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30日23:15 综合

  由“科学素质基准”不科学引发的联想

  西坡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科技部2016年4月18日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这是一套测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试题,但尴尬的是,答题者的科学素质还没测出来,出题者的科学素质先遭到了科学家的质疑。

  来自中科院和高校的八名科学家联合署名撰文,指出《基准》存在一些“不严谨、不科学的问题”,比如第48条中“知道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违反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第9条提到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内容并非现代科学的一部分,在现代科学中并没有现实意义,反而常常是现代迷信和伪科学常用的幌子。

  高擎“赛先生”、“德先生”大旗的新文化运动迄今已百年,“科学”进入了各种各样的教科书、宣传单、流行语、会议文件,但我们社会的科学素养仍然令人失望。“科学素质基准”不过是一个最新的例子,显示出一些本该更懂科学的人,认知都不够科学。

  人们谈起科学好像家常便饭,却不知是在以错误的方式使用“科学”一词,不光是普罗大众,专家学者依然如此。诺贝尔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曾感叹:“至今仍有如此多数目的学者,令人惊讶地,不知道科学或科学方法的真确涵义。”

  大名鼎鼎如胡适者,对科学的认知也是很肤浅的。林毓生曾批评胡适的那句名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不是科学方法。他说,科学的假设可能对也可能错,但都必须是够资格的假设,而不是“大胆”的假设。科学发展依靠的是“正确的、具有尖锐的想象力的问题”,胡适提出“大胆”二字,把情况变得混淆了。

  今天重新理解林毓生对胡适的批评,有个现成的例子,“诺贝尔哥”郭英森。由于一个标题党《5年前节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郭英森成为全民讨论的对象。相信胡适“大胆假设”的人,会认为郭英森大胆提出“新理论”就是在搞科学,梦想应该受到尊重。可是了解科学的人明白,郭英森只是在瞎想,连被科学家批评的资格都没有。

  虽然许多专业人士指出了“诺贝尔哥”的谬误所在,网上支持郭英森的人仍占多数。可见人们对科学的错误想象是多么顽固。

  严格意义上的“科学”限于自然科学,现在社会学科越来越多借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但“社会科学”仍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说法。公众在日常思考、辩论中从科学中借用的思维方式,则更下一层,可称之为科学精神。按赵南元教授的说法,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合乎逻辑,一条是要经得起实际验证。

  判断一个人科学有没有科学精神,除了看他相信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如何相信。比如在转基因议题上,同样是崔永元的支持者,有人说“崔永元是个好人,所以我相信他说的一切”,这就是没有科学精神;有人说“崔永元不是转基因专家,但他捍卫民众的知情权,所以我支持他”,这就比前者有科学精神,因为至少他说理。

  不过虽然捍卫知情权看起来更有道理,也要接受理性的质疑。比如赵南元教授认为,中国当前的转基因标识方法恰恰是不能保证知情权的,让国家规定转基因必须标识,相当于让不介意转基因的人承担转基因标识的成本。美国的标识制度是:转基因食品无需标识,非转基因食品可以自行标识。这才符合公平正义,即谁在乎谁付钱,谁讲究谁买单。

  我们常看到许多人对科学做庸俗的理解,将科学等同于“好的”、“正确的”、“新奇的”。看起来他们是表扬科学,其实是取消科学,因为这里的科学与魔法或政治宣传无异。科学最值得借鉴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对一般公众来讲,与其死记硬背那些“科学常识”,不如从科学那里学一些逻辑的、说理的思维方式。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