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9日 17:54 《东地产》 

  哈同 上海地产大亨捞金记

  一位漂泊异乡的犹太人在上海滩白手起家,最终成为地产大亨。“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会有个了不起的女人。”这位成功者,对此深信不疑。

  东地产财经周刊

  19世纪70年代,自从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上海被列为通商口岸,从此在上海的黄浦江边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区域,那就是租界,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在上海强行获取的租借地,这里享有“治外法权”和“自治权”,成为了世界的“自由港”。既可享受中国的广大市场,又可以置身于中国的法律之外,于是很多抱着发财美梦的西方人,纷纷前来淘金,而哈同就是其中的一个。初到上海市哈同投靠了这里的一个亲戚,凭着亲戚的几分薄面,他被安排到了犹太人开办的沙逊洋行工作。

  缘定上海滩

  刚到上海的哈同时年21岁,一是年纪较小,二是没什么技术,而且身体干干瘦瘦,他能干什么呢?洋行老板想了想就说“你守大门去吧”。上海沙逊洋行干的是最恬不知耻的勾当——贩卖鸦片,每天早上很多的买办都会集结到洋行进货,然后卖到大烟馆里,洋行门口每天人来人往,这成了哈同出头的机会。

  为了抢生意每个人都希望第一个拿货,所以每天都有人打架,哈同也因此挨了不少骂。不过正因为这个,给哈同带来了一个机会,他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给每个来取货的人,发一个号码牌,标明先后让他们在门外排队等候,如此一来秩序自然就好多了。如果有人愿意多给他两块银元的话,他就会让这个人先进去,不但解决了秩序问题还有了额外的收入,这不是一举两得吗?就这样哈同在洋行里干了十多年。哈同陆陆续续收着不少提货人给的小费,加上平时省吃俭用,他很快就积攒了一笔小小的财富。

  一天,黄浦江的货船和往常一样络绎不绝,三十五岁的哈同,独自走在黄浦江边,心情有些烦闷,已过而立之年的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突然哈同听到有人用英语喊“先生,需要买束花吗”这声音实在是太美妙了,一下子就把哈同吸引住了,他在想,这一定是个洋姑娘,当他抬头一看,竟然是一个标致的中国姑娘。

  都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会有个了不起的女人。当时的哈同,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他觉得要想成功就得寻找到这个女人。不久后哈同如愿找到了这个女人,她就是买花女罗迦陵。这位女子笃信佛教,睿智而心地善良。

  说起罗迦陵,她是近代上海滩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性人物,坐拥财产无数,还曾被光绪皇帝的老婆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皇后认为干侄女,不过这都是后话,因为她在遇到哈同之前,生活是苦不堪言。罗迦陵祖籍福建,父亲是个法籍水手,母亲是中国人,她是个混血儿,罗迦陵出生后不久,她的父亲抛弃妻女,回到了法国,六七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因此罗迦陵被送到了亲戚家寄养。长大之后罗迦陵出落得十分漂亮,但是因为生活所迫,她做过外侨女佣,还在上海虹口做过“咸水妹”,也就是说她曾沦落风尘,可就是这么一个生活在做底层的女子,竟成为了哈同命中注定的贵人。

  地产大亨问世

  自从罗迦陵嫁给哈同后,哈同在上海滩十里洋场竟飞黄腾达、财源广进,华丽转身成为了上海滩首富,被人称为远东第一富翁,那么这个罗迦陵究竟有着什么魔力,能使得一个混在上海滩的洋人变成富翁呢?罗迦陵和哈同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

  十九世纪末在上海租界的西方人都自认为高人一等,如果一个西方人,取一个中国人为妻肯定会遭来非议,那么哈同为什么会不顾一切的迎娶一个卖花女呢?因为哈同第一眼就看出这个女人能让他发财,而且是发大财。

  一个卖花女如何能让他发财?在《哈同先生行状》一书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夫人庄敬明达,先生即获内助,即外事亦必咨度之而后行”,也就是说罗迦陵不仅把家里料理的井井有条,对哈同的事业更是尽心竭力,出谋划策。罗迦陵告诉哈同,在上海滩要想赚钱,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就是卖鸦片,可是我作为中国人,这种事情干不了,那就只有第二个办法了——搞房地产。

  后来哈同听从了罗迦陵的建议,拿出了他所有的积蓄,买了几处房子,然后租出去,收取房租。刚开始的时候收租金可是个难事,很多租户都拖着不给钱,这可让哈同伤透了脑筋,后来罗迦陵给哈同出了个主意,让他每次出去收租的时候都带着一个小孩,从早到晚,这租户见了会心疼小孩,心一软就把租金交了。听了罗迦陵的建议后,哈同果然顺利了很多,从此他对妻子是心服口服,慢慢的在罗迦陵的帮助下,哈同开始利用自己的房地产事业疯狂捞金,短短几年间哈同成功跻身于上海富商行列。

