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高房价下工薪族的消费心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0日 15:26 兰州晨报

  为楼狂?为楼忧?高房价下工薪族的消费心理

  本报9月25日民生观察栏目刊发《我为楼伤!高房价下的普通工薪族生活》,在网络的转载链接量最多达到2.34万项。一月之后的今天,还能在google高级查找中找到5660项的转载链接。

  一篇只有4000余字的普通民生新闻,没有过于激烈的冲突,也没有刺激的情节,只是描述了生活在楼价飞涨时代的几位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在受众中的转载链接却如此之多,只能说明楼价在每一个普通人心目中的地位。

  一些网络媒体和网民在转载的时候,还给这篇文章取了一个好听而苦涩的名字:楼房式爱情。“楼房式爱情”本来是文章中的一个小标题,却让很多不得不把爱情和楼房联系在一起的工薪阶层黯然神伤。

  本篇报道作为《我为楼伤》的下篇,描述的是工薪人士中的相对“有钱人”,他们思考高楼价和生活在高楼价时期的故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正在面临着第二套住房的购买。

  炫耀还是思量

  杨远志买了第二套房子已经大半年了,他没有给任何一位朋友说。一家三口,40多平米的房子越来越拥挤。2007年3月份,他和妻子一次性付清了120平米房子的总款。

  杨远志在西北民族大学当老师,他的妻子李梅是卫生系统的公务员。

  5年前,对于当时只有25岁的杨远志来说,能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不管多大,都是让朋友羡慕的。近几年,周围的人一个个都住上了大房子,最小的也超过了70平米。新的对比中,李梅开始节省每一分钱,来为换大房子做准备。“别人住什么样的房子,你看你住的什么房子。”李每次和杨争吵的时候,都要说这句话。

  武小英也不知道杨远志已经买大房子了。直到杨远志和李梅到武家来玩的时候,李对着武80平米的房子,骄傲地对武说:“我们在年初买了一套房子,120平米。”

  武小英羡慕李梅,因为李梅拥有第二套房子———虽然武小英的经济条件要比李梅好得多。

  武小英在滨河路的家住了五口人。她刚刚嫁过去的时候,使用面积80个平米的房子,住着两代四口人,尽管有些拥挤,好在武小英白天要去上班,还能趁着上班的时候透一口气。

  后来武小英和丈夫胡因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吵架。公婆偏儿子,武小英和丈夫吵了架,公婆的脸上就不好看,并且时不时地指桑骂槐,这让武小英很难受。武小英想赶紧再买一套房子,自己的小家能够搬出去。但是丈夫胡认为已经和父母在一起住这么多年了,现在父母年纪也大了,搬出去可能不太好。

  去年末,丈夫胡因为媳妇的事情,和父母争吵了几句,结果老人一怒之下离家去了亲戚家,最终胡和武小英跑了多次才把父母接回来。

  他们的女儿在年关降生,房子更加拥挤。而两代人对孩子如何培养的问题也陷入了僵局。

  胡也想搬出去了。

  武小英比杨远志经济条件好,是因为胡开的整形美容院前几年收入颇丰。为了多挣钱,胡在年初美容整形广告严禁登载的时候冒了险,最终被工商部门封了美容院。

  整形美容院的关门让胡的焦虑越来越盛,从他这里买第二套房子的事情只能暂时搁浅———他要把钱留下来,重新规划自己的事业。武小英有正式工作,她还可以贷款买房,但是面对今年以来连续调整的利息,她处在思量中。

  楼市人万象

  相对于胡和武小英,25岁的张建军经历单纯、认识也相对简单,但是在简单中却透着精明。

  “这里的房子,我想应该是涨价最快的。”张建军对房产的认识比一般人“有看法”。

  张建军在兰州一中旁边花14万元买了一套二手房。张建军的媳妇小李有自己的想法,按照他们两个人的收入,买一套大的新房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新房子大都距离城市中心比较远,在城中心工作的他们要增加交通成本。“房子到单位近了才方便。”经常要上夜班的小李说,“我们把房子买到一中附近,还想着以后孩子上学方便。”

