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赵翰露 记者 谈燕
“奥莉”、“利惠”、“蝶翠诗”———你能猜到这些或琅琅上口或充满诗意的名字都是哪些洋品牌吗?在吴江路四季坊,每家入驻品牌,都被要求在原有外文店招旁,加上相应的中文译名。
“awfully chocolate”是一家来自新加坡专营巧克力蛋糕的连锁店,店员告诉记者,其它分店都还没有挂上汉语名,但在吴江路这家分店,按照业主四季坊的要求,已经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奥芙莉”。在这里,服装品牌“ONLY”翻译成了“奥莉”;通常被叫作“李维斯”的“Levi’s”品牌,正式中文名应该是“利惠”,现在终于在招牌上“正名”;日本品牌DHC本是一个英语缩写,却有一个充满诗意的中文名字“蝶翠诗”,既是谐音,又与其化妆品身份十分契合。此外,四季坊内一些私营小店,本来取了个 “洋名”,现在也按要求添上了中文名。
“我觉得这样挺好,尤其对一些不懂外语的顾客来说,毕竟我们是在一个汉语的环境里。 ”顾客张先生表示。另一位曾在中文系就读的李小姐则说:“有些品牌我认识但读不出来,很难记。取一个好的中文名字,就容易记住了。 ”
四季坊工作人员表示,他们这样做是响应政府号召,打造上海全新的对外窗口形象。“这些双语招牌都是请专业公司设计,形式上美观统一,也有利于减少误解和不必要的麻烦,令所有人都感到受尊重。 ”
其实,早在2006年,上海市语言文字委员会就通过了 《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该《办法》规定,广告、公共场所的设施应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用字;招牌、告示、标志牌等需要使用外国文字的,应用规范汉字标注。
“除了吴江路,上海很多商业街也正在推进这项工作。 ”语委会工作人员介绍,“我们还计划做一本白皮书,把外文品牌名和相应中文译名固定下来,一方面是规范汉字的需要,另一方面对这些品牌也是一种保护。 ”
不过,记者在南京路、淮海路等商业街看到,大多数品牌专柜只是在海报广告中出现中文品名,并未将其用到店招上。也有商场采取折中的办法,在商场导购牌上标注品牌中文译名,但各大专卖店门前店招仍是清一色“洋名字”。
“大多数商场业主和品牌店面还是配合的,”语委会工作人员表示,但目前中文译名规范工作尚未完全覆盖,一些品牌以“全球统一标志”为由不予配合。 “不过从长远来说,拥有一个信、达、雅的中文译名,对外资品牌在中国发展是有利的。如果在翻译中存在困难,我们也会组织专家帮助命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