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富比香港秋季拍卖会上,浙江徐龙食品集团老总徐其明最后拍回来的,一件是450万港币的清雍正粉彩桃纹盏,另一件是400万港币的元代青花龙纹罐。
一次拍卖会斥资千万元,加上之前伦敦和纽约拍卖会上的竞拍,徐其明今年一年的海外文物购买投入已经超过三千万元。徐其明对记者说,苏富比、佳士得都设中国文物拍卖专场,可千万元以上的中高档拍品,主导买家历来是欧美人。“在那样的拍卖会上,我很希
望坐在外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不是一个,也不是十个,而是一群。”徐其明说。
老一代的收藏美德
上海博物馆有等级藏品12万件,陶瓷、青铜、书画三大类收藏均成体系。90%以上的上博藏品来自民间征集,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则由中国收藏家或其后裔捐赠。上博馆长汪庆正为此说:没有民间收藏,没有收藏家,就没有今天的上海博物馆。
上世纪30年代中国涌现过一批大收藏家:收藏西周彝器大克鼎的潘达于、怀素《苦笋帖》的周湘云、商鞅方升的龚心铭龚安东父子……解放后为支持上海博物馆建馆,周湘云夫人将家藏文物陆续以极低廉的价格售出。
上海博物馆在其结集出版的《海上收藏世家》一书中称:上海博物馆的藏品中可谓是镇馆之宝的,一件是怀素的《苦笋帖》,另一件是米友仁的《潇湘图》,两件都来自周家。
民间收藏显“冰山一角”
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赵雁君回想今年年初举办的浙江省民间收藏展时,用“惊吓”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没有想到民间收藏的藏品这么多,质量这么高。负责联系浙江民间收藏者的浙江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幼强则说,拿到浙江省博物馆来展览的,还都只是整个浙江省民间藏品的“冰山一角”。
据一些民间收藏者和博物馆专业人员估算,国内每年斥资上千万元购进文物的民间收藏者人数不少。浙江慈溪金轮集团的文物收藏,有人估价已达到50-60亿元,部分藏品质量堪称国内顶尖;绍兴一民企业主专收东汉会稽镜(一种青铜镜),目前藏数已经超过400块,国内无一家博物馆能出其右。
徐其明告诉记者,他自2001年开始涉足国际文物拍卖市场,发现国际市场上流通的中国文物“上品”,虽然价格昂贵,依然吸引了不少有兴趣收藏的民营企业家。据徐其明观察,中国买家在海外文物拍卖市场上的购买总量逐年上升,所购物品也在逐步向高端转移。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许勇翔、浙江博物馆副馆长赵雁君等专业工作人员则不约而同地发现,由于国内民企业主的参与购买,海外文物回流中国的现象正越来越让人瞩目。
新一代羽翼未丰
盛世藏宝。中国“新一代”收藏家是否已经出现?“已在萌芽,但还没有成熟。”许勇翔认为,衡量一个收藏家群体,除了看藏品质量,还要衡量其稳定性。
“还不稳定”,徐其明对此有切身感受。四年内参加了数十场中国文物的国际拍卖会,徐其明发现每次看到的中国人中总有很多新面孔,“这说明参与者的变动性很大,还形不成一个固定群体。”国际上著名藏家藏品的平均流通年限为15-20年,以香港秋季拍卖会上的首推器物———清乾隆胭脂红纹梅瓶为例,此次被一英国古董商拍走,价格高达3700万港币,而此前,该瓶由一台湾藏家收藏了15年,1988年的拍入价格不到今年拍出价的1/20。在国内,暂不论收藏者的买进卖出普遍存在,就是具有购买实力的民间收藏者浮出水面还仅是这三五年间的事情。“培育‘新一代’,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许勇翔说。
“不过,最主要的问题还在我们自己身上。”徐其明说,自己收藏经历不长,但已懂得收藏者成“家”的精义———少听故事,少做发财梦;多研究,多爱文物。
记者采访中得知,浙江绍兴已批准民营企业家孙海芳在“鲁迅故居”对面开设他的企业藏品展馆。如果这样的民间藏品展馆越开越多,如果民间热衷收藏文物并回馈社会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就有理由期待“新一代”收藏家的出现。
本报记者 张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