”联盟的投资者介绍,230万元的投资损失不是目前渣打理财投资最大额,北京有单位投资者投资8000万元,结果只剩2000多万本金;上海也有一位女士蒙受了更大数额的损失。
“实际上,根据投资者的相互调查,渣打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上都以巨大亏损告终。”成都投资者唐蓉说。投资者们的感性判断得到了数据支持,根据普益财富截至上周末的统计数据,外资银行67款QDII理财产品中,实现正收益的有3款,其余64款均跌破净值。亏损超过50%的有16款,占比24%,其中2款累计亏损超过60%。其中渣打银行在目前的QDII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该行发行的“开放式结构性投资计划瑞银彭博固定期限成份原油回报指数(UTSN004)”产品,收益最差,累计收益为-62.99%。
据了解,目前已经有投资者针对投资渣打理财产品中出现的亏损问题提起了诉讼。1月21日,一位上海投资者向浦东新区法院起诉渣打产品违规,但法院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了原告诉讼请求。据渣打苦主联盟投资者透露,目前苏州、上海等地投资者也正积极筹备发动集体诉讼进行维权,本报将对此继续关注。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