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央行加息 还有很多未知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12日 22:17  CCTV经济半小时

  国务院预计4月14日召开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议,而按照惯例,4月15日将发布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数据,针对一季度GDP同比或将高增长的现象,市场“过热论”的声音已经升温。对于加息等政策的讨论也日趋白热化。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在博鳌论坛上表示,央行首要的责任是币值的稳定,也就是说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防止信贷的过度扩张。而对于会场记者追问加息的问题,他以一句“谁说要加息了”的反问来回应。央行是否即将加息?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不会转向?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上,我们也对经济界人士进行了广泛调查。

  争议加息与否与何时加息

  进入2010年,“加息与否”以及“何时加息”,一直是市场的热点,而央行的一举一动,更是牵动着市场的每根神经末梢。催生“加息”热议的正是步步走高的消费价格指数CPI,1月份,CPI升至2.2%,2月份,CPI摸高至2.7%,高于之前市场预期0.4个百分点,而市场较为普遍的判断是,鉴于去年天量的信贷投放,未来通胀几乎不可避免,摩根士丹利的分析报告预测,三季度CPI同比增幅超过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刘世锦更是指出,,2010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有可能达到5%, 恶性通胀风险正在不断加剧。

  面对通胀的逼近,央行也是频繁出招。4月8日,央行开始发行150亿元3年期央票和750亿元3月期央票,其中,3年期央票是自2008年6月底暂停以来再度发行。在此之前,央行已经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及一系列手段,提高资金回笼的力度,至此货币政策中的5个工具:央票、存款准备金率、信贷政策、利率、汇率,央行能够采用的宏观调控工具已经越来越少,加息似乎已经箭在弦上。

  但是加息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更加令人困扰,一方面,中国经济还离不开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一旦进入加息周期,则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更是认为,中国现在不是采取加息等退出刺激政策的时候,因为提高利率势必将吸引更多套利热钱流入。加还是不加?围绕加息的相关问题,记者请教了多位国内外学者及专家。

  罗伯特·霍马茨   美国副国务卿  负责经济、能源事务 曾任高盛副董事长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  被《华尔街电讯》评为对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

  瑞银投资银行副董事长 布里坦爵士 曾任欧盟副主席

  赵晓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诸建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是否选择加息?央行的货币政策正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来华访问的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在接受《经济半小时》记者傅喻专访时也谈到,目前中国央行的确面临两难选择 :

  记者:霍马茨先生见到您很荣幸,我想了解您近期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是人民币汇率问题,还是利率问题,或是其它问题呢?

  美国副国务卿 罗伯特·霍马茨: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工作一向十分出色,我完全有信心,中国央行在未来能够延续这份出色,中国的通货膨胀情况很复杂,因为在一些情况下,房地产出现了泡沫商品价格上扬,但是通常上,在中国出现的通货膨胀相应的还算适度,我们尝试去找出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方法,这会很复杂,但我有充分的信心就是中国央行一定能够出色应对。

  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陈志武在金融危机期间, 结合中国经济所作的诸多评述广受关注,记者也采访了近期回国演讲的陈志武教授。

  记者:陈教授您好,在考察一国的央行有没有必要加息,有没有可能加息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考察指标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 陈志武:一般来讲最最主要的指标是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指数,产品价格指数,因为尤其是现在经济,一般来说不太容易找到一个对央行来说,比通货膨胀率更可靠的指标。

  记者:那你判断央行有没有可能采取加息的方式,来应对可能的通胀预期呢?

  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 陈志武:通货膨胀率如果超过3%的话,那就说明货币的供应,有一点过量了经济开始过热了,所以在未来一两个月,只要通货膨胀率超过3%的话,我觉得央行上调利息的概率会增加很多,另外,对于中国来讲特别是2009年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迹象越来越明显,股市当然涨的并不是太多,但是房地产的过热,很多行业特别是投资领域,方方面面投资行业的热度,经济过热的现象也越来越多,所以资产泡沫的迹象越来越多,投资过热的迹象越来越多,再加上通货膨胀率也越来越高,几个方面的因素加在一起,我觉得使得央行上调利息的,时间离我们越来越近,这方面的政策选择灵活性会越来越小。

  而作为一名具有国际经济视角的投资家,在瑞银投资银行副董事长布里坦爵士看来, 中国央行是否到了必须尽快作出决策的时候呢?

  记者:您在国际贸易领域经验和知识都很丰富,您认为近几个月,是不是中国政府加息的恰当时机呢?

