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国股市失败原因 探寻拯救之路(之三)

2013年01月16日 11:33  作者:陈培雄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陈培雄[微博]

  长期以来我们误解股市包括融资功能的原因就是认为股市对直接融资太重要了,重要到把融资功能列入了股市。而这种理念带来的后患是本末倒置,人们忘记了什么是企业直接融资,更忘记了为企业发展提供巨额资金的广大中国股民。

剖析失败原因 探寻拯救之路(之三)

  误读股市功能原因分析

  为什么在长达20多年时间中我们一直会认为股市包括融资功能呢?本文将对此作出详细分析。

  还是从融资谈起。前面我们已经给出了融资的确切含义:(1)融资指企业融资,即企业是资金融入方;(2)企业获得新增资金,必须有新增资金流入;(3)融资是指企业面向大量个人的融资;(4)融资是一个过程。

  第(1)点明确融入资金主体是企业不是个人或政府。第(2)和第(3)点强调有新增资金注入,并且是较大量资金,同时涉及到很多陌生人。之所以强调融资额较大和需要向很多陌生人融资是因为办企业都是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业就是几个人办起来的,是向熟悉的亲戚朋友融资,由于数额不大,所以这种融资属于私募,往往不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面向公众的公募。第(4)点强调融资是一个包括很多环节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单一环节。当你借给熟人几百元几千元时都会小心,更不必说几万几百万借给陌生人了。从银行代表广大储户向企业放贷的过程就可以看出这个过程的复杂性。在当前情况下,中小企业要是没有抵押物或者担保几乎就是贷款无门。有抵押物的贷款实际上不是贷款而是资产置换。

  由于融资规模范围广大,特别是企业向大量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融资,仅仅是向公众介绍企业项目,能够让普通百姓明白项目已经是困难重重,更不必说后续融资了。如果没有保障措施,企业融资在概率上属于不可能事件。为此人们就设计了一些保障措施来解决企业融资这一难题。迄今为止,人类共发明了两种机制。

  机制一:银行代理机制

  由于企业和大量个人相互不了解也不信任,如果企业直接向大量个人融资则很困难,即交易成本极其高。不论千年历史的银行是怎样一个演变过程,可以认为现代银行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存在的中介代理机构。银行作为企业和个人之间的桥梁和屏蔽墙,一方面建立起了企业与个人的联系,另一方面屏蔽掉了大量个人对陌生企业投资的担忧。这种机制的优点在于:

  (1)银行以其资金实力、专业知识和信用取得公众的信赖。银行的信用度要远高于一般企业。于是,广大储户就将钱存入银行获取固定收益,使得银行具有向企业放贷的资本。

  (2)对需要融资的企业来说,不需要再面对成千上万的个人,而仅需面对单个银行,从而大大减低了向公众融资的成本。

  (3)对于个人来说,将钱存入银行获取固定利息这是最安全的投资。尽管他的钱最终是投入企业,但是对储户来说这种给企业融资的风险已经被银行屏蔽掉了。

  (4)银行以其专业化的管理、规范的贷款流程、严密的风险防范措施保障整个融资过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篇文章已经谈到企业融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很多个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融资过程是包括从企业提出融资要求开始,一直到整个融资结束,特别注意这里指的结束不是放贷结束而是企业还款结束。当企业还不了款时的融资过程还包括了诉讼程序。当企业破产时的融资过程还包括银行的坏账处理。最后当很多企业都还不上款时则融资过程包括银行自身的破产程序。

  可以看出,银行代理机制下,银行是用身家性命在保障整个企业融资过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不是企业直接向大量个人融资而是通过银行机制所以称为间接融资。

  机制二——综合机制

  还是回到企业融资问题。假设没有银行代理机制,企业仍然要向大量个人融资。显然如果没有保障措施,企业直接向大量个人融资不可能实现,或者说交易成本非常高。现在我们转换角色来想问题,如果某人要给某个企业投资,除了这个企业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还承诺给多少回报外(这是基本条件),能够想到的、促使个人把钱拿出来的方法就是两个:(1)万一情况不对可以马上逃脱,即投资退出便利;(2)有一个我信得过的人告诉我这个企业值得投资,并且这个人以前说过10次9次都是对的。不妨称这第(2)个方法为第三方保障措施(注意不同于银行这种第三方)。显然个人向企业投资的概率有这两个条件就比没这两个条件的要高很多。不难看出,方法(1)就是我们的股市,而方法(2)下面详细分析。由此,综合机制包括了如下两个保障措施:

  (1)退出便利措施。有无退出便利措施对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影响很大。有退出便利措施人们就敢投资,因为可以规避风险。显然,这个退出便利措施就是股市。从股市的诞生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先有股份制公司形成对社会资金的募集,由于所募集资金投入大规模生产无法退出,所以才有股市通过转让股票实现变相退出。

  (2)第三方保障措施。前面谈到,有一个我信得过的人告诉我这个企业值得投资,并且这个人以前说过10次9次都是对的。那么我对这个企业投资的信心就会增强。现实中不可能都有这么个人存在。那么什么是第三方保障措施呢?国外就是以券商为代表的包括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在内的中介机构。他们不会提供银行那种保障,他们提供的仅仅是投资参考建议。但是在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很多券商由于专业水平差或者欺骗投资者从而被市场所淘汰,另外一些则生存下来了。少数成为了优秀的、世界著名的投资银行,如高盛、美林等。这些能够存活下来的券商用其身家性命在为大量个人提供保障,一旦失败就会被市场淘汰。这些公司能活几十年上百年,他们不会为一家想要向公众融资公司的利益去断送自己百年的历史。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综合机制的本质是企业直接向大量个人融资,所以这种方式称为直接融资方式。显然,直接融资方式必须要借助于上述两个保障措施。所以说直接融资方式成功的必要条件是这两个保障措施,但不是充分条件。

  我国直接融资方式的综合机制被扭曲了。在股市具有融资功能理念下,股市相当于是第三方保障措施。中国证监会[微博]、沪深交易所、券商、会计师律师事务所都起到了保障作用,但是又都不保障。中国股民闭着眼睛买股票认为都是政府在主导,一旦被企业欺骗了又不知道该找谁负责。市场不会对这些集体负责任的机构作出任何处罚。由于两个保障措施中的第三方保障措施被扭曲了或者说被融入了第一个保障措施中即股市中,使得股市成为了对直接融资产生巨大作用的机制,这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均认为股市具有融资功能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直接融资方式下,企业要能够成功获得向广大个人的融资,必须借助于两个保障措施。这两个保障措施对直接融资非常重要。但不论如何重要,它们属于外因,决定企业是否能够直接融资成功的还是企业这个内因,包括在整个融资过程中。

  股市是直接融资两个保障措施之一,对直接融资非常重要。但再重要也不能认为股市就包括了融资功能了。如同服装市场对于服装生产也非常重要的道理一样,如果没有服装市场的销售,服装生产企业就无法生存。但是人们从来不认为服装市场具有服装生产功能。长期以来我们误解股市包括融资功能的原因就是认为股市对直接融资太重要了,重要到把融资功能列入了股市。而这种理念带来的后患是本末倒置,人们忘记了什么是企业直接融资,更忘记了为企业发展提供巨额资金的广大中国股民。

  (本文作者介绍:中山大学兼职研究员)

  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新浪财经使用,请勿转载。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