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数据是有效决策基础

2013年04月26日 08:50  作者:沈建光  (0)+1

  文/新浪财经专栏作家 沈建光[微博]

  对于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的争论由来已久,而其质量将极大地影响决策层政策的有效性。改善统计数据质量仍大有可为:弥补重要经济数据的缺失,如失业率和产能利用率;增大样本容量;完善关键数据的统计方法;对重要数据作季节性调整;促进数据透明等。但关键还在于降低官员对统计数据本身的影响。

  当前中国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尚不明朗,欧、美、日启动大规模量化放松引发货币战争与资本流入;另一方面,国内产能过剩与影子银行风险如影随形,经济转型与改革又迫在眉睫。提高宏观决策水平,是驾驭海内外挑战的基本前提。作为判断经济形势最基本的统计数据,其质量不仅关系到市场的研究水平,更将极大地影响决策层政策的有效性。 

  然而, 对于中国统计数据质量的争论由来已久。海外投行已经编制克强指数,用发电量、银行信贷和货运量合成的指数代替工业生产等指标来判断经济走势。实际上,当前对数据呈现的经济形势,还是颇有争议的。早在去年年底,中国经济数据向好,市场上普遍对经济复苏较为乐观。但伴随着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GDP、消费、工业增加值、投资等数据均现疲软态势,证实了笔者关于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靠的观点。

  最新公布的4月汇丰PMI预览值比3月下跌了1.1个百分点,更加显示经济疲软。因为通常情况下,4月是制造业活动强劲之时,过去7年中,4月汇丰PMI比3月平均高出1.2个百分点。

  而令人惊讶的是,近两个月的出口数据高于预期,让人颇感不解。中国出口状况有所好转?其实不然。中国出口提升主要在于对香港与东盟出口的惊人增长,而对其他地区,包括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却非常令人失望,3月美国、日本、欧盟出口分别下降6.5%、10%和14%。

  然而,对香港出口的大幅增加其实无法得到来自香港方面的数据支持。2月中国对香港出口同比增速为35.5%,香港从中国进口却仅为-18%。有人据此怀疑中国出口数据存在虚报或造假的情况。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其实并不大,因为每张报税单背后都有严格的进出口贸易相对应。但笔者观察到,近月来,有大量企业存在同一批货反复通过香港进出口的现象,强劲贸易数据之下或许掩盖的是资本流入的局面。

  笔者认为,如果剔除虚高部分,当前出口增长可能零增长,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对于出口数据截然相反的两种解读说明,如果仅看数据本身而不进行细致分析,往往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对决策造成困扰。而这也恰好说明,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本身是确保决策准确性的基础。

  当前改善国内统计数据,提高数据质量还是大有可为。首先,需要弥补一些重要经济数据,如调查失业率、产能利用率等指标的缺失。由于目前中国仅公布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但近十年来,这一数据却一直保持在4%左右,鲜有变动,且与实际情况也严重不符,很难帮助决策层掌握有效的就业情况。学习国际经验,公布高频的调查失业率指标,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讲,不仅可行且十分必要。

  而在工业生产方面,我们普遍认为当前产能过剩,而这也是为何当前信贷总量激增,实体经济依然疲软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究竟哪个行业产能过剩,哪个行业产能不足,同样缺乏具体指标考量。美国统计和公布7000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时间序列,中国可以借鉴,以保证对各行业产能情况的判断和政策措施的针对性。 

  在样本数量方面,当前对于中小企业统计数据仍然较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郭励弘曾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感慨,《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工业统计只涵盖了“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约18万家企业,相比之下,美国1977年全部企业近1500万家计入统计,台湾1998年全部中小企业104.5万家计入统计。如果不能弥补这一统计空白,针对中小企业的政策分析工作无从谈起。

  其次,中国应完善一些关键数据,如收入、消费、人口数据的统计方法。一直以来,学者与统计局数据争辩不断。比如,收入数据方面,美国可以通过纳税数据掌握居民收入的真实情况。而在中国,由于税收方面存在缺陷,统计局需要通过入户调查获得居民收入数据。但通常来讲,高收入群体对于调查的配合程度往往比低收入群体要差,很多灰色难以统计其中。

