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你狠”、“豆你玩”、“油你涨”……物价上涨刺激着百姓的神经——
“涨”声中探民生
本报记者 陆娅楠
“农贸市场是命根子,千万别因拆迁,让我失去便宜的‘菜篮子’”
7日早晨一睁眼,这个月就少了2500元,杨甫刚对着天花板叹了口气。“去年底,与房东好说歹说,房租只涨了100元。”34岁的杨甫刚在北京一家老国企里当维修工,夫妻俩月收入大概4500元,带着1岁多的女儿住在北京南二环5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里。
“4000元听起来挺多,你要是租个房子、养个孩子,就知道太少了。”对于杨甫刚,房租支出是硬性的,所以每月的可支配收入只有2000元。去年仅婴儿奶粉价格就涨了两成,尿不湿也涨了15%到20%。尤其是入冬后,菜价、肉价、鸡蛋等食品都开始涨价,有的价格涨幅甚至翻了倍,对生活影响挺大。
杨甫刚掰着手指算账,莴笋价格涨了50%,豆角价翻了一番,蒜苗价格涨了两倍……“原来四五十元能在农贸市场买一周的菜,现在也就够三四天的菜量!”杨甫刚仔细一算账,家里人每月花在“吃”上的钱比一年前多了500元。杨甫刚说,现在他进超市,一般目不斜视,只看降价的黄价签,或者索性在网上团购。
相比杨甫刚,物价上涨给小区保洁员朱阿姨带来的压力更大。她和老伴儿的月收入不到1500元,其中六成花在一家四口吃饭上。她从来没去过超市,买菜都去小区附近的农贸市场。因为日常开销涨得太快,去年朱阿姨几乎没有吃过水果和水产,也没有添置新衣。
“虽然农贸市场的菜也贵了,但是至少中午撤摊的时候有便宜菜,”每一次小区传出整顿市容要拆迁菜市场时,朱阿姨都特别担心从此失去便宜的“菜篮子”。“农贸市场就是我们这种人的命根子,可千万不能撤啊。有了它,日子就不会过不下去!”
“很多商品都在降价,可彩电再便宜无法代替白菜”
“北京的油菜要2元一斤?太夸张了吧?我们这里就六七毛。” 在厦门国际航空港集团从事客运服务的朱先生听到北京的菜价很吃惊。他觉得过去的一年,厦门的物价好像没有什么大的波动。
在朱先生心里,物价倒是越来越便宜了。3年前,一台42吋的平板彩电要两万元,如今,5000元就能把46吋的品牌彩电搬回家。“现在,300元就能买一款彩屏手机,3000元能买笔记本电脑,3万元能买一辆小汽车……这些东西的价格都比10年前少了一个零呢!”
除了电子产品,很多商品都在不断降价。如今安装固定电话,不用交两三千元的初装费,还可以享受套餐优惠。手机通话取消了双向收费,通话费从一分钟6至8毛钱,降到现在的1至2毛钱,短信费也从每条4毛降到1毛,降幅超过了六成。坐飞机、住酒店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行为,百元机票、百元酒店随处可见。在成都、广州,报纸的价钱多年没涨,可是版面越来越多;在济南、北京公交车车票10年来一直是1元钱,现在刷IC卡还能打折。在很多城市,市内公园、公共厕所都已经免费向公众开放。
不过,“彩电再便宜也无法代替白菜。”朱先生坦言,家电、衣服是耐用品,使用周期长,再便宜也不可能天天买;烟酒、娱乐是“点缀品”,完全可以不消费;而食品、水、电、天然气等是生活必需品,价格稳定,心里才踏实。在朱先生心里,厦门周边菜田,远比整齐的住宅小区、宏伟的工业开发区美得多。“有什么比菜篮子更重要呢?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盖那么多房子,建那么多路,要是饿昏在城市化的路上,多讽刺啊!”
“高档商品搭车涨价,不影响基本生活”
前不久,名为“月薪4万难养家”的帖子在网上爆红。一名外企白领月薪4万元,却高喊“现在汽油涨价,蔬菜涨价,柴米油盐涨价,日子过得紧巴巴。”
月薪4万,日子还会紧巴巴?同是白领的陈杰仔细一看,原来这位白领每月要还房贷1.1万元,抽烟零用2000元,吃饭穿衣3000元……“哭穷罢了!他抽烟的零用钱都抵上很多人月收入了。超前消费、高档消费,日子肯定紧巴巴!”
陈杰夫妻目前的月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去年出国旅游、更换轿车、买奢侈品这类大宗消费,他们一家三口一样也没少。
“物价上涨没影响日常生活,没有一些白领抱怨得那么夸张,周围没人为此就节衣缩食了。不过,确实影响了消费频率。”去年开始,拉菲红酒、五粮液、阿胶、虫草、进口化妆品和名牌时装等高档消费品纷纷涨价,其提价幅度从10%至100%不等,让陈杰明显感到消费要节制了。“过去很多衣服、化妆品,老婆喜欢了基本就买下来。现在有时她征求我意见,我就比较沉默,然后相视一笑,就不买了。”
不过,陈杰对这些商品涨价并不抱怨。“都不是生活必需品,涨就涨吧。反正对老百姓的基本生活影响不大。”陈杰举个最简单的一个例子。今年1月1日,贵州茅台宣布涨价,平均上调幅度为20%左右,虽然声明出厂价由499元涨到每瓶619元,可是现在53度飞天茅台的零售价“一路飞天”,1600元的标价竟然也没货。“咱们老百姓有多少喝茅台的?这些东西搭车涨价,大不了不消费它了!日子照样过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