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黑胶迷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2日 16: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国庆 某一期的中国版,封面美女依然SEX,区别是这次她用一张黑胶唱片挡住了下半身G点——黑胶唱片俨然成了切·格瓦拉一般的潮流符号,就像一些咖啡馆或书店,会在墙上粘几张破旧的唱片,传达点滴某种虚假的知性。 对于我等LP黑胶迷来说,这样的画面很倒胃。如同伍迪·艾伦用嬉皮的方式拿所谓的中产开涮,尽管我们都明白,LOWTECH不敌HITECH,数字早已战胜模拟。黑胶唱片已经成为怀旧记忆,一小撮发烧友之最后崇拜。当然,在这群遗老遗少里,不乏知识界名人——纵横华语文坛的李欧梵教授,传说中他的黑胶境界已臻天人合一,对于热爱古典音乐的李教授来说,收藏黑胶唱片的热情足以引为表率,千古传颂:"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和老婆离婚"。 作为爵士乐迷的村上春树,写小说前开了一间酒吧,背景音乐当然是JAZZ,播放的自然是黑胶唱片。所以,村上在随笔<世界就是中古唱片行>里说,"我的兴趣是收集旧的LP唱片。范围主要是爵士乐,我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去找中古唱片行"。 在IPOD颠狂的极客星球,还有人如此固执地迷恋黑胶唱片,多少有些离经叛道,多少会让世俗中人误读,觉得这帮人不是特别矫情,就是乐于活在旧社会不愿醒来的古董。其实,对于越来越庞大的黑胶社团来说,他们更钟情于被黑胶唱片真实还原的音乐本身。 在音响论坛里,有一个问题被时常刷新:"黑胶与CD哪个音质更好?"结果永远是虚无缥渺,因为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一种误导,如同你非要在西施与维纳斯之间挑出个超女来,何种结果都令人难以信服。倒是好莱坞大片<石破天惊>里,尼古拉斯·凯奇很潇洒又巧妙地作了解答:"声音不同,聆听的感觉亦不同。" LP与普洱茶很相似,醇,厚,保值,又可以给股市落难的炒家提供炒作题材。身为一名貌似发烧的黑胶友,我的切身感受是模拟录音更保真,更温暖,更有弹性,或者说更有人性的味道,如同歌者在你耳边吟唱,断然没有CD的冰冷与千篇一律,具体可以用来描述的画面,莫过于<无间道>里刘德华在音响行聆听黑胶版蔡琴<被遗忘的时光>那片刻的时间停滞——美国著名乐评人泰德·利比在<古典CD鉴赏>里说,"数位录音无法捕捉音乐中最细微精妙之处,因而让音乐失去了生命;与传统唱片的温暖音色相比,CD显得冰冷、刻板、粗糙。" 现在,黑胶唱片在欧美大规模回潮,年轻人以玩黑胶为潮流,而老年人从黑胶里寻到真我,投机者则从中寻找增值商机。当然,还会有一些人附庸风雅,通过黑胶唱片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属性,试图以此来跨入品味之门。几年前我做过一个<黑胶回潮>的专题,杂志出街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声音来自中国的新奢华之都上海,他们说这么破烂OUT的东西你们还做?还有一种声音来自东方明珠香港,他们很惊讶居然在广州还有这么多人玩黑胶,因为他们知道玩黑胶与收藏古董手表、相机、家私一般,都是败家玩艺,而且更讲究技术含量。 玩黑胶是很费时间的,包括欧美现在都很少出版新唱片。要想玩黑胶只能去二手店里淘,去拍卖网邮购,再加上黑胶唱机的唱臂、唱针要调水平才能出靓声,绝对是中产慢生活的典范。费钱更是肯定的,毫不夸张地说,玩黑胶比一般音响发烧更浪费,先不说番禺有个玩家买了一个近十万元的唱针,单是唱片购买就是钞票黑洞,时下二手市场的古典、爵士类唱片均价每张早已跳过两百元大关…… 曾经拜访过画家何坚宁,这位视音乐为另一个生命的艺术家,没有别墅没有名车,却拥有接近百万元的音响系统。他迷上黑胶唱片一年,已经收藏过千张古典唱片,其中不乏绝版、头版经典,花掉的钞票暂且不说,仅仅是每日风雨无阻去陶街旧货市场淘唱片的热情,已非一般常人所能理解。朋友的描述更生动:何老师画到一半,就想着这张画卖出去能换多少张唱片回家。而老何则自言自语:喝普洱,听黑胶,人生至高境界。 苹果MAC机里有一种软件,可以将MP3以黑胶模式播放,以哔卟杂声将你带入复古情境。这是一种伪黑胶式滥情,以粗糙的方式为这个日益荒漠的心灵世界提供另类调情,遥相呼应尼克·霍恩比在<失恋排行榜>中的感叹, "星期二晚上我重新整理我的唱片收藏:我常在有情感压力的时候做这事。有些人会觉得这样消磨一晚的方式很无趣,不过我不是这种人。这是我的人生,而且能置身其中,让你的双手埋没其间,触摸它,感觉很不错"……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