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会公报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全会还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公报摘录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解读
减少行政审批 已经释放信号
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王文章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原来我们一直说要强调市场的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的位置还是摆得不正,出现了不少“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位”就是好多不该政府管的,管得太多,对微观经济市场的干预过多;“缺位”就是对市场的监管作用反而没有发挥好。
“这种触动政府利益的改革并不容易。”王文章说,前段时间政府在审批制度上加大力度改革,尽可能减少行政审批,实际上就是着手处理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作用,已经传递出改革的信号。
国家行政管理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说,过去政府通过行政审批、行政许可等手段提高市场门槛,过多干预市场。政府权力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过多过乱的行政审批不被拿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很难得到完善。
“基础性”到“决定性”强化市场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刚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的时候,就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是起了基础性作用。”王文章说,这次三中全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表述改成“绝对性作用”,主要针对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上出现的问题。
王文章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提法,出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后来十五大、十六大报告中均提到“进一步加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王文章说,这几年来,大家对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也即我们这次改革要进一步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
王文章副教授分析说,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来说,表明了接下来政府将更加强调市场作用的决心。
“要使宏观调控正确地发挥作用,就像三中全会强调的,一方面是市场在配置资源上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王文章说。
汪玉凯也表示,过去我们只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本身,而这一次强调在完善市场体制框架下,重点解决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在这个框架下,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构建市场关系,是整个改革的核心点。
用市场来解决国企腐败问题
汪玉凯在凤凰网访谈中表示,现在国有企业的最大难点就是腐败问题,这是全世界的问题,不单是中国,因为成本非常高,所以,能让市场解决的问题,就让市场来解决。
国有制经济还有一个问题是垄断,资源性垄断、行政性垄断,也导致市场不公平竞争,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影响市场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周为民在接受访谈时也认为要更充分的市场化,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一个重点,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微观基础就在国有企业改革。
周为民说,现在既然明确了这个方向,国有企业一定要深化改革,尤其是不能通过国家来办企业,并且以垄断的方式与民争利。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公报摘录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解读 财税重要性上升到国家层面
周为民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财税制度是长期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很多矛盾都跟这个有关。
周为民指出,土地财政的问题,整体上宏观税负太重的问题,居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下降的问题,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等,引起的很多矛盾,都与财税体制有直接关系。更规范、制度化地来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要靠财税制度的改革,就是事权和财权,或者说支出责任要相适应相匹配的问题,这是财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法制晚报》记者,这次公报关于财税制度的亮点很多,公报中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种表述较为新颖,将财税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国家层面,解释了财政不是大家之前所理解的简单的收支问题,而是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在一起,强调了财政的重要性,有“政”的意义在里面。
杨志勇说,公报提出完善立法,表明现代财政制度里面法制、立法的重要性,也说明我国在财税制度方面立法的缺失,在我国很多税收都是依据条例征收,今后会加快立法进程。
公报里还提出“稳定税负”,这一说法与此前大家预期的税负降低、改善供给、鼓励投资等存在一定差距,杨志勇告诉《法制晚报》记者,这种说法并不是说税率不能减,而是应维持税收占GDP的比重。
此前提出结构性减税是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背景下,但目前财政支出压力已经很大。从财政支出来看,项目支出,社保、医疗和人员经费的支出压力都很大。现在我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大概在20%。
杨志勇还表示,这也可以打消此前可能增税的疑虑。
地方积极性仍需发挥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杨志勇表示,这句表述将此前担心的收归事权地方就没事干的忧虑打消。这也是1994年我国推行分税制财税体制的延续。杨志勇说:“分税制在这次公报中没有提到,但是强调了地方的积极性,我觉得这点比较务实,至少地方积极性还是得到了强调。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什么事权都收归中央。”
此外,杨志勇还指出,“透明预算”“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这样的表述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如果做到预算透明,公开、透明、法制化的预算,可以让每个人知道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政府也可以把更多的钱用于改善民生。如果预算透明做好了,包括政府改革的事情都能做好。
链接 2013年财税改革动作
2013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深化预算体制改革。
2013年7月3日,李克强要求研究激活财政存量资金,传递出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的改革信号。
2013年7月28日,国家审计署公告称将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政府性债务进行审计。有机构认为,此轮审计或为财政体制改革拉开序幕:先将地方政府的账本打开,然后再采取相应措施打击局部的过度投资。
本版文/记者 王婷婷 王选辉