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提醒:购买洋葡萄酒要看清酒瓶上是否贴有“CIQ”标签
本报记者 饶洁
日前,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了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有关抽检结果显示,酒类中进口葡萄酒合格率最低,整体质量不容乐观。而据记者调查,近年来大量进口葡萄酒的涌入虽然极大丰富了市场,但其鱼龙混杂的状况也值得关注,市酒类行业协会有关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葡萄酒要理性,不要盲目崇洋。
洋葡萄酒频出质量问题
近日,广东省经贸委等部门,对广州部分超市及批发企业酒类商品进行了抽检,抽检酒类商品62批次,结果显示洋葡萄酒近1/3不合格,不合格产品有原产智利的澳罗戴蒙督赤霞珠干红葡萄酒、澳洲王干红葡萄酒等,主要问题为超量使用防腐剂(山梨酸或山梨酸钾)和超范围使用甜味剂。
无独有偶,2007年,嘉兴、温州等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查出并退运多批不合格进口葡萄酒,其中包括7308瓶法国葡萄酒;去年,珠海检验检疫局经抽检,查出一批进口干红葡萄酒铅含量超标。
据检测人员反映,在劣质洋葡萄酒出现的质量问题中,防腐剂和甜味剂等添加剂超标比较普遍。葡萄酒中添加的防腐剂主要为山梨酸或山梨酸钾,山梨酸钾在一般食品中添加量只要不超过限量要求是很安全的,但如果超标严重,长期服用,会抑制骨骼生长,危害肾、肝脏的健康。在甜味剂方面,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在发酵酒中不得添加人工合成的甜味剂,但劣质洋葡萄酒中却常常查出有甜蜜素、安赛蜜、糖精纳等人工合成的甜味剂,其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摄入过量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危害更明显。
劣质原汁运到国内灌装
为何洋葡萄酒频出质量问题?据业内人士分析,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美葡萄酒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状况,造成葡萄汁大量积压,一些商家看到商机,低价获取这些葡萄汁往中国市场进行倾销。
目前,我国进口葡萄酒主要有原装进口瓶装酒和散装进口葡萄酒原汁两种。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口葡萄酒14.73万千升,其中瓶装酒4.23万千升,散装酒10.5万千升,散装酒占进口总量的70%以上。
“这些积压葡萄汁是各农庄卖剩的低劣产品,由于不愿意投入成本进行消毒、橡木桶陈酿等处理,再加上长途运输中因更换容器、剧烈震荡所造成的过度氧化,质量其实非常差。”一位业内专家透露,一些不良酒商还会在原汁中加入超量防腐剂以防远洋长途颠簸过度氧化;由于口感较差,则在其中加入甜味剂调节口感。
按照我国《进口酒类国内市场管理办法》,进口散装酒、半成品基酒,在国内加工后分装的都算洋酒。这样的劣质原汁运到国内灌装,就被穿上洋酒品牌“外衣”,售以高价。据了解,仅在东南沿海一带就有1000多家小作坊式的洋葡萄酒灌装企业。
部分洋葡萄酒未加贴“CIQ”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市面上来自法国、澳大利亚、智利等国的进口葡萄酒琳琅满目,价格从四五十元到几百甚至上千元。
但据来自广东省海关的统计数据,2007年广东口岸进口2升以上大容器葡萄酒进口均价为0.85美元/升。也就是说,如果将这些散装葡萄酒在国内分装销售,1瓶750ml洋葡萄酒进口成本在人民币4.5元左右。再加上进口葡萄酒进入国内要收的各种税,总成本也仅10元左右。
有业内人士指出,市面出售的洋葡萄酒中,多数为国内灌装的贴牌洋葡萄酒,但这些贴牌酒却按原装酒定价,利润相当惊人。而且,一些洋葡萄酒的品牌,很有可能是一些酒商在国内注册的,在国外根本没有该品牌。
记者调查时还发现,市面上相当数量的洋葡萄酒并没有加贴“CIQ”(中国检验检疫)标志的,也就是说,这些洋葡萄酒基本上都是没有通过质量认证的劣质洋葡萄酒。
目前,我国沿海各大城市是洋葡萄酒销售的主力市场。市酒类行业协会提醒消费者,购买洋葡萄酒要特别注意,尤其对100元以下的葡萄酒要警惕,看清楚酒瓶上是否具有“CIQ”标签,最好是在质量比较有保障的大商场和超市购买。
进口葡萄酒主要有两种
2007年我国进口葡萄酒14.73万千升,其中瓶装酒4.23万千升,散装酒10.5万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