  张建军认为房子的价值在它增值的速度。他们现在努力工作,等到一定的时候,也将有钱付第三套房子(他在榆中县城还有一套父母的房子),而那个时候,一中附近的这套房产将是兰州市内升值最快的房产之一,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我们的房子一直有人住,还在迅速升值。”

  事实上,楼市的飞涨让很多人精明了起来。50多岁的李迤当然更胜一筹,常年做生意的他感觉房价飞涨是给他的一个机会。他通过朋友,去年在东岗买了一套经济适用房,当时的价格是2000元。两周前,李迤到玛雅房屋中介去问了价格,现在他的这套房子每平米价格涨到了2600元,110平米的房子,增值了6.6万元。“再等等,看房价能涨到多少……好了就抛出去。”

  李迤看到了机会,却还没有把房产转变为现实的财富。而刘兴旺才是房价高涨的真实受益者,他在不经意间获利25万元。

  刘兴旺不是炒房的,他只是在买房———改善住房条件的过程中,“不小心”掉入楼市飞涨的财富“陷阱”。

  1997年,刘兴旺的父母退休了,到兰州和儿子住到了一块儿。当时刘兴旺和媳妇、儿子住在一个85平米两室一厅结构的房子里,住房紧张。1998年,刘兴旺通过一位朋友在西湖公园附近以1200元的平均价,买了一套72平米的房子给父母住。刘兴旺为了便宜,将房子买到了9楼。

  到了2004年,刘父年龄大了,身体状况下降。9楼的房子没有电梯,刘兴旺不得不开始找新的房子,最后在华联附近买了一套建筑面积150平米的房子给父母住。西湖公园附近的房子就空了出来,刘兴旺打算卖掉,打问了一下价格,他心里窃喜,这片房子每平米的价格已经接近2500元。

  最后房子以17万成交,刘兴旺一次性挣了9万多———这是他几年工资的收入!

  有人欢喜有人愁

  好运接踵而来。卖掉房子没几天,刘兴旺和一位供热公司的部门经理吃饭。在饭桌上,这位经理对他说,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欠了他们的供热费13万,最后给了一套房子顶账。顶账的房子有88平米,问刘要不要,如果要就11万给他……刘兴旺以10万的总价买来了这套房子。当时这家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楼盘均价在2800元左右,这让他眉开眼笑。他说,就是捡了一个大便宜。2007年9月,刘兴旺以总价25万元卖掉了这一套房子。

  刘兴旺只是楼价飞涨中获利的一个特例,如果说在沿海发达城市,这样的特例已经司空见惯的话,那么在兰州,他能够代表的仅仅是一小部分人。更多的人还将和杨远志一样,把第二套房子当作改善生活的必备条件。他们为第二套房子而拮据、炫耀,甚至无言以对。

  杨兰在年前买了自己的第二套房子。从这一点来说,杨兰又要比武小英幸福得多。

  杨兰是个下岗职工,爱人梁在政府做公务员。梁的工资很少,每月仅有1100元。3年多前杨兰在一所中学办了一个小卖部,月收入上万元,从此走上了“富人”之路。

  对房子的要求随着存款的增多在不断地叠加。杨兰39岁的年纪,住在90平米房子的只有她和梁,还有他们的女儿。两室一厅的房子,2003年,杨兰的公婆从乡下搬来了,没有地方住。当时的杨兰刚刚办起小卖部不久,还在还买上一套房子欠下的钱,杨兰就托人在学校里给公公找了一份看门烧水的活,让公婆住在学校里。

  梁的哥哥是一名处级干部,想着给父母住上更好的房子,于是,和梁商量给老人买一套二手房住,但是兄弟俩在谁掏多少钱上没有达成协议,最后作罢。

  婆婆已经70多岁了,帮着卖完货之后,还要赶着去给全家做饭。老人虽然身体康健,但是腰酸腿疼是免不了的,长期下来,梁的其他兄弟姐妹意见多了起来,但是杨兰在婆婆走后,还要忙着进货,根本无暇顾及家里。终于,积聚已久的矛盾爆发,杨兰和老人狠狠吵了一架,两位老人要和儿子梁断绝关系,梁只有再和杨兰打架来让两位老人心理平衡。一时间,家庭乱成一团。

