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8日电 《澳门日报》28日刊出社论《景点票价疯涨 地方功利短视》说,临近国庆黄金周,川、黔、津、滇、皖等地多个景点门票纷纷涨价,涨幅有的甚至高达70%。这是今年以来内地景区首次大规模提价,也是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发布限涨令届满后的又一轮涨价风潮。景区门票不断上涨,不仅是功利短视,更是管理不力的表现。涨价所透支的不仅是消费潜力,更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潜力。
文章摘编如下:
临近“十一”黄金周,四川、贵州、天津、云南、安徽等地多个景点门票纷纷涨价,涨幅有的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十。这是今年以来,内地景区首次大规模的提价,也是发改委等部门去年发布“限涨令”届满后的又一轮涨价风潮。
国家发改委于二○○五年出台规范景区门票的价格管理,指出“同一景点门票价格上调频率原则上不低于三年”、即“三年最多涨一次”的规定,在第一个三年届满后立即异变成为“三年就得涨一次”。于是在二○○八年,发改委不得不再次下发通知,要求用一年时间,对全国范围内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门票价格进行清理整顿,并且在清理整顿期间,门票价格一律不得提高。一年整顿期刚过,涨价风潮随即卷土重来,发改委无奈于今年八月二十七日再次要求“国庆前不涨价”。然而,依然有不少景点顶风涨价。
舆论认为,一些景点所以对国家发改委的“限涨令”置若罔闻,主要原因在于:首先是发改委发布规范景区门票的通知要求后,未有相应的监督政策跟进,导致其事实上对景点并无任何约束力。其次是一些旅游开发进入误区,景区严重依赖门票收入;而当地政府希望从旅游经济中收益而大肆开发旅游景点,对原有的景区,更希望通过上涨门票增加收入,以显政绩。
数字显示,内地景区平均收入的百分之八十来自门票,提价已成为主要创收手段。而在一些旅游业发展成熟的地区,景区的百分之八十收入来自附加服务、相关商品领域。此外,一些旅游景区被企业或个体承包经营,政府对旅游资源的管理缺失。目前很多地方的景区属民营企业甚至个体买断经营权,对价格、管理等拥有很大自主权,当地政府部门往往默许,地方物价管理部门也会站在当地角度决策,极易使旅行社和游客利益受损。
更为关键的是,地方景区的门票定价权在地方政府,因而门票涨价的实质并非在于景点,而在于地方政府要涨价。这也是近几年景点门票价格疯涨的根源所在。据媒体的调查证实,景点门票价格上涨所形成的收益,绝大部分并未用于景区的保护,而是被挪作他用。其中如云南石林风景区近三年来门票收入超过九亿元,但其日常资源保护经费只占百分之七,仅六千三百万元。目前该景区门票价格,拟由一百四十元上涨为二百元,涨幅达百分之四十。
据有关统计显示,内地现阶段风景名胜区的门票定价已属偏高,其票价的平均水平已高出其它国家的十倍以上。而此次一些门票借黄金周暴涨高达百分之七十,敛财之急切与明目张胆,令人瞠目。
当前,内地旅游市场与环境并不乐观,且潜压力逐渐显现。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民众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收入增长呈缓慢趋势,在此情况下,民众所能压缩开支的首先就是诸如旅游等享受项目。倘若盲目、大幅提高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必将使这种潜在思想变成现实行动,对整个旅游业都非常不利。且目前境外游已对境内旅游构成巨大挑战。主要挑战在价格上。因此,内地许多景区趁国庆黄金周大幅提高景区门票价格,是对自己不利、对当地政府不利、对游客不利,更对复苏中的中国经济不利。完全是一种短视行为。
黄金周是国家让公民快乐地享受假期权利,并自豪地游览祖国的美好河山。然而,每当黄金周到来的前夕,许多旅游景点疯狂涨价,涨幅惊人,让美好的风景大煞,让百姓的游兴大减。
景区门票不断上涨,不仅是功利短视,更是管理不力的表现。涨价所透支的不仅是消费潜力,更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因此,无论是自身可持续运营还是从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景区都不能只靠门票涨价来盈利,而是要在服务拓展、旅游消费品生产等多方面、多领域谋求更大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