  瑞银投资银行副董事长布里坦爵:提高利率是世界各国应对通胀的一种选择,在欧洲以及在美国危机后经济恢复还比较脆弱,所以我不期待在近期提高利率,不管对于欧洲还是美国,而中国跟欧美情况不同经济增长相对强劲,当然提高利率会是给经济降温的其中一种方式,这是其中一种可能,就是中国政府会考虑是否以及何时开始加息。

  尽管布里坦爵士爵士没有正面回答加息是否箭在弦上,但是我们能够从他的回答中读出他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过热表现出一些担心,陈志武教授也提出,目前的经济发展增速也说明有必要对利率做出调整。

  记者:如果我们国家还是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速来发展,会产生一个什么不利的局面吗?

  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 陈志武:我知道今年第一季度,现在大家的预期的话,可能是中国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增长会至少有12%, 甚至到13%.,这也是从另一方面大家都看到了,中国经济过热的这些指标指向值越来越明显了,如果是中国利息不往上调的话,如果今年的第二季度再按照13%,第三季度也按照13% 12%这个GDP速度上涨的话,我觉得对中国未来长远的可持续增长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知道2009年和今年,我们看到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于投资领域,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领域,人为制造那么多的GDP的数字但是这种人为制造的GDP的数值,对于中国产业的优化,对于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有包括改变国富民穷的局面,这些都是不利的。

  但是正如节目开头指出的情况,是否加息依然存在争议 ,赵晓教授提出,谈加息为是过早,因为加息有着风向标的作用,加息就意味着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但是中国经济还没有到过热的程度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赵晓:结合整个世界经济来看,目前还是叫做波动弱复苏,这是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概括,虽然在复苏,但是复苏的很慢,还没有复苏到危机前的水平,而且在波动,那么整体上目前在这样一个复苏关头,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推进结构调整,然后再同时防范通胀,那么这三个组合里面,应该说维持稳定的复苏还是第一位的,所以结合这些情况来看,我个人人为上半年加息的可能性,实际上我是看淡的 。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2%的增长,以及高烧不退的房地产市场,似乎在提醒人们,经济到了该降温的时候了。但经济回暖基础不牢,复苏前景不明,又要求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无论如何,对眼下的中国经济来说,加息是一把双刃剑。那么,央行是否到了不得不动用这把双刃剑的时候了呢?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2007加息周期

  何时是央行加息的适当时机?今年一到二月,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是1.5%和2.7%,是不是已经到了非加息不可的时候?央行2007年3月18日到2007年12月21日,9个月的时间里曾6次加息,当时面临的形势是1月份的CPI是2.2,而二月份的CPI继续上扬,达到了2.7%,恰恰和今年2月份的数据相同。

  按照传统经济学观点,通胀率也就是CPI控制在3%左右对经济增长最有利,属于温和的或者叫良性的通货膨胀,但超过5%就会对经济产生较大危害,面临着恶性通胀风险。今年二月份的CPI(2.7%)已经接近3%,而众多专家纷纷预测,接下来的二三季度CPI很快就会突破5%,这是不是意味着加息周期即将到来?

  对于人们普通提到的通胀预期,赵晓教授并不认同,他向记者仔细分析了通货膨胀率的情况,认为通胀依然处在非常温和的状态。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 赵晓:有物价风向标称号的猪肉价格,在三月份有连续五周下降,跟去年同期相比降了18.9%, 环比降幅也非常大,那么CPI是下降的,PPI同比也不算高,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大概是5%点几,环比是略略为正,总体上来讲,目前的消费物价指数CPI基本上在温和范围内,而且有缓和的趋势,而且基本上到五月份之前农产品的价格,包括猪肉的价格,可能是一个降幅

  但是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认为,因为2009年的天量信贷投放,决定了通胀不可避免。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诸建芳:但是从趋势来看,现在通胀逐步逐步上升这是已经是基本的一个走向。通胀到现在为止实际上已经进入到利率,一年期的已经进入负利率状态,那么越往后走的话,实际上负利率的状态可能又显出。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预测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3.2%,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为5.1%。这些数据都直指通胀,诸建芳由此预测,今年上调利率的次数至少两次,而时间点已经迫近。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诸建芳:我们认为实际上4、5月份,这个实际上已经是非常敏感的一个时间窗口,我觉得这个时候实际上加息的话现在就可以,可以加,从它的合适来说,

  男: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曾表示,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最为复杂的一年。现在围绕是否加息所产生的争论,正是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一种结果。其实,这种两难选择不仅困扰着我们,也困扰着世界各国。它们又都是如何面对的呢?一起来看看。

