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业内人士称人血白蛋白紧缺 医院让患者找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9日 07:12 北京晨报

  核心提示

  奶奶中风入院,医生告诉家属急需寻找人血白蛋白,王艺一家从此踏上寻药“苦旅”,累得筋疲力尽;为给身患绝症的女儿找人血白蛋白,70岁高龄的张新民老人急气交加,躺倒在病床上;为给病重的父亲找药,于健费尽周折,3天后才找到“业内人士”,但父亲已经离他而去……因为医院无法正常供应人血白蛋白,患者家属不得不花高价托关系从外面千方百计“搞”药。由此,被患者称为“救命药”的人血白蛋白的供销陷入了一个“体外循环”的怪圈。

  患者找药

  所有亲属都出动了,动用了全家所有关系

  冒险选择“黑市交易”

  乌鲁木齐市民张新民(化名)问遍了市里大大小小的医院,依旧没有找到那支被称为“救命药”的人血白蛋白。为了救女儿,他只得选择风险性极高的“黑市交易”,两天后,他经人介绍拨通了一个手机号码,高价从药贩子手中购进了10支人血白蛋白。然而,这只是杯水车薪…… 

  在太原,王艺(化名)为给住院的90岁奶奶找药,发动了自己所有靠谱不靠谱的资源,几天时间里,拼命地打了上百个电话。电话打爆了,人也累得筋疲力尽。最终远在长春的朋友从一家药库里“搞”到了宝贵的两盒“救命药”……

  在北京,为了给病重的父亲找药,一贯坚持不托关系的于健(化名)花了3天时间辗转找到“业内人士”,从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搞”到了药品,但当他满载希望地去看父亲时,父亲却没有等到那一刻,永远地离他而去……

  医院无法正常提供,患者只能花高价托关系从外面“搞”药。人血白蛋白的供销陷入了一个“体外循环”的怪圈。

  “医生说,血液制品很紧缺,找得到就打,找不到医院也没办法。你说,医生都这么说了,谁能眼见着自己的亲人离去?无论多难,我们都得尽最大力气去找啊。”王艺无奈地告诉记者。

  冷静下来想想,三位患者家属都承认,正是这种急迫的心态使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找药。而事后回想,他们甚至连“人血白蛋白是什么”,“到底具备怎样的功效”都很模糊。

  70岁的张新民还记得,医生跟他说女儿需要用人血白蛋白的那一天,外面阳光很明媚。但医生接下来的话让他眼前一片漆黑,“医院没有这种药,只能家属自己去找。而且只能用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这是医院的常用药,能保证质量。”

  “我不太清楚那种药到底有什么作用,我只知道女儿需要它。”此前,张新民的女儿患宫颈癌住进医院。

  当天,家里所有的亲属都出动了,医院的“指定厂家”给找药行动增加了难度。为了保险起见,除发动当地的亲朋好友外,他们把电话打到了北京,找到了远方亲戚,分头寻药,“北京总会好找些吧。”

  但接下来的两天里,所有亲戚都一无所获,把乌鲁木齐各大医院问了个遍也没有,甚至找到了当地药监局的领导也没有。与此同时,北京也传来消息,亲戚说北京的医院也断货,目前有可能弄到的是天坛生物的,不是上海莱士的。

  找药的不顺利,把70岁的张新民也气倒了,在女儿所住的医院里,老先生一边挂着点滴,一边老泪纵横地打电话继续四处找药。

  两天后,经一个朋友介绍,张新民拿到了一个药贩子的手机号,以每支700元的价格买下了10支上海莱士生产的人血白蛋白。而按照规定,发改委的最高限价仅为360元。

  “几天里找了100多人”

  王艺的找药经历发生在更早些时候。今年年初,身在北京的王艺接到远在老家太原的姑姑打来的电话,说90岁的奶奶患中风入院,医生告诉家属急需人血白蛋白。王艺一家于是开始了找药征程。因为表妹本身就在一个生物制品企业里工作,认识些人,前期的20支药找得相对容易。

  但20支药经不起用。王艺马不停蹄地接过了寻药的接力棒。“表妹说实在太难弄了,她在当地只能找到20支,再多就无能为力了。”王艺于是当天晚上翻出了自己的名片夹,开始挨个发短信。“那几天,我把能想到的人都问了个遍。哪怕一面之缘的,只要有联系方式我就全用上了。”

