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昌成 发自北京、上海
物价凶猛,食品价格尤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每公斤3.9元,比年初上涨了11.3%,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2.4%。
为了平稳物价,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从加大农业生产、稳定农副产品供应等16个方面就稳定物价作出部署。
10天后,食品价格应声而落,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12月1日,全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24个蔬菜品种综合平均批发价比上期(11月24日)回落10.07%。
但在经济专家们看来,食品价格保卫战并未能真正就此而偃旗息鼓。“明年价格上涨的压力会有所增强,但将CPI增速控制在5%以内是有希望的。”12月7日,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在《2011年经济蓝皮书》发布会上这样表示。
生意难做
在临近上海广陵四路的菜市场,张权和他的家人有一个卖豆芽、海带等食品的摊位,每天大概有700-800元的销售额,如果再剥除进货成本和摊位费等支出,他们每天赚到手的利润大约三四百元。前些日子,他所在的市场蔬菜价格上涨得颇为厉害,“就跟网上说的差不多”。
“但我们摊位的豆芽和海带都没有涨价。”12月5日下午,张权对时代周报记者说。据其解释,豆芽的价格取决于绿豆价格,近半年来绿豆虽然涨价了,但由于他们已经跟上海当地的生产绿豆芽的厂家签了买卖合同,所以价格一直保持平稳。
在张权看来,目前市场上蔬菜的价格之所以会上涨,主要是因为在流通的环节中间商太多,交易次数太多而导致价格有所增长。
“国16条”规定,自12月1日开始,全国所有收费公路全部纳入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范围,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并将马铃薯、甘薯、鲜玉米、鲜花生等新增农产品列入绿色通道品种目录。
但让张权担忧的是,免收过路费并不必然会导致蔬菜价格下降,因为在他看来,这几天市场上从菜贩子手里拿到的蔬菜价格并没有明显地下降。“搞运输的成本是降低了,但卖到市场上的价格还是差不多。”张权说,“商贩他是按照利润的百分比来定价的,打个比方他就要创造20%的利润,如果今天这批菜他花了1万块钱进货,他就要卖1.2万元,不管你的价格有多高。”
在张权看来,此轮蔬菜价格上涨对自己最主要的影响是心理方面的因素:“有些顾客认为菜市场菜价格很高,不愿上农贸市场买菜,这导致市场人流量减少,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意。”
涨价之谜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认为,此次物价上涨的特点跟2004、2007、2008年涨价的原因和品种都有所区别。2004年价格上涨是由于粮食减产,当时的CPI达到了3.9%,2007年是猪肉价格短缺引起的,2008年涨了5.9%。这次的特点主要是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其根源是因为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
“这次上涨的特点不是因为短缺而引起的,而是流动性过剩引起的。”周望军在11月10日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时说。
自11月22日开始,国家发改委连续在官方网站发文就如何贯彻执行“国16条”、稳定物价作出阐释,并称游资炒作和不法经营者采取欺诈、串通、哄抬、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操纵相关商品价格,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直接推手。
在这个判断之下,国家发改委成立了一个由国务院办公厅、发改委、农业部等约20个国家部委组成的部门联席会议,分赴18个省市区调查了解有关地区价格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供求和价格变动情况。
“当前这一轮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特别是蔬菜价格推动的,这多少是个意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负责人吴庆对时代周报说。他认为,从长期来看,运输成本和农业劳动力价格会持续推动着城市农产品价格上涨,而在个别城市,还有一只“看得见的手”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
在张权看来,摊位费的确是他们这些在菜市场上做生意的人最为沉重的负担。“现在一个摊位一个月光租金就要1000元左右,加上水电费和垃圾处理费的话要超过1400元,摊到每天的话要支出50元左右,加上房租一天要三四十元,如果加上吃饭的话100元就没了。”他计算着说,“我们的利润大概会有 30%左右,如果一天的营业额达不到1000元,是很困难的。”
中国式反通胀
