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价芦笋片是如何诞生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0日 02:45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卓铭

  一瓶小小的芦笋片,再次挑动国人对药价的怨气。

  有媒体报道称,出厂价15.5元的芦笋片,进入湖南省招标时价格已是136元,卖到患者手里则达到了213元。虚涨的价格背后,医院、医生、批发商瓜分了溢价。

  一般来说,药品的招标价即最高零售限价,即便医院加价15%销售,最高售价也不会超过156.4元,医院的过失不言自明。但矛盾背后纠结的是:湖南省的招标价格怎么会比出厂价高出8倍?

  其实并不是湖南,同款药品,河南的招标价是133元,湖南也是严格遵照了参考其他省份价格的原则。可见天价药品的产生是一场集体失察,板子不该打在湖南一地。

  从本人近几年的采访经历来看,招标价溢价8倍,真的尚在可容忍范围之内。因为绝大部分药品的“国家指导价”都比药品出厂价高出5到10倍,并非危言耸听。

  由于公立医院一般要求85%以上使用医保药品,因此“看病贵”主要就是医保药品价格高。去年11月,人保部公布新版全国医保目录,共涉及1850个通用名下的中西药品种,对这些品种国家发改委都实施了最高限价政策。

  深圳某大型医药代理企业董事长介绍:“大部分医保目录内的药品,发改委是按通用名统一定价的。各省也会增补一些医保品种,由各省定价。”进不了国家医保的药品,便开始走各省的医保增补途径。按惯例,省级增补比例在15%左右。

  芦笋片正是上述各省的增补品种。由于是独家品种,批发商直接报出了136元的高价参与招标,并获得了湖南省物价局的认可。

  尽管国家发改委曾24次规范药品价格,但收效甚微,诸如芦笋片这样的药品还是层出不穷。国家限价难道控制不了药价吗?来看看今年3月5日,发改委的文件中是如何设定限价的:“已上市销售但我委尚未制定价格的,暂由生产经营单位根据现行市场情况自行制定价格……我委将根据有关政策规定适时制定公布价格。”

  这就是药品降价难的源头。众所周知,“开药拿回扣”的现象由来已久。发改委的定价政策不从企业生产成本出发,而从带有回扣的市场价格出发,等于变相承认了回扣的存在空间。这样的药价,要何时才能降下来?

  国家限价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各省的“最高限价”是如何产生的了。

  我想如果有一天,物价部门不再是坐在办公室里靠收集市场数据定价,而是深入生产企业,按实际生产成本加上一定利润空间定价,控制药品售价才能落地实现。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