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生活 > 圣元奶粉疑致女婴性早熟 > 正文
追查
8月15日,在卫生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卫生部专家组的专家们认为部分女婴的乳房发育是“微小青春期”的表现,而非奶粉所致。这种说法面世后,“微小青春期”立刻成为网络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很多家长都表示懵懵懂懂,没听说过这个概念,甚至临床工作多年的儿科医生、儿科研究生都表示没有学到过这个词汇。那么这个词汇到底从哪儿来的呢?由于卫生部已经给出了“官方答案”,很多医生都婉拒了本报记者的采访,求证只好从专家在发布会上提到的“《威廉姆斯内分泌学》”等中外专业书籍开始——
儿科医生头回听说“微小青春期”
昨天全天,本报记者通过对一部分中文学术期刊的检索,没有发现与“微小青春期”有关的条目。同时,记者还试图通过百度、谷歌、维基百科等几乎所有搜索网站查找“微小青春期”的概念,仍一无所获。
这个词汇在网络上的存在也仅限于此次卫生部组织专家所做的解答,私下接受记者采访的儿科医生包括儿科内分泌专家都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新词,这似乎证实了“百度词条”中关于“此词由卫生部创造”的表述确实准确。
可是,去掉一个“微”字,“小青春期”这个概念就频繁地见于各类文献和搜索条目之中。记者结合新闻发布会中儿科内分泌专家、卫生部专家组专家梁黎之前所做的有关“小青春期”的解释,基本可以确定,所谓“微小青春期”,和“小青春期”是一回事。最终卫生部网站选择了前者,一个比较生僻的概念,不知何故?客观上来讲,可以说是让试图了解这一概念的非专业人士们不得不绕个大弯子。
在 “微小青春期”的英文表达上,也存在同样的状况。
人民网英文版、环球时报英文版等多家媒体所做的翻译是“minimal puberty”,而卫生部首页上所做的翻译是“minipuberty”。
经记者在搜索引擎上查找后发现,minimal puberty这个词最罕见,似乎只有我国媒体在使用,而minipuberty的相关条目也是少得可怜,在英语医学书籍上,最常出现的是mini-puberty这个词。
对于mini-puberty,就能找到很多予以定义的书籍了。记者在google图书中搜索到了3270本与mini-puberty有关的图书,其中爱思唯尔公司出版的一本《儿科学》就认为,由于新生儿生殖轴系的完备和性激素的分泌水平,出生后直至4岁的女童都可能存在mini-puberty,期间可能见到乳房轻微变大的情况。
包括其他一些图书在内,这些关于mini-puberty的表述与卫生部专家的表述基本符合,因而也不难看出,mini-puberty与“微小青春期”或“小青春期”其实是同一概念。
专家提供的某书某页中,未发现“微小青春期”一词
在发布会上,伍学焱教授在提出“微小青春期”概念时,曾经非常肯定地提到了《威廉姆斯内分泌学》一书,并给出了准确的页数。记者询问了多名医生,他们表示该书并非学医的常见参考书,因此没有收藏该书,也不清楚该如何查找。后经多方努力,记者终于找到了该书的第10版。记者发现,第1045页的确有和伍教授介绍“微小青春期”的表述基本一致的一段文字,但是这一页中没有提出mini-puberty一词。记者在对该书进行全文检索后发现,通篇也找不到mini-puberty一词。只有在该书所列举的参考书目中,有一本书名中包括“minipuberty”一词。
[批注]
调查的难度之大不必多说,可结果还是不能让人满意,因为除了卫生部的官方文字,记者仍然没能找到“微小青春期”的准确描述,而专家以为佐证的书籍中却缺失了本该出现的证明关键字,更让人对这个词汇的准确性产生了怀疑,记者由衷地感到,如果卫生部和专家们能够选择一些常见的概念,一些可以直接表达所述概念的书籍,可能更有利于公众的消化和理解。
追访
卫生部的官方解释中称:可以把“微小青春期”看成是数年之后真正的“大”青春期的一次小型预演。目前,对“微小青春期”的实际意义并不十分清楚,其表现也因人而异。常常被我们忽略,但它的的确确是存在于我们生命早期的一种生理现象。那么,“微小青春期”究竟是否存在,对孩子未来的生长发育会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呢——
用哪个词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诊断错误
方舟子(学者,科普作家):
公众之所以对这个结果不满意,其实也是咱们平时跟国际不接轨,介绍得少,临时抱佛脚,难免让人产生怀疑。“微小青春期”应该就是mini-puberty翻译过来的,在很多英文文献里都有描述。我爱人怀孕的时候、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都曾经查找过儿科的资料,看见过这个词汇。国内之前没有这个词,所有中文文献里都没有。