从12月开始,在全国的主要大中城市,包括张权所在的菜市场都推出了响应政府政策的新举措:组织人力直接到农田里向农民收购蔬菜,回到菜场上进行特价销售,这样一来,他们的蔬菜价格每斤要比普通商家便宜一块钱左右。
“就在昨天,市场上拉来了30筐蔬菜,上午就卖完了;而在普通摊位,一天如果能卖掉2筐就撑死了。”张权说。
据其观察,特价的作用十分明显,所有的顾客都一拥而上进行抢购。“但是菜市场的普通商家现在比较有意见,因为2筐和30筐的差距比较悬殊。”
可以确定的是,张权在自己的摊位上看到30筐菜只是国家平抑食品价格众多措施中的一个缩影。在11月下旬,国家发改委称,10月底以来,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等部门已通过郑州、安徽粮油批发市场,投放国家政策性粮油2550万吨,并且还将会继续投放850万吨。
各大中城市也纷纷出台措施。紧随“国16条”,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在11月26日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号称“粤23条”,严控物价;广州、东莞等地也向城乡低收入居民发放临时物价补贴。有报道说,北京为逾22万名低收入工人一次性发放补贴100元人民币(合15美元);而陕西省政府拨出6000万元,帮助大学食堂补贴成本。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12月1日,全国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24个蔬菜品种综合平均批发价比上期(11月24日)回落10.07%。
“中国式反通胀”似乎已经奏效。多位学者早前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指出,所谓中国式反通胀,最大的特征是央行、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委联手,从货币政策、行政手段等多种方式进行干预,提高准备金率、加息、禁涨令、抛储、民政补贴,一个都不能少。
蔬菜价格的上涨还是影响到了张权一家的买卖。为了平抑物价,他所在的市场推出了卖特价菜的试点,他家的摊位就是其中之一。“市场上要求我们搞特价,原来我们的豆芽卖1.5元一斤,现在就只能卖1元钱一斤。”张权说,“但即使搞了特价,我们的销售量也没有增加。”
周望军在12月5日接受央视采访时认为,控制物价主要使用的是经济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应谨慎使用,并表示自己不赞同部分城市出台的“蔬菜限价令”。
11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作出修改。“修改后的规定将加大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国家粮食局的一名官员对时代周报记者说,“现在可以讲,很多工作都是服务于稳定物价这个重点。”
以升值抑通胀?
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确定明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意味着实施了两年多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要退出,也让之前有“经济模式不改变,通货膨胀无法终结”之虑的经济学家们松了一口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认为,为了避免出现目前由局部供给冲击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转换成全面通货膨胀,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将采取总量对冲、增量控制与适度升值、谨慎加息、适当管制流入资本的对策来收缩流动性,并管理通胀预期。
巴曙松认为,尽管短期内货币政策能否抑制通货膨胀尚存疑虑,但对于控制通货膨胀预期而言,却是必要的选择,所以收缩货币将是必然方向。
而吴庆则建议说:“让汇率价格自由浮动,适当上浮是当前控制通货膨胀最好的办法。”他认为,从宏观层面上看,目前中国最根本的通胀压力来自持续的国际收支盈余正在推动实际汇率升值。而在微观层面,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进口品价格降低。
“对于无需再加工的消费品,从采购到运输交货最后送上国内的货架,空运的1个月内就可以完成,海运的2-3个月也可以大规模上架。”吴庆说,“因此,通过升值抑制通胀的时滞很短,效果会在1个月后显现、3个月内扩大并且显著反映在物价指数上。这是进出口依存度高达70%的国家独有的好处。”
他同时建议,为了让汇率调整对国内这些价格产生更大作用,可以通过增加配额等方式降低进口壁垒,增加进口数量。而对于需求刚性的商品,只要适销对路,即使高价进口,也能降低国内价格。
“最近涨价较快的食品就是刚性需求。虽然居民对食品的需求总量变化不大,但内部也分高中低档的细分市场。”吴庆说,“一些居民增加了对高档进口食品的消费,就一定会减少对国内低档食品的消费,从而抑制低端食品价格上涨,让低收入者从这项政策中得到好处。”
他用了一个比喻说:“如果说上述政策组合是一服中药,那么加速升值是主药,降低某些进口壁垒就是药引,能起到抑制通胀的效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