  几天时间里,王艺找了100多人,累得筋疲力尽。“我跟朋友们说,多少钱无所谓,哪个厂家无所谓,只要不是假的就行。”

  王艺的辛苦没有白费。一个远在长春的朋友告诉她,可以从当地的药库里找到两盒,共10支药。当天,王艺又快速找到铁路系统的人,将药品装进车载冰箱连夜发往北京,紧接着从北京开车直送太原。

  “但是,奶奶最终没用完10支,用到第8支时便离开我们了。”王艺说,“可是我们毕竟做了我们应该做的,没留下什么遗憾。”

  医院缺药

  原血浆采集连年减量,使人血白蛋白告急

  原材料不足是缺药主因

  相比之下,另一位经历过“找药”的当事人于健则留下了痛苦的心结。去年为了给身患癌症的父亲找人血白蛋白,于健发动了很多朋友,但当他3天后从天坛生物拿到药时,父亲已经离开了他。

  “我搞不懂,如果真的是‘救命药’,那么医院里都找不到,又让患者去哪里找呢?如果是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普通百姓该怎么办呢?医院让患者去找药,这不是加剧了市场越来越不规范吗?”父亲离去后,于健一直对这种行业现象耿耿于怀。

  那么,医院为什么让患者去找药?在这个问题上,多家医院给记者的答案是一致的:医院缺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一位宣传干事告诉记者,不仅是人血白蛋白紧缺,医院里的所有血液制品都紧缺,比如人免疫球蛋白、八因子等。 

  北京肿瘤医院医务处处长梁万宁说,包括人血白蛋白在内的很多血液制品都处于供货紧张状态,因此人血白蛋白在医院属于限制性药品,只有特别强适应证患者才用。

  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药房一名工作人员说,几乎每天都有患者家属来问“医院有没有人血白蛋白”、“卖不卖”。而她只能无奈地告诉病人,血液制品太紧缺,因此只供本院的危重患者。

  事实上,令患者家属苦恼的寻药状况在医疗行业内部早已不是秘密。行业普遍认为,“原材料”不足是导致人血白蛋白短缺的主要原因。

  辽宁一家肿瘤医院的主任告诉记者,前几年,不少人求她找人血白蛋白,根本不费事,但是这两年,情况大变,“医院每个月就两三支,是作为储备药用的。”这位主任说,医院无奈之下让患者自己找药是常有的事。

  “供求关系受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医院让患者自己找药也是没有办法。”多年从事医药领域市场研究的北京秦脉医药咨询公司总经理宋应同说。一方面,政府对血液的管控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血液制品的需求量却在不断增长。他透露说,目前全国各城市的人血白蛋白不同程度紧缺,工厂和经销商干脆实行配额制,直接与医院沟通,根据所需的不同程度配额供应。“当然这其中也会涉及工厂经销商同医院的合作,有些医院‘合作’时间长了,合作‘顺利’,可能就会多拿些,反之供应就少些。”

  采血浆量近年直线下降

  宋应同说,2006年,卫生部制定了《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开始对全国范围内的单采血浆站进行转制改造,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血站被关闭,血浆从源头上得到了规范。但与此同时,国内的采浆量也直线下降,这使得生产血液制品的原血浆严重不足。

  有资料显示,2006年以前,全国平均每年的采浆量在4500吨到5000吨之间,而2006年以后全国每年的采浆量只有近3000吨,2007年全国的采浆量是2700吨,一些生产企业因血浆量供应不足而倒闭。

  人血白蛋白是用健康人的血浆提取的一种血液制品,这些血浆都来自单采血浆站,它与血站采集的全血在用途上有很大区别。单采血浆站采集的血浆专供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全血则主要用于医院临床使用。根据规定,全血不得出售给企业做血液制品加工。

  药监局有关人士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现有30余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实际年生产人血白蛋白能力达3000万支左右,但由于受到原料血浆供应的制约,人血白蛋白年生产总量约1300万支(按10克白蛋白/支计算)。

  国家加强了监管力度,血浆站成了生产血液制品企业的一部分,企业需要花大笔资金买下血浆站,再加上批签发制度、驻厂监督员等环节陆续实施,业内人士分析,企业的成本有所加大,尤其是血浆成本可能会比原来提高5%到10%。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