婴儿在“微小青春期”出现一些性早熟情形是正常的,而且个体表现会有差异,至于出现原因,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现在还说不清楚。只有乳房发育而没有其他性早熟病状的生理现象叫做“单纯性乳房早发育”。女婴在“微小青春期”时出现“单纯性乳房早发育”的情况,大概在千分之几的概率,并不是特别罕见。
母亲怀胎的时候,胎儿的性腺已经形成,但其性激素分泌会受到母亲体内因素的抑制,表现不出来,当胎儿一旦脱离母体,就会开始分泌性激素,出生2到3个月的婴儿其性激素水平会达到高峰,然后再慢慢降下来,大概两年后就会降到青春期前儿童的范围,这段时期如果出现“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也会自己消失,没有副作用。在国外,专家们认为出现“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情况是良性状况,只有国内才把这个当成病来治,要求避免吃雌激素高的食品,其实是没有必要的。
张医生(儿科医生,有18年从业经历):
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个词,我还专门问了我们内分泌科的专家,她也不知道,但是卫生部的专家组既然说了,那我们的不知道可以被理解为孤陋寡闻吧,我一个小医生哪敢跟卫生部叫板。
在实际临床上,也很少见过或者听过这个情况。婴儿有时候会出现性激素比较高的情况,或者是乳房早发育,这确实存在,但一般都是刚生下来的时候,或者稳妥点说是周岁之前。
毕竟我不是权威专家,不好多说,不过,以后我们的业务学习中肯定得加上“微小青春期”这个概念的学习了,这会儿是你来采访我,估计很快就会有患儿家属过来咨询了,我们也得赶紧补补课。其实,用哪个词来说不是什么大事,也不重要,最关键的就是别给患儿诊断错了就行。
圣元奶粉是不是涉嫌导致儿童性早熟的事件,最终以卫生部出面提出“微小青春期”这一新词而结束,可是在圣元感谢“及时澄清”的同时,一些公众却感到无从谢起,甚至更加糊涂。
因为“微小青春期”的提出者只抛出了新词却没有进一步的科普,对于怎么理解微小青春期、为什么之前从来没有提及这个概念、出现微小青春期后对孩子有什么不良影响等问题,虽然是公众的疑问,虽然跟此次事件紧密相关,却没被一并发布。
质疑、求助声四起,《中国新闻周刊》甚至在网站上制作了主题网页“与微小有关的青春期”:“诚邀各位公民记者谈论自己的或者孩子的微小青春期经历,生理或者心理上的均可”,甚至建议增加“微小青春期”卫生课。网友辛辣的讽刺到处可见。
以一个疑问开始,以一个更大的疑问结束,这似乎成了一段时期以来公众对公共危机之后官方处理模式的一个惯有反应,为什么信任的链条始终没有办法夯实?
科普新词
昨天上午9点多,卫生部的官方网站上,出现了对微小青春期的官方解释。在这个被命名为“儿童性早熟与牛奶雌激素相关问答”的专题下,关于儿童微小青春期的解释被作为第一个问题置顶,可见,官方也接收到了民间对此颇有疑问的信息。
“微小青春期”
出生时,下丘脑-垂体-性腺(睾丸或卵巢)轴作为体内重要内分泌调节系统之一,虽还不像成年人那般稳定,但已基本完成建立。出生前,在母亲体内由于胎盘产生大量的雌激素,使该系统暂时被搁置。出生后,随着脐带被剪断,胎儿与母亲失去了连接的纽带,胎儿内分泌系统必须开始学会独自承担重任。离开母体后不久,尤其是未来的男子汉们,在数分钟之内就开始调试其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运行功能,分泌的雄激素水平最高可达到正常成年男性水平的低值。此时,睾丸轻度增大、有阴茎勃起,甚至可一过性地表现为颜面少许粉刺,此现象可持续到约半岁左右;与男婴相比,女婴的反应稍慢一些,但也要在几小时之内开始调试自己的生殖内分泌系统。此时,这一系统还不十分稳定,可间断地分泌雌激素。在此期间,雌二醇水平可波动于0到50pg/ml(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限)之间。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甚至极少数女婴还可出现类似青春少女月经的少许出血现象。这些表现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并且不十分明显,但可出现在2岁之前。婴幼儿期的这种表现,极其类似于真正青春发育的过程。因此,医学上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微小青春期(minipuberty)”。
(摘自卫生部官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