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太丰富了,下次我要换个大点的购物车!”在香港上水火车站,满载而归的深圳主妇小雯心满意足地笑着。她的手推购物车里,有 1.1港元一包的天然海盐、30港元一大瓶的家庭装飘柔,还有大桶的有机酱油……
深圳人为何到香港“打酱油”?
“香港酱油”好吃不贵
“没办法啊,深圳的物价涨得太快,不少东西已经贵过香港了。”持“一签多行”签证的小雯如今每月至少要到香港采购一次。精明的她算了一笔账:红富士苹果深圳平均一个要4块钱,而同样大小的苹果在香港10港元能买4个;深圳的鸡蛋已涨到9毛钱一个,类似的在香港惠康超市23港元就能买30个;10卷装的维达卫生纸,深圳的超市卖32.5元,香港超市才卖28港元……
尽管近来关税征收趋紧,但像小雯这样的“换城”消费族,从公司白领、购物达人到家庭主妇,在深圳都不少。赴港“打酱油”已经成为一些深圳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仅是深圳。复旦大学近日一份沪港两地物价比较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农产品、海鲜产品还是洗护类日用品,上海已“阶段性”超越香港。
当地从事传媒行业的孙宁小姐近日抖出一张计划赴港“血拼”的购物单:奶粉、沐浴液、运动鞋、XO酱与蚝油……“你看物价涨得多快,我已经和几个闺密约好了,搭乘沪港列车去扫货。”与此相关的是,过去要到圣诞前夕才会一票难求的沪港列车,今年竟提前上演“抢票”戏码。
靠近深圳湾口岸的香港元朗区屯门市广场,那里商家为鼓励深圳人过港消费,最初购物满400元就赠送回程车票一张。现在由于前往的人数太多太频繁了,改成满800元才送。
深沪人到香港“打酱油”,只是近期内地物价快速上涨的一个缩影。有媒体感慨,以往赴港购物往往是带有奢侈意味的浪漫之行,如今却变成了为厨房和卫生间补货的苦力之旅。
物价倒挂形成有因
此前媒体在物价报道中提到李锦记510克装财神蚝油,深圳售价10.9元,而在香港折合人民币9.4元。11月6日,在深圳蛇口的大型超市内,一位当地主妇指着这款酱油16.8元的价格标签,不解地问:“前几天不是10.9元吗?”售货员答道:“那是搞活动的优惠价,现在恢复正常价格了。”
10月份香港物价上涨幅度为2.6%,而深圳公布的物价涨幅则达到了4.8%。许多市民说,香港与深圳毗邻,印象中日用品价格一向高于后者,近来为何倒挂起来?
香港物价稳定得益于多方面的因素。
众所周知,香港本土资源供给能力匮乏,大量的产品要依靠进口渠道。之所以物价水平反而低于内地,是与香港免税政策和超市货源广泛有关,如果内地商品价格过高,香港超市的进口商品会更多一些,由此有效抑制了整体物价上涨空间。
除了自由港的便利,香港特区政府还有一套应对通胀、平抑物价的成熟机制。
虽然不直接干预市场运作,特区政府却通过向居民发放补贴和减免税赋的形式,将相当大一部分通胀压力承担起来。2008年面对通胀,港府除了给弱势群体额外发放社会救济及伤残津贴外,还给全港每户住宅补贴电费、给每位低收入人士退休金账户注资、给每名65岁以上老人发放现金等。
针对商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问题,港府建立完备的市场监控机制,每天都会在网上公布当天主要生活物资的供应数量和批发价格,提高市场透明度,避免居民产生恐慌。如果某种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波动异常,确定有人操纵价格,等待他们的将是倾家荡产式的重罚。
香港市场的蔬菜由内地供应,加上运输、关卡等,价格本应比内地高出许多。但香港早在1946年就成立了非盈利单位——蔬菜统营处,统一管理香港的蔬菜供应。市场管理仅收取较低的服务费,还要将其中一部分反馈给市场,使终端价格相对低廉。
“海囤族”的生活逻辑
早在1986年1月11日,新华社香港分社播发了一则电稿——“到深买菜港人,平均每天两万”。新闻称由于深圳农贸市场零售农副产品比香港的价格便宜,香港许多家庭主妇专门由九龙乘火车到深圳采购。
20多年过去了,景象依稀似旧时。但随着大陆物价不断上涨,港元对人民币连续贬值,深港间的客货流向发生了逆转。除了商家推波助澜、食品安全考量、媒体爆料炒作、部分市民盲目跟风等因素,逆转背后的主逻辑依旧是经济生活常识——“图便宜”。
“积极主动想办法把生活成本降下来。”经常赴港“打酱油”的李小姐也属于近来网上不断涌现的“海囤族”一员,她的心态很有代表性:在深圳工作8年,工资一直没有提高。她觉得,即使不能跑赢通胀,至少也要“海囤”自救。
有评论认为,“打酱油”本是网络语言,深圳主妇去香港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行为,微妙地契合了“打酱油”的多重含义:一方面真的从香港打回了酱油,说明深圳的物价高于香港了;而另一方面似乎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无言地诠释对当前物价和通胀的现实态度。
“我们不能以此说大陆或者上海、深圳的物价水平就要高于香港,但可以通过这一现象管中窥豹,看到通货膨胀的影子,这提示政府要更进一步控制好通胀预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高帆分析。
当然也不乏有乐观的专家。从单一的港人北上到“换城消费”的变迁上,他们看到了“深港同城融合的加速”。(记者 任成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