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新西兰涉毒奶粉无召回 质检总局要求提供批次

2013年01月28日 11:47  金羊网-羊城晚报 
羊城晚报记者 陆志霖 羊城晚报记者 陆志霖

  洋奶粉也有毒?全球最大奶源基地新西兰产牛奶及乳制品被检查出双氰胺引发全球关注。新西兰政府继下令禁止使用双氰胺后,在上周六再次通报只有小部分乳制品可能涉及这个事件,并表示不会召回被测出含有少量双氰胺化学残留物的乳制品。但受事件的影响,雅士利国际股价一度大跌超过15%,而恒天然则紧急开通微博澄清并在昨日再次强调:“我们在少量奶粉中检测到的DCD残留极低,还不到欧盟规定安全限值的百分之一。”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超市和母婴店,发现来自新西兰的奶粉销售如常,有超市店员表示,并未收到下架通知。

  新西兰:小部分乳制品涉及事件

  由于目前中国市场上进口的新西兰大包奶粉占到了中国总进口量的80%,事件在国内迅速发酵。有报道称,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已经紧急与新西兰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要求对方尽快提供详细信息,其中包括奶粉中检出二聚氰胺物质的含量,涉及的奶粉品牌、产地、批次等具体情况。

  而乳制品是新西兰的主要出口商品,其95%的乳制品用于出口,年出口额约为84亿美元,占新西兰总出口额的1/4。新西兰方面也紧急“灭火”。上周六,新西兰初级产业部紧急澄清称,只有小部分乳制品可能涉及这个事件。双氰胺残留物只发现在一些奶粉产品中、没有在其他乳制品,比如黄油和奶酪等。只有少于5%的新西兰奶农一年2次使用双氰胺,每次使用留下在牧草的残留痕迹不会多于几天,这就意味着只有极少数新西兰奶牛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触及到双氰胺。

  初级产业部强调,双氰胺不具备三聚氰胺的毒性。虽然摄入量目前也没有一个国际标准,但根据欧洲共同体已设定一个双氰胺容许日摄入量,人体每公斤每天可摄入1毫克双氰胺,基于检测到新西兰乳制品最高的双氰胺残留物,一个60公斤的人得喝大于130公升液体奶或消耗60公斤奶粉才达到该共同体容许日摄入量的限制量,或者更多的才有健康影响。

  市场:新西兰奶粉目前无召回

  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在周六表示,由于检测到这些微量的双氰胺残留物没有构成食品安全风险,因此,没有限制乳制品在新西兰的销售,同时也不会在包括新西兰在内的任何市场召回任何奶制品产品。

  昨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超市和母婴店,发现来自新西兰的奶粉销售如常。在天河区的一家超市,记者看到宣传新西兰原产原装进口的可瑞康婴幼儿配方奶粉仍在正常销售。而恒天然公司出品的“100%使用新西兰奶粉”的安怡奶粉也仍在货架上销售。店员表示,并没有收到下架通知。

  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的消费者对奶粉的质量安全问题变得异常敏感。而此次新西兰双氰胺事件发生后,在微博上,有网友表示:“现在新西兰奶粉也有问题,以后选择奶粉要更加仔细,研究官方检测报告。”但也有网友力撑:“如果新西兰牛奶都不能喝,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能喝的牛奶了。”

  恒天然急开微博 雅士利股价大跌

  全球60%的奶制品企业和乳品供应商采用新西兰奶源的奶粉,新西兰乳制品含双氰胺残留物的消息将对这些企业造成重创以及重大打击。

  恒天然生产的乳制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而其最为倚重的市场就是中国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而且是多个奶粉品牌的原料供应商。1月24日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通报停止使用双氰胺后,恒天然在25日晚间紧急开通微博,并发出官方声明澄清。昨日,恒天然再次在微博上强调:“我们在少量奶粉中检测到的双氰胺残留极低,还不到欧盟规定安全限值的百分之一。”

  雅士利国际集团刚在本月12日宣布投资11亿元人民币在新西兰建乳品厂,但受到双氰胺事件影响,1月25日,雅士利股价一度大跌超过15%,最后以2.45元港币报收,跌12.19%。雅士利发紧急公告澄清称,该公司于新西兰最大供应商恒天然已公开宣布其所有于中国出售的乳制品安全符合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事件并无对公司日常营运构成影响。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消息称薄熙来案可能在全国两会后开审
  • 体育詹皇34+16热火负绿军 C罗3球皇马4-0胜
  • 娱乐网曝央视春晚歌舞节目单 那英将唱新歌
  • 财经新西兰回应奶粉含毒:毒性远比不上盐
  • 科技iPhone越狱社区:与苹果玩猫捉老鼠
  • 博客高房价逼得女白领不敢与穷老公生孩子
  • 读书贼心不死:盘点近年日本战争电影(图)
  • 教育375分以下不能读大学?教授建议惹争议
  • 育儿女子为防孩子走失在其脖子上系绳(图)
  • 徐斌:城镇化红利大致结束于2015年
  • 曹凤岐: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
  • 陶冬:日央行出手 美联储观望
  • 赵伟:2013年欧元区起死回生
  • 罗天昊:八大因素造就中国农村衰败
  • 西向东:春运难题源于制度
  • 姚余梁:伦敦超级雾霾对北京咳的警示
  • 于晓华:金圆券改革失败对当代中国的警示
  • 刘杉: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
  • 老姜:房叔房姐们验证5.4万亿灰色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