  其他国家实施的货币政策及产生的影响

  国内的通胀压力是央行加息与否的参照标准之一,而国际环境同样不可忽视,2010年二季度开始的第一周,关于全球各国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议题,再次成为市场热点,4月6日澳大利亚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利率水平升至4.25%,这已经是自2009年10月份以来澳央行连续第5次加息。印度等国家也纷纷开始加息,但与之相反的是,美联储以及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却表示不会明显的收紧货币政策,4月8号欧洲央行也宣布,将欧元区16国主导利率维持在1%的历史最低水平。

  美国副国务卿 罗伯特·霍马茨:利率问题仅仅是众多问题中的一部分,对中美经济的关键是两国内部如何调整,美国首先要做的是,要从现在的缓慢增长中走出,继续提供有效的刺激经济计划以刺激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美联储不会在近期采取加息行动,伯南克主席已经表示,过早地收回刺激政策会是个错误,我们很可能还会继续我们的财政刺激,但是在不再需要财政刺激以后,不论那是什么时刻,我认为我们届时将加强我们的财政政策以及享有一个更好的财政制度。

  瑞银投资银行副董事长 布里坦爵士:我不认为这表示中国也要这么做,因为不同的国家,需要自己来判断是不是面临通胀压力,如果的确有通胀压力,是不是解决通胀的最佳方式就是加息呢?或者用其它的货币政策去解决,但是显而易见,在全球正从金融危机中走出时,很有可能不同国家,会面临通胀压力的增加,各国央行必须考虑什么时候开始加息。

  陈志武教授认为,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的政策需要考虑和协调与各国走出危机的步调而现在看来,美国经济目前呈现出的明显复苏,让中国央行调高利息的条件更加具备。而且,利率变化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也不是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大。

  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 陈志武:如果中国单方面利息往上调,而美国如果要延迟一个季度,两个季度三个季度的话,然后才开始调高利息的话,那么会给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带来一些影响。但是我知道根据目前实际的情况,这种担忧也许是过了,因为现在人民币即使是在目前的利率水平,美国的利率水平接近于零,在目前的局面之下,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升值空间已经很大,人民币利率上调了以后,从理论上来说,让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上升,我觉得人民币升值压力已经这么大的情况下,再增加一点和不增加,我觉得没有太多区别。

  综合各种情况来看,加息可能是央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是,周小川行长面对记者的加息提问,以一句“谁说要加息了”来回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决策层对使出加息杀手锏十分谨慎。到底有哪些因素让央行面对加息权衡再三?为了维持经济平稳复苏,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央行会不会动用加息手段?我们对国内外经济界人士进行了广泛调查。在采访中,不少经济学家常常提到一个词,热钱。热钱与加息存在着什么关系?它是否会会影响到经济基本运行?来听听专家的观点。

  加息衍生的相关问题及对经济的影响

  伴随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加息引发的息差,常常是数百甚至数千亿跨境热钱的暗流涌动。而这些国际游资,通常都是寻求短期回报,一旦获得预期盈利,或者发现投资机会已经过去,便会迅速撤退。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诸建芳:热钱进来以后它最有可能流向房地产,流到股市里边。

  虽然热钱流入的初始状态并不明显,但随着规模和力量逐渐积累,它完全具备引发经济危机的能力。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史,热钱曾多次带来了严重的金融危机。1997年的第一季度,国际炒家嗅到泰国货币政策即将发生变化,开始大规模迅速撤离,使得第二季度泰国出现了62亿美元的净资金外流,泰国金融体系崩溃,危机席卷亚洲,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共有3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以至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大量热钱的撤走,致使由这些热钱催生的泡沫,在东南亚国家立刻破灭。

  热钱的逐利本质让很多国家对热钱严格防范,而由于息差是吸引热钱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各国在加息时,都会同时考虑热钱涌入的可能性,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美国、日本、欧洲仍然实行低利率甚至是利率的货币政策,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经济增的长火车头, 中国一旦加息,国际热钱会不会寻找到可乘之机,更大规模的涌入中国?尽管目前采用的热钱统计方式并不被业界完全认可,但是热钱对中国资产价格的影响不容小觑,如果热钱进一步涌入,势必推高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而一旦美元反弹,热钱撤离就必然会让泡沫破裂,这样的后果即使不是一场经济危机,也一定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打击。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诸建芳:作为热钱的话,肯定它是一个带投机性短的一些资金,它的进入跟退出的话对经济都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当然并不是好的事情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像中国这样的第三大经济体在做出加息决定的时候,绝对不能忽视国际热钱带来的冲击。不过,还有一个更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加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在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加息放缓通胀预期,给过热经济退烧。

