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苏银监局局长:利率市场化已到非改革不可地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30日 05:00  证券时报网

  长期以来我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总是瞻前顾后、谨小慎微,显得信心不足。从现今看,利率市场化已十分紧迫,就像当年钢材价格的双轨制一样。退回去不合情理,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向前走,在改革中加以解决。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该到勇敢突破的时候了。

  证券时报记者 赵缜言

  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用“豁出去了”来形容他呼吁“利率市场化早已到了非改革不可”时的心情。

  “既然说了,就要说得透彻一点。”于学军近日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是紧迫的、亟待做的事情,否则建立市场化金融体系就是一句空话。”

  利率市场化非改革不可

  证券时报记者:利率市场化改革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在监管部门视野中,此前是否进行过讨论,有何结论?

  于学军:事实上这个问题的提出,在我国已有近20年,而我对利率市场化的跟踪研究、详细观察也有10年的光景。总体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提得较早却行动缓慢,时至今日,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我国宏观及微观金融体制的诸多改革,均无法进行和理顺。我大致在2002年开始集中研究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问题,当时在不同场合与很多银行行长探讨过。但考虑到我们作为一个监管部门,接触中发现中小商业银行都有点怕利率市场化,那将致使“打价格战”,竞争会更加激烈,我们的意见,对他们会造成很大冲击。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环境下,我们怎么理解“非改革不可”以及“紧迫”这两个关键词?

  于学军:通常情况下,每年一季度后我都会写一篇关于经济形势分析的文章。2009年时,我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一定要把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明确提出来。这是我思考10年后第一次写这个题目。2010年三季度的时候又对此予以阐述,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今年是第三次发表意见,心里的想法其实有点“豁出去”的味道。因为利率市场化不推动,社会融资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根本无法解决。这当中,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及“三农”金融服务不足等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打破金融体系的管制与垄断,而其关键就是要放开资金价格即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不仅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的发展步伐,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不合理的扭曲现象,也使宏观调控政策不协调。

  说到非改革不可,其实可以拿当年放开钢材价格为例。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钢材等生产资料价格领域逐步放开,结果很快便形成了计划内与计划外两种价格,即当时所讲的“价格双轨制”或“双轨运行”等现象。再加上当时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就使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产生巨大差价。很多人发现了这个赚钱的机会,就纷纷想办法将计划内钢材转手倒卖为计划外,所以全国便“倒批文”盛行,当时所谓“官倒”的概念即由此产生。凡是与此相关或沾边的人,很多都参与其中,并一夜暴富。也造成社会不公,引起群众不满。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置呢?一种是退回去,再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另一种就是进一步放开,干脆走到市场化道路上。后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了,进一步开放钢材价格,形成竞争性的钢材市场,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这就是所谓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从此,钢铁行业的垄断随之彻底打开,紧缺现象也随之消失。

  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一样。目前的金融市场,就相当于那时候的钢材市场,出现了体制内计划价格和体制外市场价格同时并存的现象。并且出现了两个分层,一个是正规的,由监管部门监管的正规金融机构;另一个是民间融资,高利贷盛行;还有一部分介于两者之间,由小贷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各类投资公司等构成,即所谓的“影子银行”。此外,有个别银行的员工也参与到了民间借贷活动中,有的甚至想办法把银行的钱转贷出去。随着这一现象的蔓延,再想往回会越来越困难,解决的办法只有往前走,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现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目前香港人民币存款达到了6000多亿元,在香港发的人民币债券也超过1000亿元,再加上人民币贸易结算的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已很明显。如果未来国际化还要往前走,比如三五年后,国际化已经到了相当程度,那时候利率若仍然是管制的,那么国际国内市场将很难协调,会出现明显的“套利”行为。

  所以,从现今看,利率市场化已经到了十分紧迫的状态。就像当年钢材价格的双轨制一样。退回去不合情理,不能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向前走,在改革中加以解决。

  市场化对中小银行影响大

  证券时报记者:眼下,金融业发展过度与不足并存,虽然一再强调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三农”发展,但资源仍远远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民间借贷风险的降低,能否有所帮助?

  于学军:利率市场化不进一步推动,社会融资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根本无法解决。比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存在的制度性弊病所致。其中关键因素就是我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至今仍然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而社会资金又主要由其垄断,这便造成了金融业发展过度与不足并存的局面。过度的是大城市、大企业、大客户等,不足的是中小企业、县城、“三农”服务等。

  这当中,虽然存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网络不足、管制机制僵化、服务意识落后等缺陷,但说到底也是利率管制造成的。在实际民间贷款利率升高至两位数以上,而存款利率仍受控制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资金自然变成紧缺资源,因此出现“三农”金融服务不足也就毫不奇怪了。讲得更直白一点,正是由于金融及利率管制,使得农村存贷款难以形成市场均衡利率,因此便出现资金及金融服务紧缺的现象。

  证券时报记者: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中,怎样评定银行风险? 开始阶段的利率提高,对于国企、储户有何影响?

  于学军:现在看来,支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人数比两三年前明显增多了。对于国企来说,有好处也有一定影响,总体上是利大于弊。因为在贷款利率提高的同时,存款利率也明显提高,总体上是缩小了银行存贷款利差。所以对存款多的企业有好处,贷款多的企业则要多支付一部分利息,同时也可以起到节约资金占用、提高使用效率的作用。最得益的是居民储户,收益率可明显提高。

  真正影响大的应是中小商业银行。比如说现在银行有3个百分点的利差,利率市场化后将收窄为1.5个点,这将给中小银行带来明显冲击。很多人担心的也是这种情形。

  但实际上有风险也是自然的,有些管理不善、经营水平低下的中小银行,如果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出现困难,完全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的办法加以解决。当然,放开利率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价格,它会对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并且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长期以来我们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上总是瞻前顾后、谨小慎微,显得信心不足。这也许正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理由和原因,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现在该到勇敢突破的时候了。

  证券时报记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标志是什么?在时间表上有何设想?

  于学军:按照2009年我所写文章的意见,是用三年时间即可实现利率市场化,现在算起来到今天就应该完成了。但我们迟迟未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标志是银行业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即由市场竞争主体依据市场竞争规律而形成的浮动利率。惟有如此,才能说基本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目标。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