  但这还远不是他想要的。

  哈同有一个特点——抠,在生意上锱铢必较,在生活中也是,举个例子吧,有一天佣人给他冲了一杯咖啡,正要喝的时候发现里面竟然多了一只蜘蛛,哈同当时就怒了,佣人立马来赔礼道歉,佣人正要把之倒了想重冲一杯时,哈同的举动却让人大吃一惊,他竟然说,“倒什么到,这不是浪费吗?”,哈同随即着把咖啡和蜘蛛一同喝了下去。为什么连蜘蛛也吃呢?“因为蜘蛛的肚里也有咖啡啊”。

  不过,别看哈同对别人那么抠,对夫人罗迦陵可不一样,想买什么随便买。有一天罗嘉玲向哈同要十万两银子,哈同只是问了一句,“干什么用?”罗迦陵说,“修马路,在南京路上修一条红木马路”。

  当时上海南京路远没有现在这样的繁华,可罗迦陵敏锐的觉察到,以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可能成为上海的交通枢纽,所以他强烈建议丈夫哈同修整这条马路。可是一个连蜘蛛都要吃下去的小气鬼,会舍得花这么多钱吗?真没想到这抠门到家的老爷,竟然相信了夫人的看法,不久后他真的花了十万两银子,从印度进口了一批上好的红木,把它切成了百万段,然后从外滩一直铺到了江西路,南京路也因此成为了远东地区最漂亮、最平整的马路。不久后南京路果真就成为了上海的商务中心。地价疯长数百倍,至此哈同彻底发了大财。根据当时的统计哈同拥有了一亿七千万银圆的财富,其中包括460亩地1300多幢房屋,以及大量的金银珠宝,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大半个上海滩都是属于哈同的。到20世纪30年代,哈同集团成了上海名副其实的“地皮大王”,仅他一家就占有了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路地产的44%,当时南京路两侧的大楼、里弄,凡是以“慈”字命名的,如慈淑大楼、慈裕里,都是哈同集团的产业。哈同要么在自己地皮上盖上房子,收取租金,要么干脆把地皮租给别人,坐享其成。

  哈同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聚敛这么多财富,绝非是偶然的。有一首歌谣曾这样描述他:“哈同,哈同,与众不同。看守门户,省吃俭用;攒钱铺路,造福大众。筑路,筑路,财源亨通。”正是凭着勤劳、俭朴和智慧,哈同成为犹太人中的经济巨子之一。

  成功密码

  哈同的成功,除了因为有罗迦陵这位贤内助之外,还在于他有着独具智慧的胆识,以及知恩图报的处世品质。

  临阵不退缩。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中国军队接连挫败法国侵略军的攻势。上海的洋人认为中国打败法国后自然就会清理他们,于是纷纷逃离上海,上海的房价因此暴跌。哈同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联络了周围的一批犹太人低价收房。哈同把筹来的钱全部用于购买房屋土地。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反而“不败而败”,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了《中法和约》。洋人又纷纷回到上海,“十里洋行”恢复了繁荣。哈同则名利双收,他购买的房产,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东路一带,逐渐发展为上海的商业金融中心,在数年间地价上涨千倍以上。由于哈同在关键时刻维护秩序“有功”,1887年被聘为“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当时这是租界最高的荣誉职务。哈同从此被人称为“远东首富”。

  眼光长远,乱世坐大。

  其实,旧上海的外国炒房团并不只哈同一家,即便在犹太人中,哈同也并不是最早的。19世纪70年代后期,沙逊集团就将业务拓展到房地产业,成为沪上“房地产大王”。哈同集团之所以能后来居上,除了哈同出色的判断能力外,还和他与当时中国政府高官的良好关系有关。哈同倚仗英、法帝国主义在上海的势力,大力拉拢清政府官员和北洋军阀。不少政界、学界名人都同哈同有交往。政界名人孙中山、蔡锷,学术大师罗振玉、王国维,都和哈同有关系。

  哈同擅于经营。

  他的经营手法有:置地建房出租,收取高额租金;凡租赁店铺房屋者,额外增收大额租金;出租土地供房地产开发商建造房屋,契约期满将房屋收归己有,继续出租渔利;以抵押贷款循环获利,即以甲地道契向银行抵押贷款购乙地,再以乙地道契向银行抵押贷款购丙地。

  反哺社会。

  哈同除了是一位卓越的商人之外,他们夫妇更是一对受人尊敬的伉俪。哈同和罗迦陵结婚后并没有生下一子,为此他们领养了大批中外孤儿,这些孩子中有外国人,有中国人,外国人跟哈同姓,中国人跟罗迦陵姓,到了最后得到正式承认的就达二十二位之多。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