  正如学者王小鲁提出的,当前公布的居民收入数据实际上是被明显低估的,居民的灰色收入其实并未计入收入统计之中。而实际上,居民收入越高,对应的灰色也收入越多。收入的低估意味着对于中国当前发展阶段、消费与投资的关系以及房地产泡沫程度等都需要重新考量,才能得出正确判断。 

  而对于中国的消费率,也存在被低估的判断。前几日,笔者恰好在北京参加金融四十人论坛举办的“CF40-PIIE中美经济学家学术交流会”,会上现任央行[微博]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尽管当前官方公布的消费率不足50%,但其研究认为,中国目前的消费率已经超过了60%。

  与之类似,学者张军早前也提出,由于中国的统计数据大大低估了居住消费、官方统计数据没有涵盖由公司账户付费的私人消费、以及传统的住户调查方法存在局限,中国消费占比在2010年便已达到了GDP的60.9%,而非官方数据给出的47.4%。

  另外,推动城镇化建设也是新一届政府的重要目标,但当前城镇化率数据也存在低估的情况。由于目前国内统计城市人口存在两种方式,一是按户籍统计,另外一个是按照常住人口。但这两种指标对城市化率的判断都存在低估,比如在农村也有部分人从事非农产业,而是二三产业,往往长期奔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进行贸易活动,并对城市形成了大量消费,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真正的城市化率可能更高一些。

  还有,需要对一些重要的经济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如季节性调整等。目前公布的宏观经济时间序列大多是实际数据,没有经过季节调整,而季节性波动的影响,如寒冷的冬季使建筑业和农业生产减少,节假日会带动一些商品零售等,都是需要剔除的。因此,有必要应用季节调整方法对经济序列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反映经济发展趋势,同时也跟国际数据具有可比性。

  再有,促进数据的透明化,鼓励民间组织与个人加入统计研究。官方数据经常遭到质疑,相当程度上与其数据处理的方法、数据来源、原始数据、覆盖面、流程等不为公众所知有关。如果在上述方面主动增加透明度,公开更多的统计细节,比如对于重要的通胀数据,定期公布CPI权重与权重调整历史,对于已获得的地方政府投资平台数据公布月度指标等等,都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公众质疑。

  另外,鼓励民间群体和学术界对统计数据的深入研究,如社科院学者李扬对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 

  最后,降低官员对统计数据本身的影响。实际上,统计法早已赋予了统计数据的独立性,但由于地方官员对政绩的要求,统计数据往往受到很大干扰,这种现象在基层体现得更为明显。近日,便有媒体揭露,全国的不少市、县、区通过成立“统计改革小组”或印发文件的方式对企业直报数据采取行政干预的情况,引起了不小轰动,国家统计局长马建堂对此也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确保上报数据的准确。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高质量的统计数据本身是确保决策准确性的基础。如果反看越演越烈的欧洲债务危机,其之所以引爆也与希腊财政数据造假、欧盟统计局失于审查有关。 因此,吸取国际教训,及时分析和改进宏观统计数据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据质量,无论学术界与投资者研究,还是对于决策层制定政策,都是最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本文作者介绍: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成员。)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新浪金麒麟论坛”定于2014年11月22日在北京JW万豪酒店召开,本届论坛主题:变革与决策。聚焦改革深水期的中国经济的转型与挑战。 报名入口》》》 2015,决策下一步,等你来!)

文章关键词: 数据宏观决策灰色收入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现在不降低利率还待何时? 中国这么多“胡雪岩”,却没有“乔布斯” 没有存款的美国人都把钱花在哪了? 国企改革有望取得重大突破 HR不会告诉你薪资谈判的六个秘密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一箭三雕 关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十点思考 “中国大妈”应继续买入黄金 香港外籍金融业人士沉迷毒品 美国股市仍可创下历史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