  空中楼阁的纠葛

  杨兰本来打算多存点钱,为自己的以后作铺垫。但是她这么急着要买房子,还有其他的原因。杨兰的房子是一家单位筹资建的,相对于买商品房,也算占了一点小便宜。买这套房子时两口子也是想着孝敬老人,不让老人受罪,而将房子买到了一楼。没想到,一楼不仅吵,而且光线不好。后来在2006年底,房子边修路施工,又灌进了水,有部分地面塌陷,这让原本牢骚满腹的杨兰更加不能忍受。他们找相关部门反映了多次,但是都没有人理会。后来,虽然杨兰自己掏钱把房子修复了,但是她不再和以前一样在工作结束后,满怀期待地回家。

  杨兰终于买了第二套房子,这套房子只有72平米。杨兰说:“我们老了以后,只要够我们俩住就行了。”杨兰的房子还在建设中,杨兰就像对待第一套房子时一样充满了热情,她几乎每一周都要到正在建设中的房子去看看,找回了失去已久的热情。她的女儿经常取笑她:“我妈经常去看她的空中楼阁。”

  杨兰的房子就在学校的后面,她可以在闲暇之余,随时抬起头,透过窗子看到外面工地上的情形,对于工地的每一天进展也了如指掌,她会精确地说出几个月以来哪一天工地曾停工。

  杨兰的女儿今年已经上高中了,中考考得并不好,杨兰最后托了人,还掏了7000块钱才将女儿送到高中,这让杨兰在一段时间里很是不快。杨兰指着正在建的房子给女儿看,“你不好好念书,把家里两个平方的房子白白送人了,以后要还给我和你爸。”

  杨兰是一个没读过几年书的家庭妇女,她只是为了维持这个家庭,为了家庭和睦,她凌晨5点就要起床去小卖部收拾,等待第一批学生的光临。她知道这个小卖部不可能一直让她开下去,哪一天都可能关门。她想着万一小卖部关了门,爱人到时候也将辞去工作,然后他们卖掉现在的房子,一起到乡下养牛———她甚至为自己安排好了离开城市的工作。

  没完没了的房子

  杨兰和胡不一样。武小英的爱人胡是兰州医学院的优等生,又在上海进修过,并且学从名师。这让胡一直对自己的本职工作难以割舍。10月27日,武小英打电话给她的朋友,了解买第二套房子的事情,这次他们买房不再主要是为了自己住,更是为了胡的工作。他们已经看准了省政府对面的一套楼房,这套房子既可以居住,也可以用来开公司,做美容院。如果租房,一年的租金接近30万,还不如索性买回来,一物两用。

  事实上,胡和武小英的爱情,纠葛了太多房子的因素。早在2003年,武小英将父母、弟弟接到兰州之后,承诺要给父母买一套房子。但是武小英将全部的工资都留给父母,还是仅够父母、弟弟租房和生活。后来武小英强硬地从胡那里“借”来了10万元,给父母买了一套二手房。“刘备借荆州,有去无回”,这让深知挣钱难的胡耿耿于怀。

  现在,胡要掏近80万买房子,武小英根本不敢提之前给父母“借钱”买房的这件事。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链接

  房地产调控,而效果有限的原因中的几个代表观点:1.建设部等认为宏观调控是个过程,调控的效果滞后,需要更长的时间政策效果才能呈现出来。

  2.发展论观点,中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房价上涨和房地产的高速发展是正常的。

  3.趋势论观点,对住房的需求在较长的时间里都是求大于供的。

  4.认为调控的措施不够完善。

  5.认为我国现在的住房领域存在着两种结构失衡,即住房供应体系结构的失衡和住房市场供应结构的失衡。

  (链接资料来源于中国社科院出版《中国公共政策分析2007年卷》)

  面对飞速发展的城市,有多少人在为楼欣喜,又有多少人在为楼忧叹。

  本报记者蒋生连摄

  本报记者王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