  但加息是一把双刃剑,对经济的冲击可能同样难以避免。对实体经济来说,受影响最大的恐怕要数广大的中小企业。不断地加息,让这些利润本来就只有几个点的中小企业利润越来越薄,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出口萎缩,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纺织、玩具制造等行业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

  对于这个问题,陈志武教授指出,理论上,加息以及可能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确是增加了企业成本, 中小企业遭受的压力相对更大 ,但是 ,人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货币政策工具中,加息是更加市场化的手段,从而对民营企业,特别中小企业也就更加公平

  耶鲁大学金融系教授 陈志武:尽管我知道中国央行以前比较喜欢用其他的工具,比方说2010年要求所有商业银行,信贷总量不要超过7万5千亿人民币,还有通过调高资本准备率,存款准备率这些指标,来抑制银行发放信贷,但这样往往会带来很多的不公平,因为据我们了解到的,中国的商业银行如果他们今年只能做5万亿人民币的放贷或者7万亿人民币的放贷,这个时候那些商业银行,就看这个时候就会看7万亿或者五万亿的指标,重点去照顾国有企业呢,还是重点照顾民营企业呢,重点照顾中小企业呢,重点照顾大企业呢,重点照顾哪些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这样一来的话,给银行提供了很多做判断的空间。相比而言通过调高利率来对整个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的话,应该说对民营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的机会上,会更加平等。

  布里坦爵士则认为,假设升息势在必行,那么中国的央行当然会谨慎的权衡相关的影响,这一切取决于管理当局处理宏观经济的水平。

  瑞银投资银行副董事长布里坦爵士:当然如果加息的话就意味着贷款成本提高,如果从定义上说,是这样的有些时候为了抑制通胀这样做是必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称其为一种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你不能说因为谁说了要加息就必须要加息,因为我们必须判断的,除了当前发生什么了,还有对于未来经济的压力究竟有多大,因为你肯定不想有通货膨胀出现,而且经济也出现了泡沫,你也不想看到泡沫出现,这也就是全球的监管机构,需要来做出判断的。

  加息对楼市、股市的冲击同样巨大,经历2007年的6次加息后,一年期贷款利率提高到7.47%,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经历了一轮猛烈地下跌,有中国楼市风向标之称的深圳甚至出现了“断供”风波,一些贷款买房的人选择了“断供”,把房子扔给了银行,不再偿还银行的贷款。而股市虽然加息初期仍然一路上扬,但是在10月份后掉头一路向下,一年时间从最高6124点跌到了最低1664点,跌幅超过7成,成为全球股市跌幅最大的股市之一。那么如果央行在近期加息,会给市场带来多大的影响呢?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我觉得加出来,大家现在已经有这方面的预期,加出来相当于你加息这样一种效应已经逐步逐步消化掉了,所以你一旦真正加出来以后,大家,随之落地了以后,他的看法不是那么突然性就没有。   

  在朱建芳看来, 加息就像那只迟迟没有落下的靴子,如果真的加息了,市场也许会是一片平静,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是在于加息本身, 而是这意味这中国的货币政策可能出现的微妙转折。而美国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则认为,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政策都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以至两国现在决定货币政策时依然谨慎小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意味着各国必须调整更加适应国际环境变化的经济结构,这比关注短期的经济调整更为重要。

  美国副国务卿 罗伯特·霍马茨 :中国的企业在很多情况下大量依靠向美国出口,但当美国消费者减少消费时,也就是由于他们出现信贷问题,失业原因和房价下跌问题时,中国为了保持本国经济的正增长,应该减少向美国出口的依赖,意思就是要加强内需和境内投资,中国正在进行有建设性的经济结构再平衡,从而减少对出口的依赖依靠更多的内需,而美国在另一方面要努力减少信贷泡沫,我们要让美国公民更多来储蓄减少消费,所以中美双方都在进行内部调整,长远来讲这将使得两国经济有一个更好的平衡。

  百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史,曾多次出现过因经济刺激政策退出过早,导致复苏夭折的案例。大家最为熟悉的当数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当时在罗斯福新政取得初步繁荣之后,美国过早地把扩张的经济政策改为中性、过早退出积极货币政策,令美国经济一直难以走出衰退的泥潭。直至十几年后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经济才在胜利的光辉下迎来下一轮繁荣。而对当前中国经济,除了看得见的通胀压力,还有很多未知数,经济是否已经获得了足够的复苏动力?民间投资热情是否被激发?发达国家何时退出经济刺激政策?决策层的慎重恐怕正是在等待这些条件更加成熟,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加息之箭射偏。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