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1日电 (记者 魏晞)11月11日,广受关注的中国货币供应量最新数据公布。中国央行称,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7.0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0.1个和0.2个百分点。
14.3%的增幅,与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定目标渐行渐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预期增长目标定为13%左右,即全年M2增加约12.67万亿元。而从今年前十个月的数据看,要实现这一预期目标显然存在难度。
但从官方口径分析,即便是14.3%的增幅,已经是政策调控者“保持定力”、有意为之的结果。今年以来,就在外界担心中国经济增速整体继续放缓、出口萎缩之际,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中国不会以短期刺激政策推高经济。这也意味着中国不会实行过度货币宽松和过度信贷扩张政策,央行将保持“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
六天前,中国央行刚刚发布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谈及下阶段货币政策思路时也言明,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定力,精准发力”。政策调控重点是“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但是,即便官方努力施行稳健货币政策,中国货币供应量仍然增速加快。究其原因,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多方面因素“内外交织”的共同结果。
周景彤表示,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银行贷款,二是外汇占款。而从十月份数据看,人民币贷款数据较低,因此推高货币供应量的“幕后推手”,应主要是外汇占款。
而外汇占款的增加由多方面原因促成:近期人民币重回升值趋势,美国延迟退出QE3等因素,使得国际资本流向发生逆转,海外热钱加速回流中国;中国经济今年8、9月份稳增长效果逐渐显现,也加快了国际资本向中国流动;此外,10月末中国外贸顺差规模增大,这都推动了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而从10月份货币供应数据分析,周景彤还指出,有一点现象颇为“古怪”,值得关注。10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31.94万亿元,同比增长仅为8.9%,远低于广义货币(M2)的增幅。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之间“剪刀差”的增大,意味着存款有定期化的趋势,说明中国当前经济的活跃度还不够。
中国央行11日公布的数据还显示,10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70.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1个和1.7个百分点;人民币存款余额102.6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但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027亿元。
初步统计,2013年前10月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4.8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81万亿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